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編按:

年輕的學子、年輕世代北漂、南漂前往異地求學工作,在那些農村裡,誰才是留下來的人?同時代的人,伴隨著台灣都市化的發展,不少人早已移居城市,但這群濱海老農卻選擇留在家鄉,年華老去的他們,正如何面臨生活的挑戰?解決長輩出行難題的大眾運輸,對於這群長輩而言,卻連走出家門一步都顯得困難重重!

現為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生的康舒雅,在《留下來的人》書籍中,回到故鄉台西村,深入關照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指出移動不僅是物理位置的改變,更是建立社群、產生關係的方式。


台西村地處偏遠,公車顯然是其中最關鍵的移動設施。 圖/shutterstock
台西村地處偏遠,公車顯然是其中最關鍵的移動設施。 圖/shutterstock

「移動」成為高齡者的共同挑戰

儘管每位高齡者的身體條件不一,所面臨的艱辛自不相同,然而歸諸於身體機能退化帶來的移動性限制,則是台西村高齡者共同深刻體會的老化面向。

事實上,台西村高齡者的移動方式,延伸而言是移動倫理的探討。移動系統(mobile system)的組成,包括基礎設施與各種科技物的物質安排,牽涉了複雜的物的參與、社會關係與實踐。

台西村地處偏遠,公車顯然是其中最關鍵的移動設施,疫情下的班次調整,使高齡者的生活安排發生了變化,他們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時間投入、事項安排與替代方案。像米仔這樣難以出行的高齡者,她的相關需求得仰靠金錢支用或兒女支援。移動課題顯然在社會的制度設計不足之下,成為一項私人必須自行調整、自我解決的課題。

為什麼這些不便於行者的日常移動需要,沒有納入公共討論,擬出適切的方案?

這些差異的移動圖景,指出了人類社會中權力、權利與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位處邊緣的高齡者如何移動至他方獲取生活所需,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性課題。在進行相關政策設計時,不應將高齡不便於行者視為「異常者」,而必須將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權利,考量到所有狀況的需要,將其視為普遍經驗,並且體認:「每個人都是仰賴公共領域的環境才能順利移動。」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另一方面,移動也是一種產生關係的方式(a way of relating),人們透過穿梭在各個地方之間,串連起關係與意義網絡。因而,移動的限制,不僅使高齡者難以滿足自身的日常機能,還令他們無法參與村內的社交網絡、被排除於群體之外。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圖/shutterstock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圖/shutterstock

鄉下地方常被視作人際關係稠密的場所,人們想像高齡者在熟悉的鄉間度過晚年,也總是語帶慶幸:「幸好他們(高齡者)還有人在身邊互相照顧,還可以四處走走。」在身體機能運作如常的狀態下,長期培養的夥伴與鄰里關係,確實能為高齡者的日常穿針引線,在交換食物、幫忙簡單勞務與三兩言談裡獲得社群的安全感與支持。然而,社交生活仍須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動性,必須透過勞動、採買、祭儀等方式現身於公共場合,因此,移動能力受限者便可能逐漸從原有的人際網絡中脫落,消失在公眾視野。

就算不能出門……,口耳相傳就能被庄內人牢牢記著

樹仔、全仔與米仔等人,各自有程度輕重不一的身體狀況,也因個性、習慣而開拓出不同的生活模式。老化是漸進式的過程,病痛的症狀既普遍、又零碎,似乎難以歸納為單一現象,但環繞其中的課題無非是日常生活的打理、以及人如何參與在集體裡,這些在在都攸關老者的生活品質與自我認同。其中關鍵的環節在於移動的條件,移動提供人們互動的機會,是人們彼此之間交織關聯、穿梭往來的線路基礎。

不再出去走動的米仔,以及其他同樣閉鎖家中的高齡者,在自己「本應在場、而不在場」的情境中,與社群產生距離感。米仔如今對庄內事已一知半解,無法到處走動搜集信息、交換感情,隨著移動範圍逐漸限縮在自家區域,構築米仔內在世界的一部分,也靜悄悄地崩落了。

幸而,只要仍被眾人惦記、關心,關係即有存續可能。庄內人長久維繫的交情,並不因一方身體受限而硬生切斷。米仔過去長年的勞動生涯中,累積了不少好夥伴。除了雀仔,米仔的幾個交好夥伴偶爾也會登門拜訪。透過她們的眼耳口鼻,米仔也能夠了解外面發生了什麼事。

用話語和關心替代移動,建立起高齡者的網絡

本文摘自:《留下來的人》。 圖/游擊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留下來的人》。 圖/游擊文化提供

在高齡者失去主動連結的能力以後,替代性的移動線路打造,成為高齡者能否持續參與社會的重要課題。每每當我坐在一旁,聽著老人家談天說地一下午,從誰誰誰現在情況怎麼樣、最近哪塊田發生了什麼事,到誰去世了、年輕和誰做工時實在很氣他的作為……等等五花八門的閒碎事件。看見他們逐漸從抑鬱轉為舒展,便忍不住想:人們需要的,只不過是在對話中能感到自己的存在而已。

在這些互動往來中,彼此熟知的情境、人物與地方,通通可為話題,幾十年的交情成為堅實的對話基礎,幾人之間不斷來回確認彼此還在意的事、還關心的人。在只有同年代共艱苦過才能意會的情境裡,空氣中流轉的氛圍與他們單獨向我解釋時的狀態,截然不同,他們在言詞的拋接中肯認了彼此的存在。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2.jpg

游擊文化

游擊文化是非典型的獨立出版平台,容納靈活機動的企劃、積極反叛的選材,出版各種來自群眾且走入群眾的作品,以銜接書房與街頭的距離、填補知識與行動的落差。

作者文章

日本自衛隊爆性騷擾醜聞 女兵親揭部隊霸凌日常與父權文化

日本自衛隊爆性騷擾醜聞 女兵親揭部隊霸凌日常與父權文化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小心養出沒有同理心的「小霸王」!家長必修的霸凌防治課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長輩們的「四處走走」 為了找到社群安全感與支持

最新文章

聯合報防詐論壇 教長輩拆「詐」彈

聯合報防詐論壇 教長輩拆「詐」彈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排隊等離職...止不住護理人力流失 近4個月已統計1302名護理師選擇離開

排隊等離職...止不住護理人力流失 近4個月已統計1302名護理師選擇離開

老老照顧?居服員過半超過45歲  長照2.0打零工難留年輕人、陷人力困境

老老照顧?居服員過半超過45歲 長照2.0打零工難留年輕人、陷人力困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