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掃具間也是座「美術館」-把美感藏進教育裡
未來是一個美感教育大爆發的年代。4年前,在一場午茶對談裡,我與AVEDA的創辦人朱平先生討論到,未來孩子與人類的競爭力會是什麼?激烈討論後,我們有了共識:「美感」,尤其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否吸引到大家的眼球成為了重要課題。百工百業裡不管是產品或服務不免俗能否被吸引、價格的提升、直白的說與美不美、好不好看多少有些關係,不再是設計師的事、藝術家的事。
美感生活化,應用到廚師要為客人預備晚餐,除了好吃好看,也會必須滿足消費者的感受、餐廳的擺設與整潔更是細節。而藏在細節的魔鬼,美感就是那加分的條件,而新世代的孩子,如何在潛移默化裡得到這個秘密武器?
改造美感校園,再設計學生生活習慣
這幾年來,美感教育的推動,大眾社會應該不陌生,2019年開始教育部與台灣設計研究院一起推動的「學美.美學計畫」,針對校園的改造及從硬體的美感設計上開始改變。
我在這兩年不同的記者會上,聽見參與的設計師提到走進到校園,看到孩子丟垃圾的方式大為驚訝,因為沒有好好的分類,導致垃圾滿地飛......,於是,他設計一個垃圾桶,教孩子分類、把垃圾丟好,並且完整收納。
從校園改造前後的圖看來,收納空間不足導致學生儲物雜亂延伸至空間的混亂。設計,除了讓教室變得更美之外,從使用者情境再設計,更能教會學生把東西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當美術課成為美感訓練課
從校園空間硬體著手提升美感,孩子在美術課到底在上什麼也是重點。不再被稱呼為「美術課」的美感課程,以美術為基礎,加上的表演藝術與各種媒材的結合,更像是美感的培養練習課。
教育部超過16個以上的美感計畫,從2-6歲幼兒美感扎根計畫、偏鄉美感育苗計畫一路到高中,幾乎從學生可接觸的生活體驗、日常生活的項目結合多元的藝術體驗成為課程。
像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餐點擺盤,利用色彩學練習配色的美感練習與食育。一堂用演的美術課,老師把職業、感受的形容詞與事件,讓孩子透過演繹詮釋、與道具與燈光等細節製作,整體就是美感課。在校園妳也會看到最美的報紙安妮新聞在大孩子的校園傳遞訊息。開始把課程與生活日常結合,目的是帶領孩子把學習延伸到日常裡,成為習慣。
有個重要的關鍵。身為大人的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有美感的人?除了教育部與學校的相關計畫,與台灣設計界的努力外,同時幫助孩子從生活練習美感開始是大人的責任。應該是全家都是美感練習生,大人也一起來學學怎麼在生活中的美感應用。改變從家與生活習慣開始改變起,當學科與技能成為大家關注的面向,美感軟實力將蠢蠢欲動地發酵,當未來資訊更快速,「美」,將是孩子的未來力量。
最後,推薦大家來看展來看看教育部在做些什麼,及孩子都在上什麼課,以及來把這些也帶回家練習:
【美感X未來教育】2020教育部美感教育展
展覽日期:2020/12/11-2021/2/21
展覽時間:09:30~17:30 (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01、02展區(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_松山文創園區)
主辦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策展單位: 陳永基設計X美感細胞
親子體驗: 小人小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