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編按:過去為了人類健康,發展出嚴謹的有機認證系統,而當農業不再只是服務人類,要能兼顧土地、動物與氣候韌性,在追求永續農業的趨勢下,台灣越來越多農友投入綠色保育農法。綠保也帶我們回望土地的本質──土壤的生機與管理,更見證了台灣的農業若要轉型,需要社會整體的思維一同轉向。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你有沒有赤腳走過田?在收穫之後的田地上,當腳掌踩下去的一步一腳印,會知道這塊地的生命力是強韌還是萎靡。

「在一塊做有機、或做綠保好幾年的田裡走,跟在慣行農法的田裡走,會感覺到真的有一點點不一樣,那個土是有彈性的,不會是硬硬的沒有生命。」台南農改場鹿草分場的分場長陳榮坤,投入綠保領域多年,感受得到土地健康回復、重拾呼吸能力,綠保不只讓動物回來,連土壤也一起回來了。

土壤會呼吸,腳印會留下

綠色保育農法追求生態與生產的平衡,「田裡有腳印」是從事綠保者的期待,農田不只是生產經濟作物,更能成為許多大小生物的棲地。然而,綠保並不單純只是保護動物,生物的出現是結果,而真正讓牠們回來的關鍵是土壤。

「生物要回來,得要有吃、有住、能繁殖,覺得舒服,整個食物鏈很重要。」陳榮坤說,健康的土壤會長出多樣的植物,這些植物又能養活各種不同的昆蟲與動物,一層層地建立起複雜卻穩定的食物鏈。生態看似是一張平面的網,但其實是立體的系統,每種生物都有角色,也互相支撐對方的存在。

慈心基金會推動綠保標章進入15年,全台都有綠保農友的足跡,2025年特別舉辦了15周年特展。 圖/黎育如攝影
慈心基金會推動綠保標章進入15年,全台都有綠保農友的足跡,2025年特別舉辦了15周年特展。 圖/黎育如攝影

而在單一大規模的作物生產環境中,雖然會有喜歡該作物與環境的物種出現,但相對的,也難以建構豐富的生態食物鏈。綠保的多元性,則給了生產規模較小的小農實踐友善耕作的機會。

相對於重視「不能用什麼」、「不能有汙染的」的有機農法,綠保農法並不追求絕對的潔淨,更強調「要留下什麼」,像是留下棲地、留下雜草帶、留下野生生物能存在的空間。陳榮坤也舉例,很多小農因為鄰田汙染,無法達到嚴謹的有機驗證標準,但綠保相對彈性,也含括了生態永續的觀念。

「綠保農夫」不只是種田人,而是專業養地人

近年來越來越多小農投入綠保,陳榮坤也提醒,綠保並不是全然的自然放任,而是要做到專業的管理,才能兼顧農業的經濟生產。像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遮光、會吸收資源,若放著不修不剪、不做生態與生產的觀測,並不是綠保的展現。陳榮坤舉例,種果樹也要定期修枝、調整光照與通風,這樣才能減少病蟲害,讓土地有產出。

綠保是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做管理,農友必須觀察生產地的土壤和氣候,看見如何用更長遠的方式來經營土地。但身在台灣真正的挑戰,在於高溫多濕的氣候環境,土壤有機質本就不易累積,如果要長遠地「養地」,就要用不一樣的觀點來進行土壤管理。

台灣農地多屬一年耕作頻繁,加上天候因素,很難像歐洲大陸的土壤一樣累積有機質。 圖/黎育如攝影
台灣農地多屬一年耕作頻繁,加上天候因素,很難像歐洲大陸的土壤一樣累積有機質。 圖/黎育如攝影

「有農友跟我反應,他都有種綠肥作物,可是每年測土壤有機質都還是沒增加!」陳榮坤分享,如果種綠肥在最嫩的時候,就翻下去土裡,這是用「肥料」的角度在照料土地;但如果是將綠肥,例如田菁放到老化、木質化,這才是用「有機質」的角度在拓展土地的永續性。

若要做好綠保,不能只停留在「看得到的生物」的階段,更長遠來看,要管理看不到的土壤有機質與地力恢復,這不只需要知識與耐心,也需要農友願意投入心力,做每一塊土地的長期經營者。

綠保不是一人之力 需要一整條支持鏈

然而,務農者能不能長期投入綠保經營,生產的收益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陳榮坤不諱言「退休可以隨心做,但年輕人一定要顧飽肚子!」他觀察到有心的農友如果沒有經濟能力,其實苦撐沒多久就會放棄了。

陳榮坤回想起綠保的濫觴,2015年在官田,水雉因誤食農藥身亡,開啟了農田間的綠色保育,但當地原本用直播稻的方式,作物容易被水鳥吃光,為了讓農民在保育水鳥的同時,還是可以持續生產稻米,慈心基金會與擅長稻米研究的他合作,建議農民改用台南13號稻米品種,並改用插秧的方式,有了生長周期短、產量穩定、香氣佳的優勢,加上綠保標章提升了產品價值,讓地方農民整體收益可以變好,真正落實保育與生產。

五春米的研發,特別採用無農藥、無除草劑的永續生態栽種法。 圖/黎育如攝影
五春米的研發,特別採用無農藥、無除草劑的永續生態栽種法。 圖/黎育如攝影

「綠保一開始投入會辛苦一點,要學會控制雜草,但以水稻來說,雜草控制成功率高過五成至六成,剩下多要著墨的只剩病蟲害控制與行銷能力。」陳榮坤也粗略地計算了農民穩定生產、找到行銷方法之後的收益,比起一般慣行收成後繳公糧,確實是可以有不錯的收入,值得農民長期投入。

不過陳榮坤也坦言,在他的輔導經驗中,稻米很容易因為蟲咬產生黑粒小瑕疵,但在包裝、後製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很難進到最後的銷售端去做競爭。「這不是農民理念不夠,是他們根本沒錢買選米機。」於是農改場當時也協助媒合資源,讓農友共用設備、代工精選,提升品質穩定度,讓作物不但具有理念,也能被消費市場接受。

綠保的未來想像!撐起土地轉型的力量

隨著綠保標章的推廣,也有越來越多從事慣行的農民想要轉型,「任何人都不太會喜歡慣行的環境,只要看到這些生物回來,農民其實是開心的!」陳榮坤認為農民轉型,要一改過去「看到雜草就是敵人」的想法,培養綠保獨有的包容性思維,另外的關鍵就在於成果收益。

「有農會、集團幫我處理後端收穫的銷售,我就願意做啊!」陳榮坤一語道出許多慣行農民的心聲,如果每一分地的生產,都有穩定的收入,就有機會促成更多的轉型。除此之外,很多農民沒有自己的耕地,跟地主承租農地時,地主也會有傳統思維,希望農地要整齊、不長雜草,這也會成為轉型的阻力。

陳榮坤在農改場奉獻專業,目的在於幫助第一線農民生存,所以要思考綠保產品如何廣為市場接受,相較於有機產品已經有法源依據去導入國家力量推動,綠保需要打開更多的支持。

當改變了慣行的施肥、施藥的作法,要如何同時維持穩定產量與收入就是一個挑戰。 圖/黎育如攝影
當改變了慣行的施肥、施藥的作法,要如何同時維持穩定產量與收入就是一個挑戰。 圖/黎育如攝影

面對氣候變遷,當「碳」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也帶給了綠保新的想像──「土壤碳匯」,善用土壤固碳的功能,未來有望計算碳權,進而轉換企業資源的支持。然而,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全年多雨、一年耕作又頻繁,不易形成穩定的碳匯。

但陳榮坤也提到,種植稻米運用的「乾濕灌溉」,透過少灌水、讓水田維持濕潤但非長期積水狀態,可以讓碳水化合物在土壤中分解時,不會轉變成甲烷釋出,這就是一個很實際的溫室氣體減量貢獻,更能夠節省水資源,提升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發育、減少病害發生。

「慣行轉有機、綠保,不用化肥跟農藥,把減少的物質轉化成ESG,就足以去支持。」陳榮坤樂觀地看待綠保的未來發展。綠保的價值,不應只是單單看重碳匯能夠轉換成多少的交易籌碼,應該促成社會大眾的思維轉向與支持,讓綠保成為一條農民活得下去、土地喘得過氣,社會也一起參與的轉型之路。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蟲蟲是轉機不是危機!黃粉蟲可以分解保麗龍 還無塑膠微粒殘留

蟲蟲是轉機不是危機!黃粉蟲可以分解保麗龍 還無塑膠微粒殘留

最新文章

海獺不只可愛 還是碳匯超人!靠「吃海膽」守護海帶森林、解決生態危機

海獺不只可愛 還是碳匯超人!靠「吃海膽」守護海帶森林、解決生態危機

森林也有Internet 雲杉老樹在日食來臨前「通知」年輕樹

森林也有Internet 雲杉老樹在日食來臨前「通知」年輕樹

群鷹滿天飛!赤腹鷹大軍過境墾丁 單日記錄超過15萬隻、創37年新高

群鷹滿天飛!赤腹鷹大軍過境墾丁 單日記錄超過15萬隻、創37年新高

溫室一夜瓦解、26億元災損...丹娜絲颱風吹出設施型農業的「制度漏洞」

溫室一夜瓦解、26億元災損...丹娜絲颱風吹出設施型農業的「制度漏洞」

敬畏自然變破壞自然?始祖鳥攜手煙火大師「炸喜馬拉雅山」 民眾痛批偽善

敬畏自然變破壞自然?始祖鳥攜手煙火大師「炸喜馬拉雅山」 民眾痛批偽善

驚!台江國家公園防路殺、護蟹有成 卻見蟹屍遭BB彈射擊

驚!台江國家公園防路殺、護蟹有成 卻見蟹屍遭BB彈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