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食物銀行:填補社會福利的缺口 讓食物不只是食物
台灣社會存在許多「社福邊緣戶」,他們的收入略高於政府補助門檻,無法得到政府補助。 1919食物銀行發現這些家庭的困境,主動提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填補社會福利制度的不足,讓這些邊緣戶在物價上漲、就業不穩的時代,能獲得及時的援助。
1919食物銀行的主任翁逸玲於2009年5月進入基督教救助協會,見證了1919食物銀行服務的開始,她說明基督教救助協會原本是從事急難家庭救助,和兒童陪讀的服務,但在八八水災和亞洲金融風暴對台灣社會的打擊下,她們看到越來越多家庭生活漸漸困難,卻無法得到政府的幫助。他們同時也得知許多企業願意捐助物資給有需要的人,基督教救助協會因此開啟「1919食物銀行」。
翁逸玲也提到,台灣低收入戶占人口約3%,低於亞洲其他國家的10%。相比國外有7%的人雖無法列入低收入戶,但在其他國家可被視為低收入戶,稱為「社福邊緣戶」,1919食物銀行目前幫助的家庭有大部分都是社福邊緣戶,也希望這些家庭雖然沒有政府的補助,可以得到食物銀行的援助來度過難關。
社會愛的體現 食物銀行的物資來源
對1919食物銀行的物資來源主要依靠食品廠商、賣場、超市等單位的捐贈,還有個人的善心捐助。
1919食物銀行所獲得的物資範圍十分廣泛,主要的涵蓋四大類:主食品(如米、麵條)、副食品(如沙拉油、麥片、醬油等)、生活用品(如清潔劑、洗髮水)和其他(如餅乾、零食),這些物資不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為家庭提供一些家庭在物資的需求上的不同選擇。有時1919食物銀行也會因為不同家庭個案的需要,來募集其他的生活用品。
並且在每個給受助戶的物資包物資的分配上,1919食物銀行會根據每次募集到的物資量來進行分配,如果物資有限,則會將物資上架到全台12間的實體食物銀行,讓受助戶可以自行挑選,確保每個家庭都能夠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物資。
具體幫助受助戶 從發現受助戶到送出物資包
1919食物銀行為了提供弱勢家庭穩定且有品質的物資包裹,從篩選受助者開始,直到準備和配送物資包,每個環節都是非常謹慎的。
1919食物銀行發現受助者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全台各地的1919服務中心自行發掘:這些服務中心通常都位於各地的社區中,因此對當地居民生活狀況有深入了解,也能知道知道許多家庭的狀況。因此,志工會在社區內尋找有需要的家庭,並進行家庭訪視,評估其經濟狀況和生活需求,以此來確定是否符合受助標準。
另一種方式則是透過受助者自行申請。像是當民眾在尋找社會福利資源時,可能會通過網絡或電話得知1919食物銀行的提供個服務,因此他們能透過社群媒體或是電話向1999食物銀行尋求幫助,附近的據點也會安排合適的社工來進行服務。
之後,食物銀行部門會依據標準化的程序對家庭進行詳細審核,審核通過之後,食物銀行會根據個案去做資源的媒合,並安排送物資包到受助戶家中。其中1919食物銀行的審核標準與政府對低收入戶的審核不同,他們針對「社會邊緣戶」無法進入低受入戶的原因做出改善,因此能讓更多家庭進入受助名單之中。
志工的關懷:量身定制的食物包與家庭支援
送物資包之前,志工會先對受助戶的家庭狀況進行訪視,並與受助家庭成員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和困境,並針對不同家庭的狀況和困難,調整並給予不同的物資。翁逸玲提到:「我們曾經遇到有家庭家裡無法開火,只有電鍋可供使用,因此在食材上沒有太多的選擇,我們的志工得知後,也特別留意是否有沒人使用的電磁爐,並提供可使用的電磁爐給那個家庭,讓他們有其他烹飪的選擇。 」
在分送物資的過程中,志工也會觀察受助戶的生活環境,並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困難。翁逸玲也提到有些家庭的居住條件差,可能出現漏水等問題。我們也曾經發現有幾戶家庭家裡沒有馬桶,只能去公共廁所解決。因此我們也與建設公司合作,提供許多受助戶房屋修繕等幫助,希望這些協助不但滿足他們的需求,也能讓他們能擁有更完善的生活環境。像在1919食物銀行的官網上刊登的「象鼻村的粉紅夢幻屋」故事,講述阿榮阿慧夫妻由於手受傷而無法工作,連三餐都無法溫飽,更何況是長年漏水的房子遲遲無法修補,只能一家住在臨時搭建的小屋。透過1919食物銀行介紹根基營造幫助夫妻倆修繕長期漏水的房子,於2023年5月完成屋頂修復。由此可知,1919提供的額外幫忙不僅能改善受助戶的生活環境,也能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重視。
透過每一次的家庭訪視,志工與受助者之間建立了信任。翁逸玲主任也強調:「我們希望不僅提供物資,還能幫助他們重建生活的希望。」志工通過深入了解家庭需求,有彈性的調整物資並提供許多額外的幫助,讓每位受助者都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推出食育、黑水虻計劃 擴大服務範圍到整個社會
1919食物銀行不僅提供基本的物資包,還提供教育方面的幫助。如其中一項重要的服務是「食育計劃」,希望以積極面來提民眾對食物選擇的意識和的對食物的珍惜。翁逸玲表示:「我們希望能以『食物』為出發點,去探討所有跟食物相關的議題,例如:均衡飲食、食品衛生安全、珍惜食物、透過認識食物銀行培養同理心、餐桌禮儀也是一種品格教育。」1919食物銀行與一些生鮮商場合作,收鄰近賞味期而導致無人購買的生鮮商品,並快速運到原住民文健會和伴讀班,交給他們的廚師料理,由於收的生鮮商品種類多,因此有時候可以吃到豬腳、牛排等高級食物,也能讓孩子們了解到食物的珍貴,學習要尊重食物。通過教育,協會希望幫助孩子們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和對待食物應有的態度。
此外,1919食物銀行也正在實行黑水虻計劃,將無法使用的廚餘透過黑水轉化成蛋白質,讓黑水虻吃掉不需要的食物殘渣及廚餘,並把富有蛋白質的黑水虻用在施肥和養農畜上面,能減少魚粉的使用,也在永續環境上盡一份力。翁逸玲主任說道:「我們希望建立循環經濟,將廚餘變成蛋白質,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這不僅能減少浪費,還能提高農民的收益。
隨著需求的增加,1919食物銀行的未來活動計劃也在擴展。翁逸玲表示:「協會希望有更多管道讓社會大眾認識1919食物銀行、傳達我們的理念,並多盡一點點餘力進一步給弱勢家庭更有尊嚴的幫助。」最近食物銀行也和7-11超商推出300元食物銀行套餐,只要民眾捐助300元,就能將300元的食物套餐送到隨機弱勢家庭手中。透過擴大服務面相,1919食物銀行希望能對更多弱勢家庭提供實質的幫助,也希望大眾能提高社會對食物銀行的認識。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