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搞砸6次 潘翰聲寶貴又昂貴的政治創業
他自嘲選舉時老被發「好人卡」,每次都被選民棄保,但得票數和得票率持續向上翻,10年來參選過6次,包括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等,但每次都落選。
以下以第一人稱,來聽聽潘翰聲的選舉搞砸故:
台灣政黨市場的版圖,用左右與統獨兩把刀來切。可是大家不會講統獨,一定講藍綠,其實就是國族主義。我們用四個象限來區分,第一個象限就是「右獨」,但他們會講捍衛本土,他們不會講說我是台獨,因為講「右獨」好像聽來不討喜,就標榜「我們捍衛本土價值、捍衛台灣人的尊嚴」。「右統」就是藍營這塊區域,比較保守。
「左統」的話,因為白色恐怖時被殺太多了,差點斷了香火,所以這個地方群眾很少。至於「左獨」比較敢自信的自我標榜,但可能並不是很「左」也說自己是左獨。
全世界的環保政黨較不談左右,也不談國族主義。所以我想要拉出綠色前進派的第三向度出來,若說左右統獨,我們投影在中間較模糊的區域,中心稍偏左邊一點,但有些支持者比較「偏藍」一點。
將自己定位之後,來談今天主題,我最寶貴又昂貴的政治創業經驗談:
選舉得票有三度三關,知名度、支持度、看好度。
第一個就是知名度,知名度其實從0開始的,我從2006年就知道,雖然在社運界大家都認識你,可是走到馬路上幾乎沒有人認識你。很多社運界的參選人覺得說:「啊,你就是應該要投給我啊,我比較好!」,和「左派幼稚病」差不多。或者支持者會有這種想法:「那麼好的人怎麼都沒有當選」,我們一直被這種話洗腦。
在社運圈很紅 站在馬路口沒人認識
我一直跟社運圈的人說,我們應該要上街頭、去市場,才能夠把理念隨機傳給多數人,才能改變世界。政治上的兩大連鎖店都是這樣做的--國民黨跟民進黨,都是花錢去買知名度。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多的錢,只能省吃儉用去買知名度,比如說公車廣告、掛看板,比站在路口的效果要好。
錢永遠不夠怎麼辦?只能「勤能補窮」,要用體力跟時間拉近這個距離。CP值最高的就是苦肉計,2012年冬天選舉的時間一直在下雨,又不能不出去拜票。我只戴斗笠就去站路口,淋雨街頭演講,選後很多初識的人跟我提起這件事,雨聲很大聽不太見,但看你這樣好可憐,就投給你。
有了知名度,接下來要怎樣得到支持度?理念型的獨立小黨的轉換率非常高,我們的困難是知名度不高,但只要民眾知道了(有知名度),就很容易轉換成支持度,會想投給我們,社民黨也一樣、綠黨也一樣,還有時代力量也差不多如此。
被發「好人卡」棄保 無力回天
但問題出在「看好度」。大家都發好人卡給你:「你很好啦!再繼續拚啦!」一旦被發好人卡,這一關就會過不去了,準備被棄保了。選民「口嫌體正直」,國民黨、民進黨都很爛,可是最後還是投給他們。常常遇到跟你握手說:「我一定投給你的!」可是最後票還是沒開出來,這也是同溫層的效益,選舉一定會有這樣的問題。
如果選舉是個投票日到期的遠期契約,贏家一定是當選機率慢慢變高,那輸家呢,我們都是一開始有夢最美,最後就變成無力回天。2014年我拿到9千票,另一區拿到一萬票還落選頭,其實有不少選民說「如果早知道你這次有這麼多票,我就投給你們讓你們上」。
究竟怎樣才能贏呢,我們不斷檢討。以前的社運參政,會連結很多環保團體、社運團體,這個模式很顯然已陷入瓶頸。我們要認真的轉型,精進技術,政治的產業升級。
選後,我們所有人先全部打散,目前虛擬辦公室技術上已經可行,每個人去創一個社會企業,經營一個地方或議題,先把自己養活,就可以幫上地方。我們既然能夠幫別人,為什麼不幫自己呢?我們一起返鄉或下鄉來「政治創業」吧。
我們下一次2020年,要從7萬票變到70萬票,聽起來夢有點做太大,但一塊一塊用數字分析就很務實、一定有可能。我們每次選後都有做選票的量化分析,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圖像思考,把每個縣市分拆出來,主要目標在北北基跟中彰投,這兩個區塊最重要。
利基市場的議題,就是環保、動保,不只樹木還有動物保護,這也是《全球綠人憲章》六大核心價值之首的生態智慧,其實很多人是因為動物保護投票給樹黨,我們有喊「樹黨就是動物黨」,未來會把這個領域繼續弄大。
我是1970年生,台大政治學系畢業後又唸了台大建築與城鄉所。我曾在金融業投資工作8年,才跳出來回到社會運動。媒體說我是屢敗屢戰,然後屢戰又屢敗,這10年來我大概選了6次,搞砸的次數在全台灣排名可能也是最多的,搞砸了6次,累積這麼多寶貴又昂貴的經驗,願意分享給大家,縮短政治創業的孵化期。最後,我不想再選了,拜託大家出來選,我可以當你們的競選總幹事!
(內容編輯自2016年3月「選舉搞砸之夜」,整理:林秀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