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莫拉克風災後遷居平地新來義部落的排灣族人,近年來返回原居地耕作。十年間,在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的鼓勵下,小農逐漸將傳統農作種回來。此外,協會在義林村設立「部落蔬店」,專門銷售部落小農種植的傳統作物小米、山芋頭、樹豆、黑豆等,以及新鮮採集的野菜、蔬菜,吸引許多外地族人和遊客前來訂購。原鄉的部落蔬店成為來義小農的交流集散中心,也是傳統農耕知識的傳承基地。

新來義部落小農復耕傳統農作,傳承獨特的烘芋頭乾文化。 圖/李育琴攝影
新來義部落小農復耕傳統農作,傳承獨特的烘芋頭乾文化。 圖/李育琴攝影

今(2024)年7月,協會在林邊溪旁的農園新建一座芋頭窯,在山芋收成的季節,召集小農將田間採收的芋頭聚集起來一起烘芋頭乾。為傳承排灣族傳統食農文化,近期協會舉辦一系列小山芋課程,邀請傳統農作經驗豐富的小農叔叔(ama)、阿姨(ina)們,分享排灣山芋的種植品種、烘烤方式和山芋料理,為大眾打開了排灣傳統糧食作物小山芋(vasa)的知識大門。

族人返回舊部落 重新種下來義傳統糧食作物

芋頭是排灣族的主食,族人過去在來義山上旱地種植,山芋品種代代相傳。莫拉克風災後,族人返回舊部落整理河畔旁的土地,重新種下祖先留下來的山芋品種,如今各種多樣的芋頭品種,散布在小農每一塊小小的耕地裡。

部落小農返回林邊溪畔的原居地種植傳統農作。 圖/李育琴攝影
部落小農返回林邊溪畔的原居地種植傳統農作。 圖/李育琴攝影

跟著小農叔叔(ama)學習,認識不同品種的小山芋。 圖/李育琴攝影
跟著小農叔叔(ama)學習,認識不同品種的小山芋。 圖/李育琴攝影

例如部落裡的烘芋頭乾達人趙錢山,在一小塊田地種植五種以上的山芋,有些是原生種,有些是外地引進的品種。他分享各種山芋的特性及用途:球莖白又漂亮、最常用來烘烤芋頭乾的avasan;球莖很黏、莖葉可煮食不咬舌的uljayljay;還有口感黏稠、適合煮湯的valja等。族人會依據日常飲食的喜好和需求,在田間種植不同的品種,其中原生種avasan是來義歷史悠久的山芋,適合烘烤芋頭乾,小農普遍都有種植。

長期研究芋頭的民族植物學專家董景生說,烘芋頭乾是魯凱、排灣族特有的飲食文化,在南島語族之中也是獨有的,具有文化在地性。芋頭過去作為主食,不易受颱風等氣候因素影響,且將烘烤的芋頭乾磨成粉,延續使用的時間,說明這是適應環境變遷的傳統糧食。

重建芋頭窯 傳承飲食文化

烘芋頭乾是來義傳統農作很重要的一部分。返鄉從事公職、在協會擔任志工的Ljavaus Ibunuq,跟著長輩在田間學習耕種方法,並記錄下來,為部落傳統農作說故事。她說,過去來義家家戶戶都有芋頭窯,每到收成的季節,部落瀰漫著烘芋頭的氣味,但是烘芋頭要長時間顧窯非常耗費體力,且隨著部落人口外移、飲食習慣改變,部落裡的芋頭窯也慢慢消失。

雖然有現代的烘烤設備可用,但芋頭窯有其文化傳承的重要意涵。Ljavaus Ibunuq說,建造新的芋頭窯是希望把傳統農作和飲食習慣傳承下去。「透過小農長輩的身體勞動,找回過去農耕的記憶。同時也希望將排灣重要的飲食文化向外推廣,讓想要學習排灣傳統農作和山芋料理的人,有個空間可以實際體驗。」

芋頭乾要一天一夜,要注意火侯且經常翻攪,避免烤焦。 圖/李育琴攝影
芋頭乾要一天一夜,要注意火侯且經常翻攪,避免烤焦。 圖/李育琴攝影

「以前烘芋頭乾要一天一夜。」趙錢山說,烘烤時須不眠不休顧好火侯,每30分鐘至窯上翻攪小山芋,讓山芋均勻受熱,以免烤焦。

在烘芋頭乾的作業中,男性負責烘烤,女性則負責把剛烘好的芋頭乾盡快以篩網去皮。將芋頭乾趁熱倒進篩網,由兩位女性合力來回搖動「刷~刷~刷~」,讓芋頭粗糙的外皮剝落,最後留下白色的芋頭乾。經過長時間的烘烤和篩選,最後的芋頭乾僅有生鮮的1/6。

烘烤後的山芋趁熱利用篩網去除粗糙的外皮,是婦女的工作。 圖/李育琴攝影
烘烤後的山芋趁熱利用篩網去除粗糙的外皮,是婦女的工作。 圖/李育琴攝影

小山芋的部落美食 用吃幫助保種

芋頭乾去皮後,由婦女一起進行分級。大又漂亮的芋頭乾可單獨包裝販售,小粒的可製成零食甜點,或磨成芋頭乾粉,烹煮在地料理時使用。

例如傳統料理吉拿富(cinavu)就必須包芋頭乾粉及假酸漿葉一起食用,而搖搖飯(dinataq)會加入芋頭乾粉、花生粉和新鮮蔬菜。部落婦女也會使用芋頭乾粉醃肉,再烹煮成經典的醃肉樹豆刺蔥雜菜湯。另外,部落蔬店在夏季推出的排灣雜糧冰,使用小山芋、樹豆、小米、地瓜等的在地食材,口味獨特,大獲好評。

除了生鮮山芋,芋頭乾粉醃肉煮的雜菜湯也是排灣傳統料理。 圖/李育琴攝影
除了生鮮山芋,芋頭乾粉醃肉煮的雜菜湯也是排灣傳統料理。 圖/李育琴攝影

來義鄉義林村的部落蔬店販售多樣部落傳統糧食作物。 圖/李育琴攝影
來義鄉義林村的部落蔬店販售多樣部落傳統糧食作物。 圖/李育琴攝影

從芋頭田裡認識山芋品種、烘芋頭乾,到學習山芋在排灣傳統料理的運用,部落蔬店帶著學習者完整地認識排灣族的傳統糧食小山芋,體驗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也在蔬店的粉絲專頁引起許多關注和對一起參與的期待。

飲食習慣能保護糧食作物的多樣性。董景生表示,部落種植傳統農糧兼具糧食種原庫保存、觀光展示和地方創生的價值。部落蔬店推廣小山芋已經做到了第一步,未來應思考找出在地山芋的獨特性,建立山芋品系與文化的知識,並透過商業行銷或跨域合作,在不影響文化的情況下,把這項傳統農糧推向大眾的視野,幫助它在部落繼續種植。

董景生說,面對傳統農糧的不斷消失,保種需要當代的手段和新思維。今年吳寶春麵包店團隊推出台灣芋頭主題麵包,就是一個嘗試。他們針對台灣芋頭進行策展,推出多款主題麵包,其中新來義部落的小山芋就化身小山芋麵包,讓許多消費者品嘗到來自屏東來義的傳統糧食。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3.jpg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作者文章

塑膠亮粉再見! 科學家研發「友善土壤」新亮粉

塑膠亮粉再見! 科學家研發「友善土壤」新亮粉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小垃圾大衝擊 一包「奇多」掉在國家公園後會發生什麼事?

小垃圾大衝擊 一包「奇多」掉在國家公園後會發生什麼事?

那些因強風倒下的樹木——保護區倒木留原地「發光發熱」 在半屏山成銀合歡移除助力

那些因強風倒下的樹木——保護區倒木留原地「發光發熱」 在半屏山成銀合歡移除助力

最新文章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