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伏特家陳惠萍-能源轉型的根基,是大眾參與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當氣候危機刻不容緩,能源轉型從來不只是國家政府的事。陽光伏特家靠著創新的募資平台,讓冷冰冰的能源變得很有感、加入能源轉型的行列變得很簡單。

本月《倡議+》邀請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擔任客座總編。她從研究能源的社會學者,意外成為一位行動創業家。她在能源議題上看見了無比能量,她直言,能源轉型從來不僅止於能源議題,而能讓經濟、社會、環境都共好。


「不遺落任何人,這是我在SDGs裡頭最喜歡的精神。」

——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

不遺落任何人、誰都不是局外人,或許就是因為這樣,陽光伏特家2015年創辦以來,所打造的募資平台,在推助台灣走向能源轉型之路上,處處都看得到「眾人參與」的影子。

陽光伏特家三位創辦人背景很不同。陳惠萍是台大社會所博士生,因為論文進入能源領域;馮嘯儒則是來自工程專業,一心想要替能源產業找出創新模式。一直是平行線的兩人,是共同朋友結識。陳惠萍笑說,朋友大概兩邊聽煩了,乾脆引薦兩位「能源狂」認識,才促成陽光伏特家的起點。即使背景不一樣,共同的交集點是:「想讓更多人加入。」陳惠萍說。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從研究能源的社會學者,意外成為一位行動創業家。 圖/陳軍杉攝影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從研究能源的社會學者,意外成為一位行動創業家。 圖/陳軍杉攝影

最初可能是來自於社會學家的一片熱血,但在撰寫論文期間,陳惠萍參與經濟部陽光百萬座屋頂試辦計畫,時常得到各地社區廟口介紹光電。以為到地方開講冷門議題,想必是呵欠連連,沒想到民眾卻反應熱烈。她發現,原來談光電,不是大眾無感,而是找不到方法。

即使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允許民間售電,電廠數量快速增加,但蓋電廠,技術、資金門檻都高,動輒就是千萬資本起跳。換言之,不是人人玩得起。

好在,2013年國內外興起新型態的群眾募資,替了缺錢的「理想」幫了一把。陽光伏特家的募資平台,就靠著創新模式,改變了遊戲規則。過往,不但進入門檻高,還得耗費大量溝通、協調成本,東邊找空間、西邊找資金,靠著網路募資模式,就能輕易媒合供需雙方。居中打造平台的陽光伏特家,將電發售給台電後,扣除必要支出後,再回饋給出資者報酬,而屋主也有一定的租金收入。陳惠萍形容:「這是一塊『遺落的市場』。」

1500片太陽能板 兩分半上線賣完

前景大有可為,然而首創以網路募資興建電廠,賣的又是看不見的電,得先有成功模式,陽光伏特家找上常支持能源轉型的主婦聯盟環境基金會和另外14位股東,在2015年打造第一個示範點:「台南擔仔一號」,完成擁有44塊太陽能板,一座造價約70多萬,設置容量11KW的小型電廠。

除了靠著新型態的創新模式「啟蒙」社會,陽光伏特家也透過綠能公益計畫,邀集企業將CSR資源,直接協助弱勢團體籌建電廠。 圖/陳軍杉攝影
除了靠著新型態的創新模式「啟蒙」社會,陽光伏特家也透過綠能公益計畫,邀集企業將CSR資源,直接協助弱勢團體籌建電廠。 圖/陳軍杉攝影

隔年,陽光伏特家再挑戰門檻,這回規模足足放大一千多倍,籌募金額要一千多萬。陳惠萍笑說,這回是讓人有點「抖」的規模,沒想到,短短兩個月,就成功募得資金。以為這已經是一項足以振奮團隊的紀錄。2019年耶誕節前夕上線,設置容量達400多KW、1500多片位於嘉義的「阿里14」電廠,又再次寫下新紀錄,這回的時間是:「兩分半」。

「我一度以為平台壞了。」陳惠萍笑說。超乎預期的反應,應證了最初的市場預設的確存在,也反映小民小眾們對再生能源的接受和認識。創業初期,苦於找不到屋頂空間的難題,在成功驗證商業模式後,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加入。日前,陽光伏特家也與友達光電合作提供屋頂建置空間。競爭者中租的加入,也宣示了此種模式的可行。

讓大家對能源有感 「empower」社會

2017年政府《電業法》、《再生能源修正條例》通過後,對再生能源的發展更為鬆綁,加上國際趨勢已然成形,台灣綠電熱也加速發展,「但在市場商機外,陽光伏特家最終想做的是讓大家對能源『有感』。」

「除非觸電吧!否則多數人對每天使用電力,實在很難有感覺。」陳惠萍開玩笑說。除了用輕鬆簡單的募資平台,拉近大眾對能源的關心,陽光伏特家也設計儀表板的介面,透過Line平台,讓投資人隨時掌握電廠發電狀況,「除了準備出門旅遊,否則再也沒有比哪個時候更關心天氣了吧!」

透過手機,參與陽光伏特家的民眾,隨時隨地都可掌握電廠狀況和當地天氣。 圖/陳軍杉攝影
透過手機,參與陽光伏特家的民眾,隨時隨地都可掌握電廠狀況和當地天氣。 圖/陳軍杉攝影

輕鬆簡易就能貼近能源氣候議題,正是陽光伏特家的期待。陳惠萍長期研究能源議題,她發現,國際成功能源轉型的國家,關鍵之一就是有成功的公民參與。

各界討論能源轉型議題時,常把技術視為前提,「能源轉型的真正根基,其實是社會轉型。」倘若民眾社會對能源轉型沒有一定的認識,也很難向前推進一步,「而參與是認識創新最好的方式。」她說。

透過平台的串連,不只為蓋電廠籌募資金,更能讓「經濟」、「環境」和「社會」都共好,也正是聯合國發展永續目標所一再強調的。尤其2010年,陳惠萍在屏東林邊蹲點田野研究養水種電模式,而後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兩地兩樣情,更讓她深深體會,同樣都是能源,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福島,陳惠萍看見當熱鬧的東京享受方便用電,一旦發生災害,卻是兩、三百公里之外的供電地福島居民,承受最直接的傷害;在屏東,莫拉克風災重創林邊佳冬,再生能源卻成了當地民眾邁向重建之路的起點。

「『power』,大家總直接聯想是能源、電力,我們也想能夠『empower(賦予能力)』大眾、『empower』 社會。」除了靠著新型態的創新模式「啟蒙」社會,認識光電產業,陽光伏特家也透過綠能公益計畫,邀集企業將CSR資源,直接協助弱勢團體籌建電廠,一方面自給自足省下用電費用,也能收取一定收入,減低辛苦,也讓企業的善意不停止在一次的捐款。

人人都能用「好」電 不讓誰被忘記

關於能源貧窮的議題,陳惠萍也將視角再擴大。她解釋,能源貧窮,指的是弱勢族群因為日常用電成本,佔去一定開銷,使得生活受到影響,國際間對有一定的定義。但還有人因為種種因素,不僅是無力支付用電,更在使用、接觸能源受到影響,「我稱之為『能源弱勢』。」她說。

「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這是聯合國發展永續目標的重要精神,陳惠萍辦公室裡,處處可見相關擺設。 圖/陳軍杉攝影
「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這是聯合國發展永續目標的重要精神,陳惠萍辦公室裡,處處可見相關擺設。 圖/陳軍杉攝影

她分析,其中一類,正面對能源不平等,例如銀髮長者或是身心障礙族群,為了維持健康,必須使用大量用電。另一類群體,則是偏鄉即便有電網佈建,但地處偏遠,電網維運不如其他區域,每逢颱風天災,更面臨電網脆弱性;而最後一類,則是因為資訊、知識的落差,而無法加入或是不懂得利用能源創新的一群人。接下來,陳惠萍也希望能夠扭轉能源弱勢的人們,弭平距離。

不論陽光伏特家所打造的創新模式,又或能源弱勢,「讓所有人在能源領域上都不被忘記,這就是我最期待的事。」陳惠萍說。

延伸閱讀

>>Domi綠然-為企業節電、為地球種樹、為弱勢點燈

>>豬便變綠電!養豬王國丹麥翻轉「畜牧業=高污染」

>>整株植物都有用 龍舌蘭不只能釀酒還能發電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鏈把脈痛點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鏈把脈痛點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

地球解方年會即將展開! 召集人楊振甫:「永續下階段挑戰:突破創新,加速行動」

地球解方年會即將展開! 召集人楊振甫:「永續下階段挑戰:突破創新,加速行動」

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最新文章

社區共生照護的魔法!伯拉罕合作社打破碼別制 攜手照服員守護社區

社區共生照護的魔法!伯拉罕合作社打破碼別制 攜手照服員守護社區

如何讓綠色消費從「CP值」到「永續價值」?葉欣誠:政府是關鍵角色

如何讓綠色消費從「CP值」到「永續價值」?葉欣誠:政府是關鍵角色

讓環保成為日常!RE-THINK、頤德如何召喚大眾與企業的永續意識?

讓環保成為日常!RE-THINK、頤德如何召喚大眾與企業的永續意識?

永續行動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兩代環境記者從新聞現場解構困局

永續行動只能「雷聲大、雨點小」?兩代環境記者從新聞現場解構困局

性侵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心理劇」治療如何療癒受刑人破碎的靈魂?

性侵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心理劇」治療如何療癒受刑人破碎的靈魂?

在藝術療癒裡看見生命的光—「夢想城鄉」陪伴貧窮經驗者重建連結

在藝術療癒裡看見生命的光—「夢想城鄉」陪伴貧窮經驗者重建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