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法護草鴞!屏東9位農友成為首批「友善草鴞」標章認證
田間守護者「草鴞」是瀕臨絕種夜行性猛禽,族群數量不到500隻,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從2020年起在南高屏推動草鴞生態服務給付,鼓勵農友採友善農法,16日推出「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屏東縣9名農友成為首批草鴞標章,也與全聯通路合作,創造多贏。
取得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不容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長楊瑞芬說,要採取生態、安全種植,符合有機驗證、綠色保育標章,符合產銷履歷驗證,採用草生栽培,不能使用殺草劑、要保護棲地,不使用傷害動物資材、提供野生動物安全棲息,不放養家犬貓及餵養遊蕩犬貓,架設猛禽棲架,配合監測草鴞,開放空間可供生物使用。
屏東縣府農業處推動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從2022年起委託生態團隊昕昌生態科研有限公司,同時與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室、農友一起合作,昕昌生態科研公司負責人林惠珊說,草鴞又稱猴面鷹,是台灣極度稀有、瀕臨絕種夜行性猛禽,棲息於平原農田與草生地帶,卻深受農藥、鼠藥使用與棲地破碎化威脅,全台灣族群數量不到500隻。
「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規畫,結合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高雄市府農業局共同發出,楊瑞芬說,透過標章分級制度(生態種植、安全種植),讓農友獲肯定,也讓消費者辨識並支持友善農業產品。
楊瑞芬說,本次標章是首次發出,屏東縣9名農友是首批領到草鴞友善標章農民。後續也會發布高雄市農民,希望越來越的多農民可以透過猛禽棲架、保育瀕危物種行動,響應生態保育。
林惠珊說,為讓民眾更親近草鴞,標章推出專屬吉祥物「艾波」,以草鴞生態特徵與棲地意象為基礎設計,草鴞相貌就像「蘋果」一樣。
首批取得友善草鴞標章農民,有農作物已在全聯上架農友陳秀羽說,她本來採有機農法種植,種蕃茄、香蕉,蕃茄在全聯小農直採通路合作上架,賣得也還不錯。
農友陳麗珍開心說,她種植有機,看到訊息主動加入守護草鴞行列,她的農田有一塊地剛好有白茅,很適合草鴞棲地,也營造白茅草地,希望草鴞來築巢,期待可以看到草鴞。她的農田架設棲架,架設棲架前,芭樂都被老鼠吃掉,架設棲架後,猛禽吃掉老鼠,芭樂終於可收成。
屏縣府農業處指出,縣府推動草鴞生態給付共75件符合獎勵資格,棲架檢測面積89.88公頃,架設96組棲架,13名申請者田區拍攝到草鴞。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友善草鴞標章是林保署推出第三個友善標章,先前友善石虎農作標章、嘉義的諸羅樹蛙友善棲地標章,都有跟各自通路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