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求救 看見校園霸凌背後的家庭問題
當我們在討論校園霸凌時,多數人的第一時間反應是指責霸凌者,但鮮少有人去思索霸凌為什麼發生。著有《鋼索上的家庭》、輔導經驗近20年的陳鴻彬看過許多孩子,他們霸凌同學的背後其實是幫自己在家裡受的傷找出口,解決根源問題,比批判霸凌者更重要。
以下為採訪內容摘要:
孩子若在家裡受到精神虐待、情緒勒索,有兩種方式發現,一是孩子願意來求助,這種都是累積很久、已經到崩潰邊緣才會求助,二是問題行為呈現,在學校霸凌別人。
有些孩子把家中的精神虐待帶到學校來找發洩出口,因為在家是弱勢,在學校找比自己弱勢的人來攻擊他,要展現比對方優越。
虐待都是為了貶低對方。所以孩子在家裡地位很低很卑微, 生物本能會找到出口,到學校就繼續複製,或是在家取得不到的價值感,在學校找到出口。
這些霸凌都是多對一 ,會串聯其他同學來展現自己的權力,去對另一方產生控制與貶抑。
你會覺得霸凌者怎麼這麼可惡,第一時間會批判他們、說怎麼會霸凌弱勢,當我們說要通知家長時,霸凌別人的人聽到要通知家長都很害怕,「學校怎麼罰我都可以」,甚至跪下來求老師。怎麼這麼害怕家長?發現孩子的背後都是白領家庭孩子,甚至有警官的家庭。
利刃般的冷暴力
有一種暴力是「冷暴力」,冷漠疏離、刻意忽略、無視,是看不見的傷,更重、更令人擔憂。
孩子如果沒有讓父母親滿意,或婚姻狀況不好,看到孩子就像看到討厭的老婆或丈夫,孩子就會被疏離討厭對方。沒有達到標準或要求,就不理你、不給你東西,不管孩子做什麼都不會被好好對待與關注,孩子會有無助感,會自暴自棄。
精神虐待下長大,孩子沒辦法和別人建立穩定與長期的關係,不敢接觸、感受自己的情緒,從小就習慣不要接觸,不然會像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只好拒絕接觸這些負面情緒,把自己的情緒封印起來,對自己冷漠疏離,無法跟別人深刻交往。
這樣的孩子外表看似穩定,但其實是無感冷漠。長大後變這樣的爸爸媽媽,當然也不會跟孩子好好接觸。男孩容易變成施暴者,女孩容易去找另一個施暴者。
要假裝正常不難,尤其這些白領家庭,外表都看不出來有問題,這些是說不得的家醜,試圖掩蓋讓家庭變成了燜燒鍋,情緒找不到出口。
問題行為是孩子的求救
精神暴力受害的不只是孩子,而是反映了爸媽的不睦,父母一天到晚吵架或是家暴,孩子透過自己的問題行為來召喚老師社工來關心家庭,根源是想救自己的家庭。
白領家庭經濟好,通常有一方是全職照顧者、經濟弱勢,會被認為對家庭沒有貢獻,所以只要孩子出問題,主要照顧者都很焦慮、很防衛,擔心被爸爸知道,怪罪學校怪罪老師,覺得不是孩子的問題,要鞏固自己是有效能的父母,因此變成怪獸家長 ,擔心被質疑不稱職。
有個例子,媽媽是留守家庭,一個人帶三個孩子,小孩常缺曠課,尤其媽媽去大陸找爸爸時,爸爸就會責怪媽媽「你不在,孩子就出狀況」、「你只要專心照顧孩子就好,怎麼還照顧成這樣?」這是極大的貶抑,造成媽媽極大的不安。
當家長比孩子更焦慮,該看醫生的是家長不是孩子,但家長不會有病識感。
#兒童關懷系列,看深度調查專題「兒虐告白 爸媽是我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