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在當地扎根20年。 圖/阮劇團提供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在當地扎根20年。 圖/阮劇團提供

台灣文化發展多元,早年傳統戲曲無論是歌仔戲、南北管戲、布袋戲等,幾乎都是使用特定族群的母語進行演出,但到了現代,劇場內的語言卻趨於單一,甚至少有使用台語進行創作的現代劇團,這也使得專門演出台語戲劇的「阮劇團」更顯特別。

青年回鄉創嘉縣第一個現代劇團 觀眾卻「沒感覺」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在當地扎根20年,2006年更成為當地第一個申請立案的現代劇團。

汪兆謙回憶,有別於近10年社會關注地方創生或返鄉創業,像他們這樣的「返鄉青年」在2000年初期相當稀有,而且創團之初,他們壓根沒想過台語創作會成為阮劇團的代表。

汪兆謙創立阮劇團時還只是個北漂讀書的大學生,卻早早就決定要讓阮劇團在嘉義落地生根,因此利用大學暑假期間推出一場又一場公演。回憶起草創時期的青澀作品,汪兆謙說,他們起初以團員的生命故事進行創作,但觀眾多停留在同溫層,因此也嘗試演出國內外經典劇本。

此時卻浮現另一個問題,西方的戲劇距離觀眾太遙遠,本土的劇本故事又幾乎圍繞著台北發展,汪兆謙分析,「台北的戲劇市場相對成熟,不論演出本土或西方題材都沒問題,但嘉義的問題是,觀眾看了沒感覺。」

阮劇團《我是天王星》劇照。 圖/阮劇團提供
阮劇團《我是天王星》劇照。 圖/阮劇團提供

從0開始養觀眾 汪兆謙發掘團隊靈魂人物

汪兆謙坦言,當年嘉義的文化市場並不成熟,團隊註定要付出更多心力,培養觀眾走進劇場的習慣,「不能讓大家覺得『彼藝術攏看無』(那藝術都看不懂)」。為了找到開啟與嘉義觀眾對話的鑰匙,他們開始思考更接地氣的演出形式,發現要吸引在地觀眾的目光,就必須融入在地語彙,而劇團正好就有一位台語流利的團員MC JJ,也是汪兆謙在嘉義高中的學長。

在汪兆謙眼中,MC JJ是一位具有獨特舞台魅力的演員,台語也說得「足有氣口」(說話很道地),於是便帶著試驗的心情,邀請他為劇本進行台語改編,MC JJ也因此成為奠定阮劇團走上台語創作之路的關鍵人物。後來副藝術總監吳明倫加入編劇行列,阮劇團的戰鬥隊形更趨於完整,開始在經典文學作品中加入更多台語改編,團隊也因此找到適合與在地民眾互動的媒材,也就是汪兆謙口中說的那把鑰匙。

走過低潮、質疑 用好作品證明實力

不過國內全台語演出的現代劇團並不多,汪兆謙坦言,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光是摸索的過程就花費將近10年,非常孤獨,還曾面臨差點倒團的低潮,期間更免不了受到外界「Siáng 欲聽臺語」(誰要聽臺語)、「你佇地方按呢講無要緊,佇臺北按呢講 siáng 欲買票?」(你在地方這樣說沒關係 你來台北這樣講誰要買票?)的質疑。

直到2012年推出第一部實驗暖身作品《金水飼某》後,團隊才開始覺得找到「對的方向」,緊接著2013年再推出另一部叫好叫座的《熱天酣眠》,這部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代表作,還曾在2017年拿下PTT-Drama版全年度口碑第3名,打開阮劇團的知名度,此時外界才逐漸從不看好漸漸轉為祝福。

汪兆謙謙卑地說,其實那些都是善意的提醒,但他也不諱言,「我覺得有一點點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這個偏見不是台語不美麗,而是在市場接受度上,它就是一個弱勢邊緣的語言。」即便如此,他仍相信,中南部的台語戲劇觀眾一直都在,關鍵是找到與觀眾對話的渠道,「可能大家還不習慣這件事情,可是不習慣不代表這些需求或市場不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推出好作品。」

阮劇團《釣蝦場的十日談》劇照。 圖/阮劇團提供
阮劇團《釣蝦場的十日談》劇照。 圖/阮劇團提供

翻轉莎翁名劇 本土宮廟文化也入戲

要將西方經典作品轉譯成貼近在地文化的作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更細膩的分工。汪兆謙解釋,文化轉譯是一個大工程,不只是翻譯成台語而已,還要考量民俗習慣與常民文化,「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它不會有魅力。」

阮劇團每齣戲劇的籌備期短則一兩年,長則3至5年,包含前期戲劇顧問和編劇尋找適合切角、撰寫劇本、轉譯,到排練現場藝術總監與導演們的精雕細琢,以及台語顧問和老師們從旁協助正音,不同位置都配置專業夥伴共同協助,如同阮劇團的「阮」字,除了是台語的「我們」之意,亦有「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期許。

他以《熱天酣眠》為例,原著中的希臘人名Demetrius和Lysander,變身成「茶米」和「零星仔」,巧妙利用諧音融入台灣文化,「其實這是很多人童年玩伴的小名,所以聽起來就會很親切、很自然。」不僅如此,還加入「山海宮」和「海山廟」等宮廟元素,縮短莎翁劇作與台灣民眾的距離。

疫情催生「台語工作隊」 串連跨領域文化工作者

而除了舞台演出,阮劇團也在疫情期間推出「台語工作隊」,汪兆謙說,疫情導致現場演出全部取消,因此這個在腦中醞釀許久的計畫,也有機會順勢啟動。他們邀請南部從事有關台語文化的工作者組成讀書會,包含布袋戲團、母語教師、小說文學家等,創造一個供彼此交流的空間。

閱讀的內容則橫跨文學到漫畫,像是19世紀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火之鳥》,都是讀書會上討論的文本。過程中,劇團也汲取創作能量,在演出被迫暫停的時刻,持續累積短篇作品。

阮劇團《皇都電姬》劇照。 圖/阮劇團提供
阮劇團《皇都電姬》劇照。 圖/阮劇團提供

不只是劇團 汪兆謙盼下個10年繼續創造跨界火花

阮劇團20年來走過大大小小的劇場,汪兆謙深知在台語推廣路上仍面臨很大挑戰,而原因不外乎語言環境流失,因此團隊也試圖透過多元管道與民眾接觸。雖然阮劇團形式上是一個現代劇團,但汪兆謙強調,「我其實沒有把自己當劇團,我們就是一個文化團體,我可以是媒體單位,可以做出版、策展、發行歌曲,我們就是一個文化品牌。」

例如邁入第16屆的「草草戲劇節」,除了戲劇演出,還有音樂、市集、講座和工作坊;「小地方計畫」則是透過募資前進偏鄉校園義演,甚至將一次性的演出擴大成學校的學期教案,讓戲劇長期陪伴孩子成長,也將藝術文化向下扎根。

而大約2、3年前開始,阮劇團已不再強調「台語」,而改談「母語」,汪兆謙透露,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體認到,熟悉自己的母語是本分,因為阮劇團的核心理念是鼓勵所有人認識自己的母語文化,團隊也在2023年榮獲教育部「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從身邊親友、觀眾到政府單位的肯定,汪兆謙也期待阮劇團在下一個10年會有更多跨界合作,更大膽、有態度地對外展現團隊實力,尋找更多細膩的方式與大眾對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潔淨能源新星:氫能怎麼產生?為何有助脫碳?

潔淨能源新星:氫能怎麼產生?為何有助脫碳?

毛孩也能環保葬!雲林啟用首座合法寵物樹葬區

毛孩也能環保葬!雲林啟用首座合法寵物樹葬區

登富士山要變貴了!靜岡縣也擬開徵入山費 最少每人3000日圓

登富士山要變貴了!靜岡縣也擬開徵入山費 最少每人3000日圓

糧食追不上人口增長!基因編輯能解救糧食危機?

糧食追不上人口增長!基因編輯能解救糧食危機?

最新文章

毛茸茸療癒師上線!治療犬、心輔犬為何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毛茸茸療癒師上線!治療犬、心輔犬為何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山林共管仰賴原住民傳統智慧 實際參與卻淪紙上談兵?

山林共管仰賴原住民傳統智慧 實際參與卻淪紙上談兵?

碳匯大門開 台灣林業發展卻陷砍樹迷思、產業人才斷鏈

碳匯大門開 台灣林業發展卻陷砍樹迷思、產業人才斷鏈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