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隨著高齡化帶來的人口凋零,農村裡這些熟悉農務的老人家也愈來愈少。圖/報系資料照
隨著高齡化帶來的人口凋零,農村裡這些熟悉農務的老人家也愈來愈少。圖/報系資料照
無貧窮

台灣「地方消滅」的危機正在發生,但危機也是轉機。作者認為,透過「農業升級」、帶動農業轉型,才是「地方創生」的關鍵。

對於台灣農村,我們需要有新的想像。


每逢農忙期,走入田間,經常可見6、70歲,甚至80多歲的老人家身形佝僂,三五成群忙著採收,若農場面積大一點,人數還可能多達十多位。台灣的基層農業運作,常由這些號稱「千歲團」的阿公阿媽支持。他們手腳俐落,工作態度敬業,是農民的好幫手。

只是,隨著高齡化帶來的人口凋零,農村裡這些熟悉農務的老人家也愈來愈少,部分由新住民取而代之,年輕的面孔寥寥可數。務農常給人老、苦、窮的刻板印象揮之不去,年輕人外流都市,農業缺乏新血投入,留在農村的農民也為缺工困擾;但另一方面,年輕的新農民回到農村,無法融入當地的人際網絡,常面臨找不到農地、工人與資金的困擾。

今年(2019)行政院開始推動「地方創生」,希望活絡在地經濟,吸引年輕人返鄉。地方創生的概念來自日本,主要是因應「地方消滅」的現象。日本前總務相、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增田寬也2014年曾出版《地方消滅》一書,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將有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

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預估2040年農村20~40歲女性人口將比2010年減少50%以上,且40%人口落在65歲或65歲以上。日本農業後繼無人,老人安養照顧更是一大隱憂。

台灣「地方消滅」的速度緊追日本

其實,台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5年台灣人口數達到2370∼2380萬人之間的高峰後,成長曲線即反轉下滑。2050年各行政區人口減幅約20%,15~64歲青壯年人口減幅卻高達3~4成。以此推估,2061年台灣人口恐怕僅剩約1710~1950萬人。

農村面臨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農業經營又得面對近年來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農民生產與生計都帶來嚴峻的挑戰,也導致農業人口不斷流失。雖然中央與地方的農政單位積極舉辦各項農業課程,希望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只是興致勃勃上課的人很多,實際成功留農的比例仍是有限。

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究竟是工作太辛苦?薪資太低?還是台灣產業結構轉變必然會面對的問題?解決農業日漸萎縮的對策,是要繼續培養更多農民?還是輔導產業從勞力密集轉型成為農業機械操作,甚至推動智慧農業的方案來因應呢?這些都會影響我們思考未來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農業人才。

學用落差嚴重,農業找不到人才

然而,現有教育體系是否對應農產業發展,培養出符合農業需求的人才,就顯得非常重要。一份專為全國高職農校學生採訪編輯的農業刊物《Young農通訊》,2017年9月曾對全國32所高職農校(含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進行「從農意願調查」,回收1803份有效問卷。

結果調查發現,有29.4%農校學生認為學校教學內容跟農產業實務有嚴重落差,且年級愈高認為嚴重落差的比例愈高,從高一學生的13.1%,一路上升到高二學生的26.7%及高三學生的41.8%。

問卷也調查學生認為目前學校教學最需要加強的知識技能是什麼?結果有31.5%學生認為是「農業生產技術」,之後依序為「農業資訊科技運用」(25.3%)、「農業行銷方法」(17.5%)、「農業研發管理」(14.9%)、「農業財務管理」(6.7%)、「農業人力管理」(4.1%)。

這項調查結果顯示,農校學生察覺到生產技術固然重要,但管理技能(行銷、研發、財務、人資)及資訊科技的運用不能被忽視,開始意識到賺管理財的重要。

其實,不只學生感受學用落差嚴重,農業界也面臨經常找不到人才的焦慮。

農村面臨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農業經營又得面對近年來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農民生產與生計都帶來嚴峻的挑戰。圖/報系資料照
農村面臨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農業經營又得面對近年來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農民生產與生計都帶來嚴峻的挑戰。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最大的種苗公司「農友種苗」董事長陳龍木強調,台灣農業的競爭力在人才,人才如何培養,農業教育是關鍵,而農業教育的基礎就是要培養出「懂得如何栽培」的從業人員,並積極進修其他能力,尤其是學習組織管理,讓農業所學與行銷管理能力相輔相成。

陳龍木指出,現在極端氣候異常劇烈,忽冷忽熱的情況下,必須研發「適應力超強的品種」,不怕冷、熱,甚至耐得住水淹,能夠抗逆境。但這些抗逆境的品種研發出來,需要農民懂得如何栽培,如果栽培能力不足,將無法發揮品種的特色與效果,農民如果對市場需求不了解,種出來的農產品不知道該銷往何處,都會使品種改良的初衷與美意大打折扣。

工作人口減少,農業受衝擊最深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16年曾對台灣人口進行2016~2061年推估,認為最晚到2025年,總人口數一定會開始下降;到2061年,總人口數將降為1710~1950萬人,約為2016年的72.5%~82.8%。除了總人口數減少外,還牽涉人口結構改變問題。

未來主要勞動人口將大幅減少,而且從2016年起就開始發生,推估到2061年,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將減少722~861萬人,減幅為41.7%~49.8%。

面對工作年齡人口愈來愈少的趨勢,各行各業當中,農業受到的衝擊最大,早在201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行政院會議報告時就推估,未來10年農業就業人口有將近11萬名因高齡化退場;到2025年產業需求人數,農糧類約3.33萬人,畜牧類2200人,養殖業4000人,共計約3.92萬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農業產業人力不足問題,會可能因為城鄉差距更顯惡化。

抵擋地方消滅,創生關鍵在農業升級

面對這樣的「地方消滅、農業流失」的趨勢,如何培養未來農業人才朝向專業化經營管理就顯得重要,農民不僅要會種植,還必須具備足夠經營能力才能維持農場運作,而如何善用資訊進行分析與運用,是經營管理能否到位的關鍵。

農民除了要懂得利用農業機械硬體輔助,還必須擅長使用數位農業精準整合資訊。圖/讀者提供
農民除了要懂得利用農業機械硬體輔助,還必須擅長使用數位農業精準整合資訊。圖/讀者提供

例如新農民除了要懂得利用農業機械硬體輔助,還必須擅長使用數位農業精準整合資訊,像是配合「雲端運算」,透過物聯網(IoT),將關於生產、氣候、病蟲害及環境等數據,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從雲端接收與分析。這些資訊透過雲端接收分析後,農民管理田區,還可搭配無人機使用,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精準分析每塊農地的狀況。

當新興農民有這些經營管理的需求創造出來,就會衍生出許多新型的農業服務公司,這些公司可提供農民所需的專業資訊,幫助農民更快速且有效地進行生產管理操作判斷,包括收集土壤、作物資訊,提供施肥建議,甚至整理農民過往栽培、產量數據,再依照季節氣候,建議下期作可種植作物的參考。這些智慧農業的運用不是未來式,而是已經正在發展的進行式。

雖然台灣「地方消滅」的危機正在發生,但危機也是轉機,如果透過「地方創生」能夠帶動農業轉型成功,對台灣農村或許可以有未來想像:一位擅長運用數位農業服務的工作者透過機械化、雲端化進行專業生產,並帶動農業週邊產業工作人員進駐農村提供服務。

透過網路,他們可以在農村生活,享受比都市人更多的自然風景與氛圍,配合完備的農村基礎建設,永續經營的輪廓就會慢慢浮現。

雖然台灣「地方消滅」的危機正在發生,但危機也是轉機。圖/讀者提供
雖然台灣「地方消滅」的危機正在發生,但危機也是轉機。圖/讀者提供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作者文章

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用智慧耕作 台灣農業可向Airbnb看齊

用智慧耕作 台灣農業可向Airbnb看齊

用智慧耕作 台灣農業可向Airbnb看齊

用智慧耕作 台灣農業可向Airbnb看齊

最新文章

毛茸茸療癒師上線!治療犬、心輔犬為何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毛茸茸療癒師上線!治療犬、心輔犬為何有助提升身心健康?

山林共管仰賴原住民傳統智慧 實際參與卻淪紙上談兵?

山林共管仰賴原住民傳統智慧 實際參與卻淪紙上談兵?

碳匯大門開 台灣林業發展卻陷砍樹迷思、產業人才斷鏈

碳匯大門開 台灣林業發展卻陷砍樹迷思、產業人才斷鏈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