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多樣不怕天災 原民保種抗氣候逆境

「混種」是部落農耕智慧,同一塊土地上不只種單一作物,如此可以分散風險、增加作物多樣性。 
 記者洪欣慈/攝影
「混種」是部落農耕智慧,同一塊土地上不只種單一作物,如此可以分散風險、增加作物多樣性。 記者洪欣慈/攝影

【營養午餐解方篇】營養午餐的問題不僅是營養午餐,通常關乎更大的飲食教育、對食物的認識。近年各方努力方向多從學校食農教育、認識當令當地食物著手。不僅在學校做食農教育、在家也可過遊戲、繪本和孩子談食物。



氣候變遷挑戰加劇,國際大國紛紛投入保種、育種,尋找超級種子的可能性。反觀台灣,相關經費年年縮編、人力斷層也成實務難題。反倒第一線農民投入保種、育種,尤其又以原住民最有系統性地從生活中運作,對他們來說,留住家傳種子不只留住傳統文化,也比市售蔬菜更能抵抗氣候逆境。

「一顆種子就是一個希望。」部落保種遍地開花,地方農改場扮演關鍵角色。阿美族的吳雪月近2年在花蓮吉安的台開心農場,種植輪胎茄、昭和草、黃藤等數十種野菜;花蓮邦查農場負責人蘇秀蓮發現阿美族的傳統野菜在風災、寒害中都沒受損,她相信適合本地種植的野菜,將是餐桌上可替代的重要食材。

吳雪月、蘇秀蓮都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保種合作對象。花改場近年陸續與原住民共推原民作物保種,2015年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進行系統性保存。

花改場原住民農業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林泰祐表示,原民特色作物不僅營養成分豐富,更重要的是有耐氣候變遷逆境的能力,但也因部落人口老化,種植減少、種源逐漸流失,特色作物亟需被保存。

相較種原庫「保存種子」,花改場走訪部落,向長者詢問種植、使用方式,以及作物故事、文化意義等,記錄後歸納成冊,讓當地農民種植,並協助開發相關產品、舉辦節慶;並在部落國小設置保種田,讓保種不只留下種原,也留存文化與語言知識。

新竹縣鎮西堡部落的保種習慣從未斷過,老人家代代叮嚀「一定要保存作物種子,哪天當氣候變化,乾旱、大雨時,種子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婦女每年採收作物後,就會貯存種子,春天再取出播種,近年溫度節節攀升、旱澇頻仍,種子都有足夠耐受力。

長老說,若將種子保存在倉庫、瓶罐中,恐怕數10年後取出來時,無法適應當時的溫度雨量,唯有不斷在田地間種植、選種、保存再栽種,才能讓種子逐漸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教授林益仁說,他認為保種不只保存種子,更是透過保存種子來「保存知識」,才能知道如何在種植過程中,存有善待土地和生態的知識,對抗氣候變遷。

什麼是「保種」?(資料來源/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 製表/侯俐安
什麼是「保種」?(資料來源/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 製表/侯俐安

作者文章

為台北找回生命力綠意!台灣萊雅守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昆蟲旅館、復育原生植物

為台北找回生命力綠意!台灣萊雅守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昆蟲旅館、復育原生植物

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戰後嬰兒潮迎來大退休...去年創歷史新高、有11萬人退休 勞動力結構加速轉變

戰後嬰兒潮迎來大退休...去年創歷史新高、有11萬人退休 勞動力結構加速轉變

闢謠!烏山頭水庫浮力光電「使用清水清洗」 清潔劑濃度遠低法定標準

闢謠!烏山頭水庫浮力光電「使用清水清洗」 清潔劑濃度遠低法定標準

最新文章

罕見過境鳥「極北柳鶯」迫降林口街頭!體力透支暫時迷航 獲救後重返天際

罕見過境鳥「極北柳鶯」迫降林口街頭!體力透支暫時迷航 獲救後重返天際

珊瑚礁的最後求救...暖化逼近臨界點 全球珊瑚礁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潮

珊瑚礁的最後求救...暖化逼近臨界點 全球珊瑚礁瀕臨不可逆轉的死亡潮

梅花鹿改變墾丁...鹿群啃食幼苗樹皮 造成植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種擴大

梅花鹿改變墾丁...鹿群啃食幼苗樹皮 造成植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種擴大

墾丁梅花鹿難題:數量少但密度高 如何兼顧保育與公共安全?

墾丁梅花鹿難題:數量少但密度高 如何兼顧保育與公共安全?

淨港大作戰!南方澳「汽缸清潔船」上陣 高效清撈、估每年能清5噸垃圾

淨港大作戰!南方澳「汽缸清潔船」上陣 高效清撈、估每年能清5噸垃圾

抓不勝抓!七堵山區非法鳥網未拆完 附近山頭又被設新陷阱

抓不勝抓!七堵山區非法鳥網未拆完 附近山頭又被設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