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生照護的魔法!伯拉罕合作社打破碼別制 攜手照服員守護社區

良好健康與福祉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台灣將在2025年加入超高齡社會的行列,相當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屆時全台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 圖/李清宇攝影
台灣將在2025年加入超高齡社會的行列,相當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屆時全台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 圖/李清宇攝影

編按:2025年起,台灣面臨超高齡社會的巨大挑戰,意味著長照服務的需求將日益增長,而傳統的長照模式卻常因制度僵化、人力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長輩需求,同時徒增照服員困擾,長照3.0能為這些問題帶來新解方嗎?

《倡議家》1月客座總編邀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分享伯拉罕如何打破傳統長照框架,透過「All In One多元照顧模式」,提供靈活、人性化的服務,以及合作社制度,又是如何成為照服員後盾,同時改善部落社區經濟。

人口結構老化,是許多國家正面臨的考驗,台灣也不例外,國發會2024年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就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加入超高齡社會的行列,相當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屆時全台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台照服員共計9萬3364人,但申請長照服務的人數卻高達50萬5020人,顯見國內人力嚴重不足。

因應該趨勢,總統賴清德提出長照3.0計劃,盼打造一個給予照顧者和銀髮長輩足夠支持的長照系統,滿足長輩的照顧需求,強化照顧者喘息空間,同時強化社區照顧功能,但新制真的能從此讓照服員安心服務嗎?

山區部落的長照新解方 伯拉罕打造全方位多元照顧

讓長輩回到社區生活、在宅安老、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HaH),減少頻繁出入醫療院所,已是國際趨勢,也是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簡稱伯拉罕)創辦人林依瑩這些年積極投入與推動的長照模式。

而這相當仰賴社區內的照服員、醫護等跨領域人員串聯,提供相關照顧服務,長照3.0亦試圖透過增加服務內容與強化社區照護,應對老化社會的挑戰。不過林依瑩認為,若現行的碼別制、人力缺口無法獲得改善,不僅無法滿足長輩的照護需求,照服員在服務時也依舊會遇上重重阻礙。

林依瑩創立的伯拉罕,位於台中和平區山間,深耕原民部落,推廣社區共生照顧,整合長照與居家醫療的「All In One多元照顧模式」(簡稱AIO),解決部落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推動「在地老化」與「文化照顧」。

AIO模式深受長輩喜愛,林依瑩還曾遇過長輩堅持要伯拉罕服務的案家,「案家(案主的家庭)說,一般居家照護難以臨時要求照服員提供額外的清潔、煮飯或家務整理服務,突然有什麼需要也都不能做。」有別於其他單位在服務項目上有諸多嚴格限制,伯拉罕的AIO模式反而讓長輩感到安心。

長照碼別制像化療...僵化規則讓服務失去溫度

服務綁手綁腳,最大的阻力源自長照制度中的「碼別」規範,也就是在「長期照顧服務申請及給付辦法」的照顧組合表中,每一項服務都有對應的編碼,每項編碼也有相對應的支付價格。

碼別制是現行長照體系最具爭議的管理方式之一,過度僵化的體制,導致服務提供者無法靈活應對案主需求,不僅如此,林依瑩更直言,這套以專業、安全、防弊為前提打造的規則,反而為照服員帶來困擾,「它其實有點像化療,想要殺掉壞細胞,卻連好細胞也全部殺掉」。

她舉例,像是在地震後,照服員無法協助長輩清理家中倒塌的物品,因為家務整理並不在該案家申請的碼別內,即便在緊急情況下,照服員也必須依循繁瑣的流程向上呈報、申請,以調整工作範圍,缺乏靈活彈性的架構嚴重削弱服務的及時性與人性化,使得照服員在順手幫忙與拒絕服務之間陷入兩難。

碼別制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對服務人員專業性的限制,照護人員被訓練成「拒絕需求」的機器,而非靈活應對的專業服務者。林依瑩感嘆,先前有大學生告訴她,學校教學生在長照現場要學會拒絕,「我們的長照人才都被制約,看不見案家的實際需求。」這不僅降低了照護工作的溫度,也讓許多基層人員因缺乏成就感而選擇離開。

凝聚社區、翻轉長照!文化照顧讓長者在家鄉安老

在以合作社模式凝聚社區力量的伯拉罕,就打破了碼別制的枷鎖,林依瑩分享,這種共生型照顧不僅讓長者在熟悉、友善的生活環境,且透過全體社區投入參與,降低專業照護人力不足的壓力,打破過往長照強調一對一服務,許多居民也從一般照顧者,最後成為正式的長照專業人員。

現在伯拉罕已有近70名照服員在部落服務,當中有不少是青年返鄉就業,收入穩定之餘,年輕爸媽也可以留在家鄉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建立更緊密的家庭關係,這樣的共好機制不僅改善社區的經濟狀況,也鞏固家庭與社區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文化照顧能夠因地制宜地融入長者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例如協助長者參與部落活動、餵養家禽,甚至陪同參加婚喪喜慶等,這樣的模式除了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外,也讓社區居民重新認識到照顧的重要性,進一步形成互助網絡,讓長照也不再只是把屎把尿,這些都是傳統長照體制難以實現的。

文化照顧能夠因地制宜地融入長者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例如協助長者參與部落活動、餵養家禽。 圖/李清宇攝影
文化照顧能夠因地制宜地融入長者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例如協助長者參與部落活動、餵養家禽。 圖/李清宇攝影

從社區出發 讓合作社成為照服員重要依靠

除了社區共好,合作社的運作模式,也是伯拉罕提供基層照服員更多支持與保障的關鍵原因。林依瑩解釋,合作社強調共有共治,像是依照每個人投入的勞動力多寡來分配結餘,並不會因為某個人地位高就分到較多收入,「在我們這邊,如果一年沒有工作的話,就直接退社」。

此外,合作社模式強調「多元角色」,培育跨領域人才,讓照服員在照護工作外,還能參與導覽、教學等多樣化角色,發揮潛能並提升收入,這不僅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也創造了更豐富的照護體驗。

林依瑩觀察,從伯拉罕的經驗來看,合作社模式有助根本解決當地的社會與家庭問題,進而達到經濟互助,甚至達到文化傳承、地方創生,產生的效益環環相扣。面對2025年即將到來的聯合國國際合作社年,以及台灣即將上路的「合作事業振興發展計畫」,身兼臺灣合作社照顧聯盟秘書長的她坦言,未來也會繼續大力推廣合作社。

移工加入多元照顧方案?跨專業合作更顯重要

而離開伯拉罕,台灣多數有長照需求的家庭,依然仰賴家事移工提供勞務服務,對於勞動部試辦的多元照顧方案中,納入鐘點移工的構想,林依瑩坦言,在國內長照人力大缺工、長照3.0缺乏人才培育規劃之際,對於終點移工加入照顧方案是樂見其成。

林依瑩認為,「我們應該善用這種本外勞人力的整合,不然現在一個移工全天候照顧長輩的一對一服務,也沒有真正為長輩生活帶來新的創造,或滿足生活目標,只是有個人顧著他們而已。」 她強調,很多人對照顧的想像是有人顧好長輩安全就好,但長輩還是要有社會參與需求,需要進到社區與人交流。

除此之外,一旦有了更多元的人力搭配,家事移工不再需要24小時貼身照顧同一位長輩,人力得以更彈性配置,「人力整合後,居家照顧服務就更有量能去接觸中重症的案家,讓在宅醫療、安老這件事變得更容易」。

不過林依瑩也建議,照服員需要先接受相關訓練,與專業醫療人員的跨專業配合也至關重要。長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不僅是照顧長者的身體健康,照顧者也需要尊重、支持與專業培訓,當照顧與被照顧者共好,台灣才能真正打造一個友善、包容且可持續的長照社會。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