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綠色消費從「CP值」到「永續價值」?葉欣誠:政府是關鍵角色

優質教育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葉欣誠觀察,台灣大眾習慣用「CP值」作為消費和行為的決策考量,導致永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全面落實。 圖/Unsplash
葉欣誠觀察,台灣大眾習慣用「CP值」作為消費和行為的決策考量,導致永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全面落實。 圖/Unsplash

近年來,永續話題成為台灣社會的日常,不論是商場裡的減塑商品,還是企業推出的碳中和計畫,都讓人感受到「永續氛圍」正在成形。

然而,僅僅有氛圍是否足夠?台灣人對於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的反應,似乎仍然顯得有些緩慢。許多專家也示警,氣候變遷造成影響甚巨,除了災損,能源供應短缺、基礎設施損毀,將導致商品價格及經濟不穩定。

《倡議家》12月製作「環境力大調查」,有86%的民眾認同環境問題會影響生活,不過,僅60%民眾認同環境問題,會對日常開銷產生影響。

「社會氛圍的確改變了,但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氣候變遷仍是遙遠的議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觀察,台灣大眾習慣用「CP值」作為消費和行為的決策考量,導致永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全面落實,而這需要更多的角色加入,共同形成綜合的推動力量。

永續消費的關鍵一哩路 綠色溢價誰買單?

當社會風氣產生變化,產業的供給端強調永續轉型,民眾是否願意透過實際消費、支付較高價錢來支持,是永續商品現階段面臨的考驗,曾擔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現為環境部)副署長的葉欣誠,對於氛圍的轉變觀察入微。

他表示,氛圍轉變源於過去10多年的社會推動,也得益於教育的深化,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新一代的世代早已被永續理念所薰陶,這也讓許多人在面對企業或產品時,會因其具備永續、環保、SDGs或DEI等概念,而給予更多正面評價,

不過,永續轉型涉及供給端與需求端的雙向推動,但這之間仍有許多挑戰。葉欣誠觀察到,其實台灣消費者仍普遍重視「CP值」,也就是價格是否划算,並不會為了永續在所有的消費項目上多花費。

葉欣誠進一步指出,所以永續與環保概念為商品帶來「加分效果」,能否轉化為更高的產品定價,或者支撐所謂的「綠色溢價」,仍有待實務操作來驗證,要讓永續真正融入每個消費場景,仍需要精準的市場策略與更細緻的實務操作。

國際供應鏈驅動台灣企業永續轉型 如何贏得消費者信任?

儘管消費者對於永續產品多數時候處於觀望,葉欣誠認為,市面上仍有不少成功案例,像綠藤生機和歐萊德等本土品牌,在堅守永續價值與市場喜好之間找到平衡的品牌。

「這些產品定價雖然較高,但不會高到無法接受,吸引願意在日常生活實踐永續的消費者,也就是經過市場區隔後的特定消費族群,我覺得市場定位上面可以這樣做。」葉欣誠說。

而這些案例也證實,消費者願意為真實且透明的永續價值買單,不過,葉欣誠也提醒,當消費者願意多花10%、20%的費用來實踐永續價值,這些族群同樣會高度檢視,若發現企業漂綠、欺騙消費者,後果將會適得其反。

近年,許多企業投入循環經濟與廢物再生,相關產品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這是否意味著消費者普遍願意為永續買單?葉欣誠以「海廢塑膠製成球鞋」為例指出,這類產品雖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但通常不是企業的主力銷售商品。

「企業的主要收入仍依賴低成本、高銷量的商品,而永續產品多數用於提升品牌形象。」他強調,產業需要真正落實永續行為,而非僅停留在迎合市場需求的表面化操作,而這仍需一段時間醞釀。

從歐盟的趨勢來看,企業需取得符合國際標準的認證,以避免漂綠疑慮。台灣也即將於明年元旦實施《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要求企業在宣告碳中和之前,必須遵循「排放量盤查、減量、抵換」三大核心原則。

事實上,台灣的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受國際供應鏈的壓力所驅動,包含歐美企業要求供應商達成碳中和目標,甚至在合約中明確納入相關條件,迫使台灣企業加速轉型。

如何讓大眾認同永續訴求? 政府扮演關鍵角色

永續行為的推動,不應僅依賴企業或個人,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甚至形成一種隱形推力。回顧近年政府的政策宣導,從早期的「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到如今的「淨零碳排」、「零碳生活」,雖然核心目標都是減少碳排,但從低碳到零碳,其實涉及複雜的結構性問題。

「政府不應止於倡導行動,而是需要肩負更多系統性的責任。」葉欣誠以節能減碳為例,過去推行的「冷氣開26度以上」政策,讓許多台灣民眾習慣將「省電」與「減碳」直接劃上等號,但背後其實涉及台灣的能源發展現況。

2024年4月,經濟部公布2023年的電力排碳係數為每度電0.494公斤CO2e(約500公克),遠高於歐美國家,像是法國每度電僅80公克、瑞典更低至40公克。葉欣誠解釋,這樣的差距源於台灣電力供應仍以火力發電為主,大幅提升了碳排放係數。

「我們的電力碳排放係數遠高於許多國家。如果能降低這個係數,減碳力道才更有效,而不是只要求民眾省電。」他強調,有時政府的倡導看似合理,但若政策設計未能真正解決結構性問題,政府只是將自身責任轉嫁給全民,那就失去了政策的意義。

打破專業藩籬 多一點「利他」精神的行動

回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永續行為要落地實踐,應該透過教育去建立行為及意識,甚至打造永續世代的基石。

葉欣誠在大學校園任教多年,看見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出現,確實讓永續概念可以更加普及,也讓大家意識到「原來永續談的不只是環保」,永續是跟環境、經濟、社會相互扣連。

SDGs的引入,也讓校園中傳統分明的文組與理組界線逐漸模糊,促進更多跨領域的可能性。葉欣誠舉例,自己開設碳管理的課程,就有很多文組的學生來修課;而自然組的學生也不能只懂得寫方程式,要具備論述社會議題的能力。

「擁有專業歸屬(主修)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具備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葉欣誠指出,未來的年輕世代具備多重專長的「斜槓力」令人期待,但在面對多元價值時,更需要透過社會溝通形成有效解方。他提到,未來的永續趨勢,將涉及更多沒有標準答案的細膩價值辯論,例如社會平等與人權等議題。

在這樣的趨勢下,葉欣誠認為社會溝通能力,不僅是DEI(多元、平等、包容)的展現,也是實現永續行為的重要途徑。他鼓勵年輕世代多去理解不同國家和地方人眼中的永續定義,學會與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對話,突破自我框架。

「過去我們已經充分教育了自我權益的『利己』觀念,但永續時代需要更多的『利他』精神。」葉欣誠強調,這種關注他人與環境的精神,不僅是消費選擇的一部分,更應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個決策。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