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農村住一晚!阿聰自然田:不噴藥不施肥 用自然守護地力與人力

陸地生物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阿聰自然田,創辦人黃仕聰12年前來到這片未經破壞的土地,以秀明自然農法耕作,堅持4大原則:不施肥、不噴藥、自家留種、連作。在現有的土地及環境下,讓作物自然生長、達成平衡,獲得作物的同時保護了土地原有的地力,與環境達成互利共生。

黃仕聰與莊少玲在市集販售自家農產品。 圖/莊少玲提供
黃仕聰與莊少玲在市集販售自家農產品。 圖/莊少玲提供

黃仕聰從小在鄉村長大,長大後到都市工作,雖然身處便利的台北,但心裡仍嚮往著農村生活,生了小孩之後更加強了想帶孩子回到自然的心。對生活型態及務農一無所知,想從都市回到農村是不容易的,因此他到大屯溪的幸福農莊當志工,並學習秀明自然農法。

決定要回到農村後,緊接著就是要找到適合地點。黃仕聰的妻子莊少玲說當時的黃仕聰就像是個「流浪農夫」,他曾去過台東、三芝、花蓮等地,只要哪裡有土地就去試試看,在朋友的推薦之下來到了宜蘭南澳。黃仕聰當時和志同道合的夥伴阿江一起在這裡租下並耕作12甲泰雅族土地,展開在南澳的農村生活。

從都市到農村 生活型態大幅改變

南澳這裡有大量泰雅族保留地,加上當時蘇花改也都還沒完成,相對來說是較為偏僻的地區,比較少人願意在此種植,因此這裡的土地仍保留原始的樣子。此外,宜蘭距離台北也比較近,當時妻小都還在台北生活,黃仕聰需要來往宜蘭,因此最後決定在南澳打拚。

「反正你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你一定會失敗。」莊少玲起初認為黃仕聰歸農的計劃會失敗,加上對農村生活型態的不了解,不願意輕易放下台北的生活,所以選擇先和孩子一起留在台北。後來小孩漸漸長大,夫妻倆認為一直分隔兩地,長期而論對孩子也不公平,最後發現小孩比較喜歡鄉下的生活,決定全家搬過來南澳,或許切換生活模式會有不適應,但最重要的是至少一家人能夠一起生活。

相對都市生活朝九晚五,也有固定的假日,農村生活沒有固定的作息,但這樣慢活的步調也多了更多放鬆的時間。莊少玲說,來到了鄉村像是找回自己生活的鑰匙,能夠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及休閒時間,例如:今天下午想和阿聰一起去參加綠色影展,就將今天該做的農事提早到早上處理完畢。與過去相比更加自由的生活安排,也讓他們提升了生活品質。

運用秀明自然農法 守護土地地力

在黃仕聰開始務農前,曾到幸福農莊當志工。幸福農莊為台灣施作秀明自然農法的先驅者,每年會定期舉辦「農民私塾」,教導農民農業相關的工作技巧及秀明自然農法。黃仕聰接觸之後很喜歡秀明自然農法,他覺得雖然這種農法很原始,但卻相當具有生命力,後來歸農之後也決定在自己的土地上採用秀明自然農法。

莊少玲提到秀明自然農法的3大中心思想:自家育苗、不用藥及肥料、對土地的愛情。其中自家育苗是指新一期耕作時不另外買苗,將作物的種子留下來後,在同塊土地上繼續種植,例如:採收甘蔗後,將有芽點的部分保留下來,重新放入土壤,新的甘蔗就會從芽點生出來,並由原本的甘蔗提供養分。種子是有記憶力的,當它在這片土地上成長,就會發展出適應此環境的狀態,當作物熟悉了環境並適性發展後,即使不用農藥、不用肥料,作物依然能夠茁壯。此外也需要保有對土地的愛情,當農夫在耕作時帶著愛護的心意,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土地及作物,讓作物可以生長的更好。

莊少玲認為,使用秀明自然農法的優點是能夠種植出健康的作物,能夠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之外,作為生產者也因此感到快樂。除此之外,更能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讓土地保留它原有的地力,才能讓後代也看到同樣的田間風景。而與慣行農法最大的差別在於產量,使用秀明自然農法,作物產量較少,此外,如果消費者突然有大量需求,他們也無法滿足,經濟收入相對而言較低。

黃仕聰在採收甘蔗後,會將比較不甜的部分保留下來再做種植。 圖/邱妍方製圖
黃仕聰在採收甘蔗後,會將比較不甜的部分保留下來再做種植。 圖/邱妍方製圖

將阿聰自然田定位為教育型農場

莊少玲認為阿聰自然田是一座教育型農場,「現在的孩子對於自己每天吃的東西都不了解,很可惜。」,插秧、割稻、採收甘蔗,都是阿聰自然田的農事體驗項目,透過讓民眾親自走入作物產地,認識自己吃的東西從哪裡而來。在田裡能看見多樣性的生態,也沒有農藥、肥料的氣味,莊少玲說孩子們實際參與過後會發現農業也沒有什麼不好,來嘗試之後就會喜歡。食物也會影響人的心情,在認識自己吃的食物是乾淨的之後,也可以讓吃不只是填飽肚子,更可以充實自己的心靈,了解到友善耕作原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打工換宿、永續旅遊 多元活動帶領人們體驗生活

莊少玲說,僅靠農業收入來維持家計是不夠的,像他們一樣歸農的人其實都在過「斜槓人生」,有人開咖啡廳,有人去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夫妻倆也開始帶一些體驗活動,讓親子來體驗農作,但一直沒有一個「基地」提供來訪的遊客短暫休息。10年前遇到一對相當友善的泰雅族夫婦,請黃仕聰及莊少玲來協助管理水田屋民宿,莊少玲認為接下民宿管理,就可以為農場提供一個固定場所,也可以增加經濟收入,因此決定協助管理水田屋民宿。

阿聰自然田透過打工換宿媒合平台,10幾年間接待國內外許多有興趣的年輕人,從香港、日本、美國等世界各地到此體驗農村生活。莊少玲說,從這些年輕人的打工換宿經歷中,也讓她深刻體會到,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多走出世界看看。有些來到阿聰自然田的孩子雖然才17歲,卻藉著打工換宿的機會去過很多國家,莊少玲認為,打工換宿就是拓展自己人生最低成本的方法。

現在因為夫妻倆也有一定年紀,將要60歲的他們對於打工換宿的申請也改採取篩選制,希望以時間較長的申請者為主,若申請者只短暫停留一週,可能還學不到什麼東西就又要離開了。

提到對於阿聰自然田的未來規劃,夫妻倆說他們很喜歡日本節目「來去鄉下住一晚」的模式。現代人常會被科技、繁忙的社會綁架,人在耗弱的時候,就和電子設備一樣需要充電。他們希望能為旅客提供一個放鬆空間,提供在地純粹的食物,去未經破壞的海邊坐著聊天、看星星。莊少玲也分享,之前有一對香港退休教授夫婦,來到阿聰自然田住了半個月。他們雖然很嚮往農村生活,但因為大半輩子都在教書,不暸解農業。來到南澳,他們一邊學習農業,一邊體驗生活,時而在鄉間小路漫步,時而去爬山,用慢步調找回生活的樂趣。

莊少玲說,從都市搬到農村之後,一開始的不適應期讓她不斷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後來她才慢慢發現,慢步調的生活讓她真正掌握了自由的鑰匙,能夠放慢腳步去體會生活。不論是打工換宿或是永續旅遊,夫妻倆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將這把鑰匙分享給更多人,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不噴藥不施肥 阿聰自然田與環境共生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環保與食安都要顧!里仁用生質包材革新 「重塑」消費新模式

環保與食安都要顧!里仁用生質包材革新 「重塑」消費新模式

養豬也可以0臭味!智慧豬舍導入科技管理、讓豬聽音樂減壓 永續與人道兼具

養豬也可以0臭味!智慧豬舍導入科技管理、讓豬聽音樂減壓 永續與人道兼具

墓仔埔變生態綠洲!文山社大、公民攜手復育木柵萃湖 打造螢火蟲天堂

墓仔埔變生態綠洲!文山社大、公民攜手復育木柵萃湖 打造螢火蟲天堂

蜜糖做肥料?葵花油做農藥?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

蜜糖做肥料?葵花油做農藥?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

最新文章

數量銳減!金門西半島歐亞水獺族群衰退...棲地劣化是致命傷

數量銳減!金門西半島歐亞水獺族群衰退...棲地劣化是致命傷

每隻赤蛙成本85萬?桃園斥資千萬復育保育類「台北赤蛙」 13年卻僅增14隻

每隻赤蛙成本85萬?桃園斥資千萬復育保育類「台北赤蛙」 13年卻僅增14隻

雲林成龍濕地大奇蹟!水位調控奏效 水鳥數量激增超過8成

雲林成龍濕地大奇蹟!水位調控奏效 水鳥數量激增超過8成

活在「火焰」上—孔寬楯藤壺與火珊瑚共生的秘密

活在「火焰」上—孔寬楯藤壺與火珊瑚共生的秘密

聯合國推動經濟衡量標準 納入自然資源折舊

聯合國推動經濟衡量標準 納入自然資源折舊

全球最老落羽杉在北美!一窺在濕地生活超過2千年的凍齡秘訣

全球最老落羽杉在北美!一窺在濕地生活超過2千年的凍齡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