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得飽到吃得巧-用餐前多想2秒,就是食育起點

無貧窮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現代人是如此習慣享受看著已成形的「食」端上餐桌,但每一口下肚的食物到底藏有多少選擇?又能創造多少可能?卻常常被忽略。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圖/陳玠廷提供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圖/陳玠廷提供

食農教育永續飲食要面對的,正是這樣的「不假思索」。若能在菜攤選購前多想幾秒鐘,或許我們吃入口中的東西,能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想要擁有這短短幾秒鐘,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認為,背後所需要的是長期的食農教育累積與消費者溝通。

吃得飽到吃得巧,食育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

從「求溫飽」到「吃得巧」,陳玠廷表示,永續飲食議題的背後,其實與社會發展階段息息相關,需要累積足夠的基礎,才能慢慢從民眾的日常中「長」出來。

當民眾擁有穩定的糧食、不需要餓著肚子,便有餘裕去關注食物本身,陳玠廷形容那過程「就好像一個同心圓」,消費者開始轉變食材選擇的心態,從個人層次的口腹之慾,向外拓展到周圍的社會與環境,乃至與整個地球生態的關係。

永續飲食的議題涵蓋各個面向,有些人著重農耕過程對環境生態的影響,有些人在意食材生產者是否獲得公平正義的待遇,有些人期待透過消費模式連結城鄉關係,有些人關心飲食聯結的民族文化意涵等。陳玠廷強調,關心任何面向都屬於個人選擇,並無優劣之分。

陳玠廷表示,永續飲食議題需累積足夠基礎,才能慢慢從民眾的日常中「長」出來。 圖/Unsplash
陳玠廷表示,永續飲食議題需累積足夠基礎,才能慢慢從民眾的日常中「長」出來。 圖/Unsplash

走過十年,食農教育終於要邁入下個階段

當大家越來越關注永續飲食,又該如何了解與落實呢?或許,剛剛三讀通過的《食農教育法》能提供一些方向。對不熟悉的人來說,這法規宛如天降,但陳玠廷解釋,其實早在2007年左右,民間便已經出現食農教育的討論,立法院也在三屆會期前納入討論。

這段時間台灣歷經多次食安風暴,除了民間團體不斷倡議,國際上關於永續與SDGs發展目標的討論也開始在地化;近兩年的Covid-19疫情及俄烏戰爭打亂全球糧食供應鏈,更讓社會大眾將目光從糧食的國際貿易,轉向如何提升在地糧食自給率等脈動。

陳玠廷指出,討論食安議題時,「安全」與「安心」是兩個層次,科學數據或許能證明糧食是安全的,卻未必能讓人安心,而食農教育正能幫忙轉譯那些生硬的知識,讓民眾能內化成理解與放心。如今,《食農教育法》的出現恰恰為台灣提供了具有制度性的政策支持。

台灣歷經多次食安風暴,除了民間團體不斷倡議,國際上關於永續與SDGs發展目標的討論也開始在地化。 圖/Unsplash
台灣歷經多次食安風暴,除了民間團體不斷倡議,國際上關於永續與SDGs發展目標的討論也開始在地化。 圖/Unsplash

從飲食文化到環境生態,吃飯真的「皇帝大」

陳玠廷將食農教育法關注的議題歸納四大精神:首先,是「飲食文化的傳承」,以台灣來說,除了不同族群特有的飲食文化外,許多網路迷因都可以被深入討論。比如說,端午節時大家喜愛戰的南北粽,展現出的米食文化有何差異?烹飪方式怎樣變化?從個人經驗開始,將日常用餐變成「好吃」又「好玩」的一件事。

第二,則是「城鄉之間的關係」。從過去到現在,吃飯是連結親友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餐桌上的食物,連結起的不只是感情,更讓城市與鄉村得以互惠與交流,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維持這樣的連結,便成了新鮮的課題。

接下來是「國家農業的發展」,重新檢視農業對於一個國家的功能與角色。像是台灣時常借鏡的食農教育模範生日本,便擁有非常堅強的「鐵粉購買力」,以行動支持家鄉的產品。究竟進口農產品、國產農產品有什麼樣的差異?對於國內產業又會有何影響?在推廣「支持國貨」前,也得先讓消費者學到這些資訊。

最後,日常食材生產過程是否對環境友善?能不能符合與生態共榮共存的「里山精神」?都屬於「環境生態的永續」的範疇,當大眾理解了這些內容後,才有機會「用嘴巴投票」,讓每一口都成為自己對環境的承諾。

生長在農村的陳玠廷,對於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一頭栽入了農業推廣與社會學的領域。 圖/陳玠廷提供
生長在農村的陳玠廷,對於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一頭栽入了農業推廣與社會學的領域。 圖/陳玠廷提供

給我兩秒鐘!思考便是改變的起點

生長在農村的陳玠廷,對於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長大後,更是一頭栽入了農業推廣與社會學的領域。然而,在農業政策推廣的過程中,他也逐漸了解到:光是輔導農民、改變生產端是不夠的,唯有消費端開始思考與改變選購的行為,才有可能促成真正的轉變。

花費好幾年,爭取幾秒鐘,陳玠廷在做的,便是這樣「分秒必爭」的事。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的食物標章,如有機標章、綠保標章與公平貿易等、民眾常常搞不清楚標章代表的價值觀,未來,希望透過食農教育讓大家選擇產品時,能更有依憑。

陳玠廷笑說,若是「每個消費者都可以多去想幾秒鐘」,其實就達成食農教育的目的。畢竟大家的生活習慣與經濟條件都不同,只要能做出當下「相對好」的選擇,對於整個產業便能如漣漪般產生深遠的影響,就像現在許多消費者會選擇購買「非籠飼雞蛋」,當這些需求與風氣形成時,供給端也會更努力去符合期待,進而讓更多人投入這樣的生產之中。

分享如此多的概念,其實日常永續飲食的第一條作法,卻格外簡單:「認識你吃的東西」。陳玠廷溫柔地說,不一定每次都要買溯源或有機產品,但可以試試看翻開食品標示,認識食材產生了多少碳足跡?找個機會跟餐廳老闆或菜販聊聊天,理解商品是從哪裡來?或許,便能收穫什麼有趣的故事。

至於第二條呢?或許會有些挑戰──「多多煮飯」。透過重視自己與家人的飲食、從零開始準備食材,帶孩子一起上菜市場或農民市集,將有更多機會去真正理解糧食與他們的生產者;或許,不會因此成為一代廚「神」,但若能從吃開始,成為一位具有影響力的「人」,那吃下去的每一口飯,或許便能嚐出更豐富的滋味。

七月議題策展推薦:

番紅花綠食宣言-把食材寫進書,也把永續端上桌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碳費定案 那CBAM呢?彭啟明:承諾台版CBAM、先要求鋼筋水泥申報碳足跡

碳費定案 那CBAM呢?彭啟明:承諾台版CBAM、先要求鋼筋水泥申報碳足跡

益生菌不只顧腸胃 還能固碳?研究:益生菌能增加66噸土壤碳匯

益生菌不只顧腸胃 還能固碳?研究:益生菌能增加66噸土壤碳匯

澳洲立法推自然增值 鼓勵企業投資綠色債券、參與生態保護

澳洲立法推自然增值 鼓勵企業投資綠色債券、參與生態保護

泡水漂流木怎麼用?台北動物園運漂流木變動物遊具 水獺、犀牛不亦樂乎

泡水漂流木怎麼用?台北動物園運漂流木變動物遊具 水獺、犀牛不亦樂乎

最新文章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

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