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患「越頭症」、小孩怕沒朋友...台語共學團串起台灣母語孤島

「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是3個孩子的母親,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只用台語向他們說話。 圖/張皓婷攝影
「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是3個孩子的母親,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只用台語向他們說話。 圖/張皓婷攝影

當華語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主流語言,卻有一群年輕家長,堅持用全台語和孩子溝通,甚至組成台語共學團,陪伴孩子閱讀繪本、創作兒童歌謠、參與各類親子活動,他們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主動參與共學團的又是什麼樣的家庭?

共學團串聯「母語孤島」 這一地區家長最願意送小孩上台語學校

「台灣台語路協會」(簡稱台語路)理事長董力玄直言,這群人「士農工商什麼都有」,有趣的是,幾年前台語路曾針對共學團成員進行一項調查,如果未來成立台語學校,有多少家長願意送小孩去就讀,沒想到意願最高的區域竟落在被戲稱「天龍國首都」的台北市大安區,令人相當意外。

或許是在北部聽見台語的機會比其他地方更加稀少,使這群大都市的家長們對台語式微有更強烈的危機感。雖然台語路於2022年底才正式成立協會,但共學團早在8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也在北北桃串起近10組共學團, 2018年則成立「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臉書粉專,分享如何跟小孩講台語,以及多元的台語活動與資源。

在此之前,想將台語傳承給下一代的家庭多半只能單打獨鬥,董力玄形容,這些家庭彷彿一座座「母語孤島」,是共學團將他們串連起來,提供家庭以外的台語環境支持。

至於新一代父母教小孩說台語的原因,董力玄認為有3大動機,一是原生家庭本來就習慣講台語,二是透過語言尋求自我認同,最後則是為了「情感」,也就是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用阿公阿嬤熟悉的語言來對話,對他們而言,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還存在情感基礎。

董力玄指出,對共學團的一些家長而言,語言和家族情感密不可分。 圖/張皓婷攝影
董力玄指出,對共學團的一些家長而言,語言和家族情感密不可分。 圖/張皓婷攝影

負面標籤讓人不願說台語 長輩甚至得了「越頭症」

但難就難在讓長輩也願意開口用台語回應,更常見的情況是,長輩之間習慣用台語交談,但轉身面對孩子卻自動切換成華語,董力玄說,「在台語有一個詞叫『越頭症』(ua̍t-thâu tsìng),轉頭就對小孩講華語的症頭。」不過她認為這其實不難理解,因為老一輩在國語政策之下成長,說台語被貼上沒水準、沒知識的負面標籤。

關於「越頭症」,董力玄相當有感,自己雖然會說台語,但自有印象以來,家中卻鮮少使用這個語言,時隔多年,相同情況也發生在她的小孩身上,她發現小孩的阿公阿嬤明明都會說台語,卻「無人欲共in講臺語(沒人要跟他們講台語)」 。

身為三個小孩的母親,董力玄覺得自己有責任跨出第一步,「我如果沒有跟他們講,台語就會斷在我這一代。」因此8年前下定決心用全台語育兒,老大當時只有6個月大,她花了好幾個月與長輩溝通,才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我就搬很多共學團裡的例子,告訴他們那個誰的家裡是醫生、誰的爸爸是外國人,他們小孩都講台語。」

說服家人之餘,董力玄也開始找尋方法精進台語能力,她與共學團的家長們找老師組成家教班,從頭學習羅馬字,她也從打開繪本就挫折闔上,到現在有能力協助培訓台語故事講師,一路上都有共學團和家人給予支持。

除了帶孩子練習台語,共學團的家長也學習如何用台語讀繪本。 圖/台灣台語路協會提供
除了帶孩子練習台語,共學團的家長也學習如何用台語讀繪本。 圖/台灣台語路協會提供

不到3成人口用台語與子女交談 母語瀕死怎麼辦?

董力玄坦言,由於家裡都用台語對話,因此除了已經開始上學的老大,另外兩個小孩根本不會華語,每次帶孩子們回南部老家總是被「呵咾(讚美)」,這意味著就算在中南部,也很少見到台語流利的小孩,而且台語已經不是同齡孩子慣用的語言,她強調,「要看這個語言還有沒有活著,就是看人跟人之間會不會自然使用。」

董力玄認為,在國語政策實施後,台語彷彿受了重傷,更不要提客語、原住民語簡直已經入住加護病房,這番描述相當吻合文化部在2022年公布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調查結果。報告指出,「與子女間交談主要使用的語言」前三名依序為華語(67.6678%)、台語(29.2266%)、客語(1.2661%),也就是等父母老去、子女長大成人後,本土語言的積極使用人口將剩下不超過3成。

報告進一步提到,若將文化部的調查數據對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語言活力指標的「不同世代語言傳承指標」,並將30至49歲視為「父母輩」;50歲以上視為「祖父母輩」,對應結果,台語和客語的瀕危程度落在第3級的「明確危險」,馬祖語和原住民族語言則已經進入第2級的「嚴重危險」。

因此主動開口說成了延續語言生命的關鍵,董力玄解釋,「很多人覺得跟小孩講台語,但他們又不用台語回應,沒有關係繼續講,他就是聽得不夠多才會不講。」例如第一天說「來食飯(來吃飯)」,過兩天再增加新的語句「來坐喔!來坐佇遮(來坐喔!來坐在這)」,一天聽一點,慢慢吸收、漸進學習。

董力玄表示,從人與人使用交談的情況,就能看出一個語言是否還活著。 圖/張皓婷攝影
董力玄表示,從人與人使用交談的情況,就能看出一個語言是否還活著。 圖/張皓婷攝影

說台語交不到朋友?學校教育成母語延續阻礙之一

不過也有家長擔心全台語育兒會讓小孩失去競爭力,對此,董力玄肯定地說,「在台灣不可能學不會華語。」正因大部分家庭還是有講華語的成員,孩子們自然會成為雙語小孩,共學團內就有家庭只說台語,在家也不看華語電視節目,但孩子光是去公園跟其他小朋友玩就學會華語。

令人擔憂的反而是孩子拒絕再說台語,董力玄透露,「我們遇到最大宗的情況是,家長很努力跟小孩講台語,但小孩進到學校讀書後,好一點還願意在家裡講台語,更多是直接不說了,因為在學校裡面講台語沒有人聽得懂,這是一個交不到朋友的語言。」

學校堪稱台語家庭遇到的大挑戰之一,即使孩子沒有正面解釋,原因也不難猜。董力玄認為,「孩子肯定有覺察到整個大環境對台語的態度是偏負面的,甚至感受到大家好像覺得講台語比較不好,小孩很聰明,他們都看得懂也感受得到。」

還有孩子在學校台語課上,被老師點到唸課文,乾脆假裝自己不會,用「無輾轉ê臺語(不流利的台語)」朗讀課文,拒絕讓學校裡的人知道他會講台語,孩子的媽媽為此相當困擾。

董力玄分享,「他的媽媽一直想不通,是我哪裡做得不夠,讓我兒子覺得講台語很丟臉?為什麼去學校會這樣?」面對學校成為「洗掉母語的地方」,台語家庭無法在體制內教育獲得足夠支持,只好向外尋求更多可能,也就是共學團打造的台語環境。

共學團透過講座,將過往的台語育兒經驗分享給更多有意願傳承台語的家長。 圖/台灣台語路協會提供
共學團透過講座,將過往的台語育兒經驗分享給更多有意願傳承台語的家長。 圖/台灣台語路協會提供

創造資源、傳授經驗 共學團成台語家庭後盾

回首一路上的堅持,董力玄說,推動台語共學路上最大成就,就是真的照顧到曾經是一座座孤島的台語家庭,以及陪伴一群手牽手成長的台語小孩,近5年他們也透過講座傳授台語育兒經驗,讓想成為台語家庭但不知從何開始的家長,也有機會加入。

台語路共學團這些年促成多元的台語資源誕生,舉辦體驗活動、出版台語繪本,甚至組成「台語路親子樂團」,創作新時代的「囝仔歌(兒歌)」,讓孩子們有一個用台語交朋友和學習的自在空間,同時努力鬆動大環境,像是向公家單位請願,在科教館等公共場域提供中英日語外的台語導覽服務,目標都是為了爭取母語受教權。

有了共學團作為後盾,讓孩子們不致遺忘母語,但董力玄也毫不避諱地說,現階段學校完全無法讓母語更加深化,如此一來語言能力將停留在非常淺層的位置,不利語言發展,因此她也呼籲母語的師資缺口要盡快補上。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印尼淨零小學像一座迷你植物園 綠建築校舍沒冷氣、靠自然光不開燈

印尼淨零小學像一座迷你植物園 綠建築校舍沒冷氣、靠自然光不開燈

碳交所上架首批綠碳專案 將透過衛星資料分析綠化成效

碳交所上架首批綠碳專案 將透過衛星資料分析綠化成效

經濟部推首張國家級淨零人才證書 超過200間台企承諾優先聘用

經濟部推首張國家級淨零人才證書 超過200間台企承諾優先聘用

二級保育朱鸝雛鳥意外跌落亡 公所緊急在樹下鋪稻草緩衝墊

二級保育朱鸝雛鳥意外跌落亡 公所緊急在樹下鋪稻草緩衝墊

最新文章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圓滿落幕!邊逛邊學 票選即刻實踐的3大生活行動出爐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圓滿落幕!邊逛邊學 票選即刻實踐的3大生活行動出爐

一起把永續融入生活!首屆《永續好日子》松菸登場 近萬民眾熱情響應、把握最後一天大獎帶回家

一起把永續融入生活!首屆《永續好日子》松菸登場 近萬民眾熱情響應、把握最後一天大獎帶回家

台大也通過「多元文化假」 每學期可請2天參加節慶活動

台大也通過「多元文化假」 每學期可請2天參加節慶活動

孩子被霸凌別以暴制暴、家長互告 6招有效處理衝突

孩子被霸凌別以暴制暴、家長互告 6招有效處理衝突

孩子被霸凌陷入自責、憂鬱怎麼辦?大人做好3件事有助改善情緒

孩子被霸凌陷入自責、憂鬱怎麼辦?大人做好3件事有助改善情緒

有意思的周末狂歡派對!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體驗永續101種玩法 喚醒你的永續魂

有意思的周末狂歡派對! 第一屆《永續好日子》體驗永續101種玩法 喚醒你的永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