澎湖綠能「開高走低」?低碳計畫與在地生活斷鏈 居民為何對綠電無支持動機?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由群島組成的澎湖,夏天是眾人熱愛的觀光勝地,而到了冬天,季風特別強勁,時不時夾帶著鹹雨,有「風島」之稱的澎湖,長出了澎湖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永續時代中更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綠能資源。

澎湖縣在2011年開始了「低碳島計畫」,完成計畫後隨即在2017年投入「綠能觀光示範島整體規劃」推動低碳綠能建設,依據國發會的政策願景,到了2025年總計投入450億元經費。2024年澎湖的再生能源裝置達到了86.7MW,台澎海底電纜也在2021年完工啟用,台灣本島與澎湖島嶼間的能源能夠相互疏通,若澎湖再生能源發展持續看好,島上的燃油能源有機會提前除役。

然而,低碳計畫走了十幾年,地方與再生能源雖共存了許久,近來澎湖民間針對風機的陳抗卻有增無減,擔憂風機危害生活與生計,「低碳島」、「綠能島」的願景與地方民眾的認知顯有一段落差,被寄予「低碳島」願景的澎湖,為何在綠能發展上開高走低?

澎湖當地很容易看得到綠能建設,港口建築也設置了大面積的太陽能板。 圖/黎育如攝影
澎湖當地很容易看得到綠能建設,港口建築也設置了大面積的太陽能板。 圖/黎育如攝影

島上處處反風機! 綠能建設與地方生活斷鏈

澎湖是台灣第一座風機設立的地方,「中屯風機群」在20年前風光啟用,成為了地方知名的觀光景點,當時風機更是澎湖獨有的觀光意象,但風機現今已達使用年限,觀光風潮早也不如以往,台電原先預計拆除並汰換,中屯地方居民卻強烈反對再建新的風機。

澎湖地方甚至流傳著一種說法──過去中屯風機的低頻噪音,造成地方羊群精神異常,羊群主人只能拿補償金後遷地。「過去資訊不夠發達,大家不夠了解風機!」澎湖風櫃里里長洪雅紋相當有感,因為「澎富風力發電計畫」正是以風櫃作為預定地,但風機造成的影響處處傳開,像是噪音、炫影等等的問題,令大家人心惶惶。

中屯風機是島上第一匹陸域風機,現今已停止運轉且即將拆除,成為觀光地景的歷史回憶。 圖/劉潔謙攝影
中屯風機是島上第一匹陸域風機,現今已停止運轉且即將拆除,成為觀光地景的歷史回憶。 圖/劉潔謙攝影

「澎湖是以觀光和漁業為重,還有身體要健康!」以風櫃的位置來說,四周望出去可以綜觀不同角度的澎湖,風機恐阻擋良好的景觀,里長四處打聽其他地方風機的情形,也害怕以沿海漁業維生的漁民,會因風機影響而收穫量減少。

面對政府低碳島的政策,澎湖在地民眾多只了解「垃圾減量、汽機車少排煙」,並不清楚低碳與綠能建設之間的連結。多年下來,風機也沒有真正帶動地方產業升級,不論是觀光還是漁業,都未與綠能建設有很好的結合,不但讓地方民眾無感,甚至還心生畏懼。

回饋金是萬靈丹? 需創造民眾支持綠電的動機

為什麼澎湖人要支持綠電?澎科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朱能億在能源領域深耕多年,他認為澎湖人的產業並沒有直接的綠電需求,自然就不太會有支持綠電的動機。

「因為有離島保障條例的補貼,我們的電費沒有反映原本真實的價格。」朱能億分析,澎湖主要發電來源是柴油、重油,一度電大約是8-9元,但因為補貼所以電費帳單幾乎與本島無異。朱能億也強調,澎湖其實相當倚靠電力做發展,就連澎湖的用水超過一半以上是海淡水,也需要利用電力來進行處理。

澎湖家戶常見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但地方民眾多是因為補助利多而架設,並沒有因此而了解綠能本質的益處。當地方有大型綠能建設進入時,不夠深入地方的廠商,大多只是表面宣達和發送禮品,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澎湖民眾也反應「很多鄉下長輩就簽了名,也不知那代表同意。」

雖然澎湖不少家戶裝設太陽能板,但對於綠能的理解卻不深、也無法真正融入進地方生活與產業中。 圖/黎育如攝影
雖然澎湖不少家戶裝設太陽能板,但對於綠能的理解卻不深、也無法真正融入進地方生活與產業中。 圖/黎育如攝影

地方環境團體看見了政府沒有做好規劃,就讓開發商逕自進入地方,造成開發品質參差不齊,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研究員潘翰聲就以西嶼的開發案為例,廠商送了民眾電風扇,但卻沒有跟地方的意見領袖溝通,甚至還辦了假的說明會,這讓西嶼不滿的民意沸騰,乃至於小小的澎湖群島都渲染了反風車的情緒,所有的民意溝通基礎,幾乎被打回原點。

是不是給地方的回饋不夠?面對常有的質疑,潘翰聲認為這涉及到能源的公正轉型,因為綠能建設本身的利潤並沒有分配到地方,他鼓勵參照「公民電廠」的機制,若是地方民眾具有部份股份,一開始蓋風機時就要讓民眾參與規劃設計,之後也能夠永續的分享利潤。

潘翰聲提出課綠能稅或許也是解方之一,用稅收做為利潤分配,而不是只給一次補償的回饋金,如果要繼續低碳島的發展,利潤分配需要真實的挹注地方發展,化解眾人對綠能的反感。

政府不要只是危機處理! 重建信任才是關鍵 

綠能在地方掀起了紛爭,地方政府更需擔起溝通的責任。潘翰聲說不論是在本島還是離島,針對綠能並沒有一套完整的國土規劃、海洋空間規劃,因此沒辦法做到最詳盡的環境資料蒐集,反而還讓開發商進場圈地。

潘翰聲也思考台灣也可以開展景觀法,確立哪些地方是景觀區,像是風櫃的抗爭,很大因素在於風機對生態以及景觀衝擊很大,風櫃是鳥類的遷徙經過的路線,也有軍事歷史地景的重要意義,「把這些地方盤點好,廠商再進場看地點、進行溝通。」潘翰聲直言,否則現階段很難化解對立。

「信任」是目前澎湖要繼續開展綠能的關鍵點,就連在澎湖最常見的太陽能板,在過去10年的推動經驗中,也讓民眾觀感不佳,因為澎湖「鹹水煙」的環境特質,太陽能板容易腐蝕生鏽,一開始也沒有技術和維修能力去處理,即使當時政府大力補助裝設太陽能板,卻也留下了容易壞、不好維護的印象。

來到了綠能建設發展的快速期,潘翰聲希望政府不應該只是聚焦衝突的危機處理,而是要針對整個氣候變遷的課題,去引導民眾開啟討論。

北寮的風機群位在大片草原旁,實際走訪草原還能見到地方放牧的牛群,但卻也有不少民眾擔心風機噪音會危害生物健康。 圖/劉潔謙攝影
北寮的風機群位在大片草原旁,實際走訪草原還能見到地方放牧的牛群,但卻也有不少民眾擔心風機噪音會危害生物健康。 圖/劉潔謙攝影

澎湖擁資源優勢、轉型需求,卻留不下綠能人才......

朱能億長期研究島上的能源結構,也看見了地方確實有能源轉型的需求,像是離島中的離島──花嶼,電力來源是鄉公所而非台電,在電力供應不穩定的狀況下,花嶼曾長達三個禮拜沒有電力供應,地方小學即使有外界資助的電器設備,但也會因電壓太低而沒辦法使用。

鑒於澎湖二、三級離島的用電需求,澎科大和國泰金控攜手合作,在花嶼國小建置太陽能,還開設了綠能實驗室,小小的地方因為綠能調度而穩定了供電,也開展了綠能的想像,讓其他小島嶼可以借鏡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澎科大作為研究綠能開發的重要基地,校內就有島上存在最久、15年的太陽能板,「這裡的空氣是完美的電解液!」朱能億說澎湖的鹹水煙環境,很適合讓不同廠商的產品來做測試,他們與工研院合作做抗腐蝕的研究,其它像是海上太陽能、海上金屬船隻,也都會來到澎湖做實驗。

「但澎湖這幾年綠能衰落,很多學生都去了台灣。」朱能億感嘆,在澎湖培養的綠能人才卻難以留在當地,除了觀光、漁業、公務員,澎湖似乎沒有太多職涯發展的選項,他本來期待再生能源也能成為澎湖的優勢產業,但近年島上卻頻繁遭遇綠能風波。

朱能億這幾年也積極帶著學生走入地方社區,協助汰換燈管、能源教學,希望能了解社區的能源需求,也讓地方民眾實際體驗能源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有機會創造民眾對綠能的需求。

澎科大投入綠能研究試驗,也嘗試設計結合地景的太陽能建設,讓綠能不要造成地方反感。 圖/朱能億提供
澎科大投入綠能研究試驗,也嘗試設計結合地景的太陽能建設,讓綠能不要造成地方反感。 圖/朱能億提供

社區公民電廠點亮小島嶼「共榮」希望 

澎科大與南寮社區合作開啟了「公民電廠」,期待開啟澎湖綠能創生生活圈的示範,回顧公民電廠的設置過程,其實也克服了許多挑戰。「一開始大家都說有意願,但後來真的需要資金的時候,又退縮了。」南寮公民電廠董事長趙嘉協提到,公民電廠的資金門檻在鄉下地方其實相對高,尤其澎湖環境需要更好材料的太陽能板,第一階段一戶就要拿出大約60萬的資金,很多鄉村長輩都沒有入股的意願。

趙嘉協過去曾擔任過村長,投入生活圈的改造,他認為公民電廠的太陽能板除了能替房子降溫,之後穩定了綠電的收益,更能把這樣的資產留給下一代,所以他努力召集了社區裡的親朋好友,自己家戶也多擔負一點資金,還是把公民電廠打造了出來。

「我們南寮社區過去從最落伍村莊,變成一百大的綠色旅遊地!」趙嘉協實踐社區營造多年,過去利用農村再生計畫,把社區變成一個環境教育的場所,處處能見海廢再生藝術,也修復古厝保存了農村文化。

但趙嘉協也說現在社區營造的經費,被拆分成相對小額,難做實質的建設改變。而南寮社區開展了公民電廠的發展,未來就有機會即使不倚靠政府經費,也能有綠電收益挹注社區發展。

南寮社區的公民電廠,建置太陽能板在社區屋頂上,一旁還有趙嘉協前幾年嘗試運作的小型風機,但因為噪音難解決而停止運作。 圖/劉潔謙攝影
南寮社區的公民電廠,建置太陽能板在社區屋頂上,一旁還有趙嘉協前幾年嘗試運作的小型風機,但因為噪音難解決而停止運作。 圖/劉潔謙攝影

「如果有機會,我之後要到澎湖其他地方分享公民電廠的經驗。」已經年過70的趙嘉協依舊懷有充沛的動能,他認為大家對太陽能板有太多錯誤的理解,而且未來電價若有變動,公民電廠還有辦法自發自用、發出綠電憑證。

朱能億想到澎湖社區的未來發展,他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以後澎湖觀光不論是電、水、垃圾處理,都用正常成本來收費,一定會比現在貴上許多。」但如果澎湖有了永續的訴求,創造綠能的消費與體驗,就會具有獨特的優勢。

不過要讓地方民眾體感更深,才能真正創造認同。朱能億期待未來甚至是在地漁業,都可以有綠電支持相對耗能的設備、降低成本,以及開發綠電與自動化養殖,「最重要的是,找到共榮的機會,讓民眾生活更好。」

澎湖強勁的風,可以是劣勢,但也可以是優勢,潘翰聲認為現階段澎湖需要轉換的力量,台灣本島的產業也不單只是綠電的需求者,更可以想像如何永續回饋綠電的來源環境,「來澎湖,不是來玩、拿綠電而已,而是一起想辦法讓澎湖更好!」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未來會有「無牙鯊魚」?海洋酸化恐溶蝕鯊魚牙齒 頂級掠食者生存武器面臨威脅

未來會有「無牙鯊魚」?海洋酸化恐溶蝕鯊魚牙齒 頂級掠食者生存武器面臨威脅

有海就能發電!日本啟用全球第二座「滲透壓發電廠」不畏天候還可24H運作

有海就能發電!日本啟用全球第二座「滲透壓發電廠」不畏天候還可24H運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SDGs 10周年 聯合線上跨域共苗島嶼未來  讓改變點滴累積、持續前行

SDGs 10周年 聯合線上跨域共苗島嶼未來 讓改變點滴累積、持續前行

最新文章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89億顆蛋的背後...友善飼養讓蛋雞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89億顆蛋的背後...友善飼養讓蛋雞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