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了...為了活下去,你願意住進車子裡嗎?

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後使得美國不分階級一夜之間身無分文。 圖/pixaboy
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後使得美國不分階級一夜之間身無分文。 圖/pixaboy

歷經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後,一群原本走在社會制度裡、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面臨失去工作、儲蓄用罄、屋子被法拍等等困境,他們該怎麼辦?

他們開始打臨工掙錢、尋找下一個可安身立命的場所,然後發現當全美國唯一免費的居住空間只剩停車場。

他們搬出房子、住進車裡,駕著車駛出制度層面,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從北達科他州的甜菜田到德州亞馬遜倉庫,一個成本低廉、多數由來來去去的老人所組成的新勞動力市場正蔚然成形,「他們的退休生活,是開著車駛離美國夢」。


二○○八年金融風暴過後,CheapRVLiving.com網站的流量爆增。「我開始幾乎每天收到電子郵件,全都是那些失去工作、儲蓄用罄、屋子被法拍的人寫給我的,」他後來寫道。這些人被逐出中產階級圈,正試著學習如何生存。像「精打細算過生活」和「以車為家」等這類谷歌關鍵字都會帶他們點進鮑勃的網站。雖然我們的文化是只要經濟出問題,就把錯大半怪到受害者頭上,但鮑勃用的卻是鼓勵而非譴責的方法。「以前的社會契約是,只要你遵守遊戲規則(用功念書,找到工作,認真打拚),一切都會順順當當」,他在網站上告訴網友,「但在今天,這已經不是真理。你可以循規蹈矩地做好每件事,照著這個社會要求你的規範去做,可是到頭來還是會破產,還是會孤苦伶仃、無家可歸。」他建議大家可以搬進旅行車或其他車輛裡,做一個敢憑良心對這個令他們失望的制度提出異議的人,或許就能重生,重獲自由,展開冒險的生活。

「你想去哪兒都行 不用再繳稅 不必付房租」

這一切其實都有前例可循。早在一九三○年代中期,經濟大蕭條重創美國時,拖車式活動房屋就曾首度進入大量生產的模式。業餘愛好者和小批量製造商對一些奇特裝置的設計和製作,多年來從來沒有間斷過,只是如今人氣突然爆增。「一開始,拖車式活動房屋只是一種不太一樣的露營方式,後來人們發現你其實可以定居在裡頭。」《財富》雜誌(Fortune)在當時,有多達數百萬的美國人財產被剝奪,他們都跟後來的鮑勃有同樣的感觸。他們堅守社會契約到最後,但這制度卻令他們大失所望。於是其中一些人得到啟示:他們可以逃離租金的綑綁,搬進拖車式活動房屋裡,當個游牧族重獲自由。嘿,這絕對比貧民窟好多了。「你想去哪兒都行,你想停在哪裡都可以,不用再繳稅,不必付房租—這太吸引人了。從以前到現在,就只有死亡才有辦法一次提供這麼多好處。」一九三六年,《汽車工業》(Automotive Industries)裡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我們正快速成為一個有輪子的國家,」一位知名的社會學家曾在一九三六年的《紐約時報》上這樣寫道。「今天有成千上萬的家庭已經打包好家當,加入旅行的隊伍,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道別,開車上路……(很快)就會有更多家庭也動身出發,造成一定比例的人口成為流浪的吉普賽族。」金融先知羅傑.沃德.巴布森(Roger Ward Babson)曾預見一九二九年的市場崩盤,當他宣布在一九五○年代以前,將有一半的美國人住在拖車式活動房屋裡時,這番言論曾引起不少人的側目。《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公開宣稱,「有輪子的家」代表「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它終將改變我們的建築、我們的道德規範、我們的法律、我們的產業系統,和我們的稅制體系。」

接下來那二十五年,美國人購買、或者在自家車庫或後院裡建造了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台的拖車式活動房屋。這股熱潮隨著所謂移動式房屋(mobile home)的興起而在一九六○年左右走到盡頭。移動式房屋是一種廉價製造的住宅單位,在空間上比它那可以四處流浪的遠親來得寬敞,但比較沒那麼自由,因為它們在被拖到拖車式活動房屋的停放場後,通常就被留置在那裡,不再移動。

圖/臉譜出版社提供
圖/臉譜出版社提供

兩派意見:自由的拓荒者?社會瓦解的先驅者?

社會評論家在談到拖車式活動房屋的居民時,總是有兩派分歧的意見:不是把他們形容成愛好自由的拓荒者,就是說他們是社會瓦解的先驅者。作家大衛.桑伯克(David A.Thornburg)的雙親在一棟活動房屋裡住了十五年,他認為他們所爭取的自決權就像一場寧靜的革命。他在一篇名為《奔跑的房屋》(Galloping Bungalows)的詠史詩裡這樣寫道:就這樣,從經濟大蕭條的核心裡誕生了一個新的夢想:那是逃脫的夢想。逃開冰雪,逃開高額的稅賦和租金,逃開不再有人相信的經濟體系。逃吧!為了冬天、為了週末、為了你後半輩子。只要具備一點勇氣再加一台六百美元的拖車式活動房屋,就能辦到。

他繼續寫道:

經濟大蕭條使得數百萬計的美國人,不分年紀、不分階級全都變得像十幾歲的孩子一樣無力……但是有少部分人在這片混亂當中看見了契機—一種重建自我世界的契機。於是他們用更個人化和比較不會受到傷害的方法重新建立起自我價值。在這些重建者當中,不乏三○年代住在拖車式活動房屋裡的那群先驅,包括一百多萬名強韌的理想主義者、反傳統者,和思想周慮的怪咖。他們選擇不再被動等待政府或大企業出手相救,他們決定不假他人之手,改由自己掌握自身的錢途。他們選擇擺脫中產階級的繩套,打造出全新的次文化—一種多一點自由、多一些自主權、少一點憂心、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

• 本文摘自:游牧人生

•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出版

•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延伸閱讀

為何要美國人戴口罩這麼難?歷史糾結:不自由,毋寧死

COVID-19殺了這個人,是不是「老天有眼」?

英疫情直擊:防疫政策髮夾彎,與喝烈酒殺毒的民情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化廢為寶!田尾國小師生攜手把次級品非洲菊 搖身一變植物染天然顏料

化廢為寶!田尾國小師生攜手把次級品非洲菊 搖身一變植物染天然顏料

「上游污泥、下游廚餘」全包!結合AI自動化養殖黑水虻 高效去化城市廚餘

「上游污泥、下游廚餘」全包!結合AI自動化養殖黑水虻 高效去化城市廚餘

廉價勞力優勢不再?印度、越南難複製中國 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廉價勞力優勢不再?印度、越南難複製中國 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超單身時代」催生AI情人?中國每5人就有1單身 虛擬戀愛App用戶數翻倍

「超單身時代」催生AI情人?中國每5人就有1單身 虛擬戀愛App用戶數翻倍

最新文章

擺脫汙名化!專家推情緒障礙正名為「神經多樣性」 撕標籤、提升就醫意願

擺脫汙名化!專家推情緒障礙正名為「神經多樣性」 撕標籤、提升就醫意願

綠色療癒力量!台中農改場X榮總推園藝療育 助思覺失調患者重返職場

綠色療癒力量!台中農改場X榮總推園藝療育 助思覺失調患者重返職場

「最弱勢」變「生力軍」?心智障礙者也能是大缺工時代的潛力股

「最弱勢」變「生力軍」?心智障礙者也能是大缺工時代的潛力股

兒童早療變晚療...17處偏遠地區無篩檢院所 全國兒童篩檢僅46.2%

兒童早療變晚療...17處偏遠地區無篩檢院所 全國兒童篩檢僅46.2%

體驗拾荒者勞動日常!「拾習生計畫」實作撿回收 翻轉刻板印象、汙名化

體驗拾荒者勞動日常!「拾習生計畫」實作撿回收 翻轉刻板印象、汙名化

拾荒者處理全台近1成回收量...付出卻遠高於收入 陷入又老又窮困境

拾荒者處理全台近1成回收量...付出卻遠高於收入 陷入又老又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