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上學? 活在國界邊,不被看見的「透明孩子」

圖/Glocal Action提供
圖/Glocal Action提供

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全球,2021年依然充滿挑戰。以協助泰緬邊境流離孩童就學為使命的「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Glocal Action),為避免當地孩童因此失去就學機會,首度嘗試拍攝募款影片,希望藉由「真實生活」的景象,讓那一群「透明孩子」被看見。

移動在泰緬邊境 不被看見的「透明孩子」

「透明孩子」其實是指生活於泰國與緬甸接壤邊境地帶的「無國籍兒童」或「移工子女孩童」。他們隨著原本居住在緬甸的父母,為了生存涉險跨越國界來到泰國,或是後來出生在泰國土地上,從此過著沒有身份、缺乏照顧的顛沛生活。

緬甸歷經數十年軍事統治及族群衝突,使得許多國人被迫離鄉背井,沿著泰緬間長達18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線,期待進入泰國生存。而當難民營飽和後,這群人只能於兩國間的美索鎮(Mae Sot)生活下來。

2020年統計,迄今仍有15萬流亡人口,被收容在邊境沿線的10座難民營裡,更有超過百萬人躲藏在境內山林中,或流落鄰邦城鄉裡。這些移工沒有身分,活在一個灰色地帶,只能從事骯髒、危險與最艱難的工作,領取微薄日薪勉強維持一家大小溫飽。疫情爆發後,許多家庭頓失工作及收入,最迫切的擔憂竟不是病毒,而是孩子的下一餐,更遑論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

「時常有捐款人問我,邊境的孩子生活這麼苦、這麼難,他們的未來在哪邊?」Glocal Action理事長賴樹盛說,每次談到邊境狀況,其實不想使用任何悲情或指責字眼,「我知道生活很現實,所以我是這麼回答,『孩子的未來就是現在』。我們要募款,援助孩子的現在;而我們現在的努力,就是為了他們的未來。」

圖/Glocal Action提供
圖/Glocal Action提供

那位女孩 帶著賴樹盛到邊境

2003年、28歲剛從英國拿到國際發展碩士學位的賴樹盛,因求學期間時常聽到友人分享在發展中地區工作或旅行的經驗,自己卻僅停留在書本裡的陌生景象,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到處走走看看。因緣際會,得到在泰緬邊境協助難民營的海外志工服務機會,以此做為自我設定的田野實習課。不過,這一待,就是10多年的歲月。

觸動賴樹盛想更進一步認識泰緬邊境,是因認識了「她」—帕恰拉,一個在緬甸出生的穆斯林小女孩。那一年帕恰拉12歲,未曾見過自己的父母,而是跟著嬸嬸來到美索生活了5年。

賴樹盛回憶初識帕恰拉那一年,一個如往常下班後的傍晚時分,他獨自一人待在服務團於美索的臨時辦公室,突然帕恰拉提著塑膠油漆桶闖入他的視線,帕恰拉靦腆地指了指庭院的水龍頭,雖語言不通,但賴樹盛「看」懂她想盛裝乾淨的自來水。獲許後帕恰拉裝滿水,隨後將水桶頂在頭頂上轉身離開。

圖/Glocal Action提供
圖/Glocal Action提供

之後每隔幾日,帕恰拉又會出現。慢慢地,又有其他小孩出現,「有著趕著羊進來、有著牽著牛進來、有人進來採摘水果」賴樹盛這才發現,原來在鎮上的竹籬外還有這麼一群人。

「也許以前一直都看得見、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看見,直到這一群緬甸移工的孩子走進我的視野裡,我才真正看見。」賴樹盛發現,除了難民營有國際組織的幫助外,其實難民營外還有更大一群人,正為了生存而努力著。

有一天,恰帕拉悶悶不樂,賴樹盛問起後得知恰帕拉要搬家了。恰帕拉在離開前問「還會記得她嗎?」賴樹盛說,雖然他自此不再看過恰帕拉,但當時談話的情境,一直存在他心裡,「我當然會記得她!我也希望能為恰帕拉和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

人與人的連結 另一個家鄉所在

賴樹盛在訪談中數度停頓、調整情緒後再緩緩道出,對邊境的情感波動顯而易見。賴樹盛指出,他一直覺得邊境其實有一條很特別的「連結」,「我們和邊境住民都同樣身為人類,只是來自不同國家,但如今卻共同依存著湄河(Moei River)生活,『那個連結感更強烈,就像是同舟共濟』。」

問起這麼喜歡邊境的原因,賴樹盛毫不猶豫地說「那是我的另一個家鄉。」賴樹盛說,「其實我不勇敢,我懦弱、焦慮,因擔心無法活出自己人生的樣子。所以我喜歡小孩,我想像個孩子一樣去交朋友、去冒險、去嘗試。」

賴樹盛分享一張照片,是兒子3歲大時跟著他到邊境長住半年,與一位6歲緬甸男孩緊緊牽手的合照。賴樹盛說,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兒子跟緬甸男孩的對望、互動,就是一種很舒服、很自在的狀態,「兒子覺得爸爸跟當地哥哥、姐姐都相處得很自在,我也就像回到另一個家。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沒有國界』。當語言不通、文化不熟,就會回到情感上的『初心』。」

圖/Glocal Action提供
圖/Glocal Action提供

留在泰緬邊境,賴樹盛很清楚,絕非這裡的人多需要他、或是他真能為這塊土地改變什麼,而是「自己需要這群真誠的伙伴,需要在這塊異鄉土地上,繼續發掘和試探一份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和生命態度。」

不過,賴樹盛在邊境服務也不是一帆風順。2010年,他離開就這麼待了7年的「家鄉」。賴樹盛回憶當時的心境,要面對太多的流離失所、面對太多他人苦難,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如同恰帕拉的狀況不斷發生,他在不斷面對、不斷承擔中,也不斷感到力不從心,直到身心俱疲後,選擇離開。

賴樹盛說,恰帕拉一直都在他心裡,他也知道那些朋友、那些夥伴都還在那裡,但他其實不太敢回去。「我害怕,因為我不知道我能為他們做什麼。」

多年後重返邊境 幫助「綠水」孩童求學

直到2015年,一間名為「綠水」的小學出現營運危機,校長在無酬苦撐兩年後不得不放手。正因牽掛,賴樹盛再一次回到邊境,並帶著Glocal Action的團隊力量,希望為「第二家鄉」盡一份心。

賴樹盛回到邊境的第一天,他騎著摩托車繞著鄉鎮,「看到曾經記憶中的建築物還在,聽到孩子的讀書聲、朗誦聲,我自己都快哭了,因為我覺得這種學校倒了都應當,資金、資源有限,若有一天學校不在了也不意外,但它就是還在那。」

圖/Glocal Action提供
圖/Glocal Action提供

賴樹盛回憶在社區進行家訪的情況,一位婆婆握著他的手,拜託他能重辦學校,因為他的孫子很喜歡上學,就連周末都想去學校;也有當地家長說「日子過得再苦,也不願意犧牲孩子的未來。」

「心裡面這些孩子的臉一個一個浮現在我眼前,若學校關閉了,這些角落孩子就失學了,一輩子很難再有上學機會,在邊境是常態,但看見了,就無法視而不見。」賴樹盛這麼說。

而Glocal Action服務計畫是募款供予當地所需資源嗎?賴樹盛搖頭表示,Glocal Action主要協助是「陪伴」,陪伴當地社區能以一己之力,給予孩子一份翻轉未來的力量。協會號召家長一起重建綠水小學,電力設備、水源設施、桌椅等硬體設備,多位家長共同手作而來;協會也培訓當地青年成為師資來源。

賴樹盛指出,這群老師的薪資比做工還低,但一份使命感讓大家聚集了。尤其今年因疫情致使學校暫時關閉,賴樹盛無法出國、回到邊境,但透過網路社群得知這群老師組成「行動團隊」,每天騎著摩托車、腳踏車到每個學生家中,不放棄一分一秒的教育機會。

「在台灣很難用三言兩語去說明當地狀況,師資不夠、教學時數不夠、老師要奔走成本更高,但上個月陸續完成期末測驗,守住原要消失的學年,就靠著這麼土法鍊鋼的方式做到了。」賴樹盛談起這件事,顯得特別興奮,興沖沖地分享這就是希望看到的結果。與其單向依賴國際團體的援助,「唯有在地長出來的力量,才能深根茁壯,畢竟他們才是面對問題的人。」

Glocal Action在募資平台號召援助綠水小學重建工程,最終完成了目標60萬元的募資計畫。賴樹盛說,疫情發生後,讓他更加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意涵,「綠水的一切本來都是從無開始。我們都曾遇到困境,但我們都有相互扶持、分享的力量。這是我在邊境時常獲得的最真實感受。」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乾旱、暴雨、火災…全球糧食生產告急 農業期貨大漲

乾旱、暴雨、火災…全球糧食生產告急 農業期貨大漲

驚見「龍」巢!新竹發現全台首個「亞洲水龍」巢卵 緊急拆除

驚見「龍」巢!新竹發現全台首個「亞洲水龍」巢卵 緊急拆除

Dcard「電車吃漢」翻車!闖香山濕地挖蛤蜊 違反保育法最高可罰50萬元

Dcard「電車吃漢」翻車!闖香山濕地挖蛤蜊 違反保育法最高可罰50萬元

抓!趁颱風天偷排油汙廢水 桃園黑心煉油廠最重恐罰300萬

抓!趁颱風天偷排油汙廢水 桃園黑心煉油廠最重恐罰300萬

最新文章

全美第5州!伊利諾州全面禁止公私立學校體罰

全美第5州!伊利諾州全面禁止公私立學校體罰

永續原文書變生活教科書 文化大學「綠色學分」地方修

永續原文書變生活教科書 文化大學「綠色學分」地方修

做偏鄉學子的推手 博幼基金會用教育為孩子賦能

做偏鄉學子的推手 博幼基金會用教育為孩子賦能

博幼基金會攜手滙豐台灣 替偏鄉孩子儲備未來力

博幼基金會攜手滙豐台灣 替偏鄉孩子儲備未來力

馬祖店家打造學童「課後圖書室」 讀書1小時還可集點兌獎

馬祖店家打造學童「課後圖書室」 讀書1小時還可集點兌獎

孩子下課後的第二個家!聯電課輔中心:播撒希望種子讓更多希望發生

孩子下課後的第二個家!聯電課輔中心:播撒希望種子讓更多希望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