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復育生態食物鏈 「源天然」池上種出國際米糧

2019/02/23 生命力新聞

【記者許庭瑜、陳俐伃/台東縣報導】

源天然」創辦人羅永昌、范逸嫻返回家鄉台東池上,致力於培育各式安心米糧,透過細心呵護,以自然農法耕作,不只刺激農村經濟,更復育土地回復良好生態。而源天然獨家培育的「黑纖米」,於2017年榮獲iTQi(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頒發的風味絕佳二星獎,更將台灣池上米推向國際舞台,讓更多人看見。

放棄上海前瞻性 發展家鄉稻米優勢

源天然創辦人羅永昌為台東池上鄉的農家子弟,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農業與環境土地有相當的感情且有一定的瞭解,在與妻子范逸嫻相識之後,兩人為求更好的發展,於2007年前往上海從事生產並銷售有機米糧。

當時有感於大陸銷售市場的龐大,及全球的激烈競爭,使他們反思自己的家鄉台灣池上也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冠軍米產區,雖然產量不像其他國家一樣大,但至少有機會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因此,在2012年時,夫妻倆毅然放棄在上海的工作,返回家鄉台東池上復育休耕近30餘年的祖田,且以自然農法耕作以及米食培育的創新手法,從頭紮穩根基,並創辦「源天然」品牌。

面對鏡頭,夫妻倆開心述說創辦「源天然」的過程及理念。 攝影/許庭瑜
面對鏡頭,夫妻倆開心述說創辦「源天然」的過程及理念。 攝影/許庭瑜

困境中力爭上游 熟悉銷售市場走向

創辦源天然初期,並非一路順遂。回到池上的兩人,由於長年在國外的緣故,必須先熟悉國內的銷售市場,對於他們來說起頭非常困難,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及摸索。

羅永昌表示,起初返回家鄉,為了開闢休耕田地,他們每天清晨4點親自下田除草,過著辛勤的務農生活。待到作物收成後,他們便把自家的米放進貨車裝滿,開著車往銷售市場廣泛的台北做生意,同時也會參與定期舉辦的農學市集來提高自家品牌的曝光率。

在參與農學市集時,夫婦倆發現其實台灣自產自銷的小農也很多,市場上普遍還是以白米為主,如何走出獨特性成為一大關鍵。當時為了將自己的差異性和定位與市面上的產品做區分,夫妻倆第二步決定以紫米,同時也是天然健康米食,作為源天然的特色再次打入銷售市場。

農民辛苦栽種的田地位於台東關山半山腰。 圖片提供/范逸嫻
農民辛苦栽種的田地位於台東關山半山腰。 圖片提供/范逸嫻

培育稻米新品種 走出市場獨特性

范逸嫻指出,跳脫一般對紫米的想像,他們研發培育專利紫米品種「紫秈糯」,將其發展為主食。紫秈糯含有大量的天然化合物「花青素」,在糧食作物中是很好的營養攝取來源,具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特性。

隨著市場化的競爭,他們將紫秈糯再優化,培育出第二代的「黑纖米」,這個品種屬於非糯性秈稻,具有豐富的花青素與膳食纖維,范逸嫻說:「黑纖米的口感帶有嚼勁,又有點像香米。」且因非一般的糯米,能使腸胃不漲氣、易消化。

拿起一包源天然的黑纖米,羅永昌和范逸嫻開心地說,黑纖米於2017年時榮獲由iTQi(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所頒發的風味絕佳二星獎,又稱食品界的米其林獎,是台灣首位且唯一獲獎的黑米。這樣的鼓舞與肯定,給予他們很大的支持,也成功讓台灣池上米被國際看見。

源天然黑纖米榮獲2017比利時iTQi風味絕佳二星獎。 圖片提供/范逸嫻
源天然黑纖米榮獲2017比利時iTQi風味絕佳二星獎。 圖片提供/范逸嫻

而紫米及黑纖米兩種品種非常適應自然農法的栽種方式,能減少農民在蟲害、病害上的損失,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收成與收入,讓農民有時間做其他附加價值之事,例如舉辦農村體驗、製作手工藝品等等。這不只增加市場的競爭力,同時也實質地幫助家鄉的農村發展。

工廠內堆疊密封過後的白米及黑纖米。 攝影/陳俐伃
工廠內堆疊密封過後的白米及黑纖米。 攝影/陳俐伃

重現友善環境 復育完整生態食物鏈

在種植天然健康米糧的同時,夫妻倆也不忘與生態環境共存的核心理念,「我們選用的作物都是適合這片土地耕種的品種,因為這些品種本身具有強壯的體格,可以對抗病蟲害,所以不需施展化學藥劑。」羅永昌認真地說。

多年維持之下,許多動物定居在田邊,慢慢補全生態食物鏈的每一個環節,生態漸漸平衡。當整個生態環境都達到平衡後,就不需要有太多人力介入,同時也能保證源天然的作物收成,如此便能達到友善環境的最好狀態。

跟著羅永昌走近田邊,周遭環境綠意盎然也生機蓬勃,無時無刻都能聽見蟲鳴鳥叫。談起友善耕作,他說,源天然的田地位於半山腰,擁有獨立水源,引流自山間泉水,又與後方的原始森林貼近,因此動植物的種類非常豐富,營造出生物多樣性的棲地,進而邀請許多小昆蟲、小動物來到田邊,「一旦他們在田邊住下,便能減少蟲害,這是源天然在推廣及實施的具體耕作方法。」

在源天然的田中復育保育類動物「金線蛙」。 圖片提供/范逸嫻
在源天然的田中復育保育類動物「金線蛙」。 圖片提供/范逸嫻

秉持著自然農法的耕作形式,努力5年多後,讓夫妻倆引以為傲的是成功復育了保育類動物「金線蛙」。羅永昌表示,小時候在田邊時常看到金線蛙的身影,但在這2、30年間已逐漸在農村消失,然而近期金線蛙在源天然的田裡出現,這樣的現象讓他感到欣喜,也是他一直以來推廣種植與復育的目的。

堅持自然農法理念,源天然參與「綠色保育」計畫,並獲得慈心綠色保育標章。夫妻倆一致認為,透過復育生態環境,才是讓土地永續發展的最根本方法。

堅持創業歷程 讓世界看見台灣

羅永昌表示,在這段時間裡最大的動力就是太太的支持,太太總說:「這家公司是我們第一個孩子,要以愛護孩子的角度,去呵護它,陪伴它成長。」他更表示,每個創辦事業的初期都會面臨資金、人力、知名度不高、不熟悉市場等問題,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就看自己願不願堅持下去。

而源天然將於2018年著手爭取國際認證,藉由取得國外當地政府或具有信服力之機構的認證,來降低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讓世界各國發現池上的好,品嚐源天然的美味。

採訪側記

實地走到台東池上鄉,透過范逸嫻、羅永昌這對年輕夫婦帶著我們走到關山田地、到農家去拜訪以及深入他們的工廠去了解包裝米糧的流程步驟,讓我們在這次採訪中更了解我們所食用的米食是經過層層的關卡才產出到飯桌上。

與創辦人年輕夫婦聊到他們的信念與理想,以及他們一路以來的堅持,讓我們深受感動也大開眼界,能夠讓社會看見這些為土地貢獻的小農,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大的支持,也是鼓舞更多懷有相同理想的人一個實踐的希望。

圖/源天然池上米臉書粉絲團
圖/源天然池上米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年輕夫妻關懷小農 為醜水果另闢新路

善用「格外品」 製造出最單純的果醬

堅持有機農 保有城市中一片綠地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 原文標題:重回池上「源」頭 種出「天然」米糧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當台灣失去「地方」 如何談「創生」?

無毒生態混養 雲林大男孩們的好「蝦」事業

吃飯的人日益减少 有機米農如何殺出血路?

用智慧耕作 台灣農業可向Airbnb看齊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歪果」非壞掉的水果只是外觀不符合市場對水果的要求因此無法販售。 圖/果嶼goo...

不捨長歪的水果被丟棄!5大學生創業跟農民救「歪果」

2023/11/23
運用廢棄漁網做製成的太陽眼鏡。 圖/王唯甯攝影

稻穀變衣架、寶特瓶做包包-「裏外」把廢物變時尚

2023/11/21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身背3D攝影機記錄海岸地貌。 圖/荒野保護協會提供

怕下一代看不見美景…他發起海岸行腳計畫 背22公斤攝影機徒步環台3圈

2023/10/28
林育君隨身攜帶的包包中,皆是他利用邊角料自行製作的各種用品。 圖/林約慈攝影

換季衣物怎麼處理?「袋代設計」做成獨一無二提包 環保又時尚

2023/10/23
台積電築夢計畫最終獲選的團隊之一:科學特供隊。 圖片提供/科學特供隊

妹妹一句話:「我受夠了眾人都說我笨」 高師大學生創「科學特供隊」 開啟特教生潛能

2023/10/05
開平餐飲學校的一次惜食實作課程,由林峻佟主廚示範結合惜食概念的料理。 照片提供/...

吐司邊做餅乾、魚鱗也入菜!主婦聯盟推惜食教案 打造「明日惜食主廚」

2023/09/26

最新文章

對「DOMI綠然」共同創辦人兼永續長胡德琦而言,氣候行動不是只有企業、大人才能做...

3歲也懂節能減碳!「DOMI綠然」為下一代打造氣候教育

2023/11/15
「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不僅關心環境與氣候議題,也開設工作坊培育氣候律師,盼...

氣候訴訟燒進台灣!環境權基金會用法律捍衛環境永續

2023/11/08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分享,媽盟不只關心能源,也關注氣候變遷問題。 圖...

氣候變遷衝擊下一代生存!「媽盟」號召媽媽們出動,盼政府正視問題

2023/11/01
因為自身也是消費者,陳志峰會常常在同伴或者朋友當中,討論牛乳、肉品、雞蛋等產品議...

人、動物與環境一體,中興大學陳志峰教授讓動物過得更好

2023/10/23
育誠蛋品老闆林育誠表示:「和母雞們一起生活讓母雞自由飛,才能生產出友善動福蛋」。...

解放母雞自由飛,青農林育誠生產友善動福蛋

2023/10/19
面對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議題,陳玉敏強調,感性和理性的平衡非常重要,兩者相輔相成,...

解放母雞也能吃好蛋!動物社會研究會陳玉敏為動物爭福利

2023/10/0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