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每一步都是疼痛...北極熊掌結冰球、疼痛難行 暖化是元兇
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蓋融化,北極熊再度受害。美國華盛頓大學(UW)研究發現,北極熊身上出現結冰、掉毛、潰瘍等傷害,另外有兩隻熊的腳掌肉墊上有直徑約30公分的冰塊,冰塊割傷腳掌,甚至流血。
「明知山有虎」保護石虎棲地 全國第二個環境信託地宣布成案
石虎為台灣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數量僅剩400至600隻。為守護保育類動物石虎,並提供棲息地及讓研究員有更多資料能取得,全台第二個環境信託案例「明知山有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25日宣布成立, 由民間善心人士公益信託南投縣中興新村後山某200坪私人土地,距離台灣首個環境信託案例「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成立,已經時隔十多年,為台灣自然保育寫下嶄新的一頁。受託人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李璟泓,協會表示,後續將致力於棲地保護及推廣相關教育推廣。
住飯店用不完的小肥皂 原來還能回收再製拯救生命?
「用沒幾次的旅館小肥皂,最後都去哪了?」 你也有這個疑問嗎?15年前,商務出差頻繁的席普(Shawn Seiple)打電話詢問旅館,得到客氣的回覆,「會將它們都丟掉」。
風機施工太吵!台灣首個離岸風場被動聲學長期研究 證實魚類減少大合唱
近年離岸風場急速發展,影響水下生態問題亦備受關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以及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團隊的長期研究顯示,離岸風場建設,尤其是在打樁過程中產生的高強度噪音,令風場週遭石首魚科魚種減少「大合唱」。研究結果刊登於知名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這也是台灣首個在離岸風場進行的被動聲學長期研究。魚類專家邵廣昭則認為,魚類減少原因眾多,需累積營運後幾年的較長期資料,或是和對照組資料比較才能證明。
大自然的求救訊號:地球生命力報告揭野生動物族群規模 50年銳減7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SL)10日共同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這份重要指標報告追蹤5000多種野生動物,涵蓋鳥類、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的族群變化,發現1970年至2020年,野生動物平均族群規模[1]下降了73%,主因是人類活動造成棲地流失。
預防高溫熱死人 雇主引入智慧穿戴裝置 為何有的工人不買單?
位在美國華盛頓州半乾旱沙漠的漢福德廠(Hanford site)曾是生產國防用鈽的主要工廠,現在已進入核廢料清理階段。這裡夏天炎熱,動不動就超過32°C,能源部(DOE)今年引入熱壓力監測臂章與無線設備,降低工人在高溫下的意外。
原來城市樹地圖這麼好玩! 認養、澆水、還可找出過敏原兇
在街頭散步時,你是否曾好奇一旁的路樹是什麼樹?柏林有一個特別「樹地圖」,點進去就能查看家門口的樹,附近的樹,每一棵樹的身世與健康狀況。
巧克力甜蜜價難再現 植物病害、氣候、採礦等多重災害影響產量
近期恐怕很難看到巧克力的甜甜價了。氣候變遷、植物病害、非法盜採等因素導致西非可可產量大減。今年3月紐約可可期貨價格首度飆破萬元大關,比銅價還貴,之後雖有回跌,但始終在7000美元以上,遠超過兩年前的均價。
旅遊紀念還是一次性塑膠? 紐約州旅館2025年起禁供小罐洗沐品
旅館提供的小瓶裝洗沐用品小巧可愛,有些還是知名品牌,不僅是旅行記憶,還有飯店的高級感。但隨著減塑浪潮,小瓶裝逐漸走向歷史。美國紐約州規定,2025年起將禁止大型旅館提供小瓶裝洗沐浴用品,2026年起全面實施。
從奧運國家隊服到漂綠 Lululemon號稱的「地球友善」有什麼問題?
奧運剛閉幕,加拿大代表隊的精采表現記憶猶新。今年服裝由加拿大本土廠牌、有「最美瑜珈服」之稱的Lululemon負責,羨煞許多隊伍。但在開幕前,環團向法國控告Lululemon漂綠,要求撤下品牌宣稱的「地球友善」,並稱「加拿大運動員應該得到更好的(運動服飾)」。
躲百貨公司避暑傷荷包 一文看懂東京開設的「涼爽場所」哪裡找?有何特別?
熱浪襲向日本,高溫逼近40°C。七月初,全國在一週就有超過9100人中暑送醫,19人死亡。8月3日,又一波熱浪報到,日本氣象廳和環境省向全國37個一級行政區發布「中暑警報」。 日本政府規定,中暑警報發布後,須開設「涼爽場所」(クーリングシェルター)提供民眾休息,知名地標東京鐵塔也入列。7月在日本採訪的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團隊特地在大白天的高溫中前往東京鐵塔,看看涼爽場所有何特殊之處。
全球首款 「吃海藻的牛」牛奶上市 牛屁溫室氣體少了25%
牛隻打嗝跟放屁都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有些國家打算課徵牛屁稅,也有科學家正研究如何減少牛的甲烷排放。現在,第一款低甲烷牛奶「Eco-Milk」在澳洲塔斯馬尼亞(Tasmania)開賣,消費者在超市就能買到。
新版「國家環保計畫」草案出爐 移除自然保育行動惹議
環境部正在制下一期「國家環境保護計畫」草案,擬定12項議題與相關目標,包含氣候變遷減緩調適、水質土壤保護等。但13日辦理研商會前,環保團體舉辦抗議記者會,質疑新版計畫草案刪除了自然保育相關的治山防災、生態保育與海洋保育等議題,缺乏整體環境治理思維。環境部解釋,因為組織改造後,農業部、海委會已有完整計畫,才不重複制定,會再加開研商會與民間溝通。
IUCN紅皮書揭4萬多物種面臨滅絕風險 少數因保育有成數量上升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最新的受脅物種紅皮書(The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顯示,4萬5000種物種生存受到威脅,而且具滅絕風險,比去年增加1000多種。好消息則是一度瀕危的伊比利猞猁(Lynx pardinus)的數量已回升。
神鹿之死是必須的嗎? 日本「奈良鹿」保護的兩難
與可愛「奈良鹿」合照、餵食鹿仙貝,是很多遊客到奈良旅遊的必去行程。但實際上,日本近年為了奈良鹿的保育與撲殺傷透腦筋。鹿群氾濫、破壞莊稼、收容量能不足等問題,奈良正考慮擴大允許撲殺鹿群的範圍。
「法國沒有番茄,那就跟摩洛哥買」有什麼問題? 歐洲小農道出反綠色政策的另一種聲音
「身為農民,我們是最先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人。我們也是受到農藥傷害最深的人,許多農民因此罹癌死亡。」30歲法國農民泰維諾(Jean Mathieu Thevenot)說。
8月1日起地球超載 一年的自然資源7個月用完
如同銀行帳戶有收入與支出,地球提供我們的資源也有用盡的一天。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計算,2024年這一年的資源將提前在8月1日用盡。從這一天起,我們將以透支的方式消耗地球資源。
極端天氣讓「醜蔬果」暴增 如何讓消費者降低審美標準?
大小、顏色、形狀一一檢視,每個上菜市場買菜的人,都有一套挑好吃蔬果的祕笈。若是三五個一袋的蔬果,更要精挑細選。最終,長得奇怪又畸形的蔬果被留在貨架上,成為滯銷品,丟進垃圾桶。
與高溫搶命 歐洲第一個能看見不同族群風險的熱浪地圖
高溫熱死人,全球的氣象局頻頻發出警戒,提醒民眾多加留意。但是,不分年紀大小、性別,僅靠一張高溫地圖足夠嗎? 歐洲研究單位6月推出公開平台Forecaster.health。這是歐洲首款能針對不同性別、年齡族群提供高溫死亡風險的熱浪地圖,有助女性、老人等脆弱族群意識到自己的風險,提早準備因應。
工作假期護水圳 原生種魚類「水打扁」再現五溝水濕地
屏東大武山下的五溝水濕地,每年夏季豐沛的地下湧泉流經聚落水圳,孕育多種原生水草和魚類。為了讓原生種水草有足夠空間生存,不受外來入侵種壓迫,在地團體五溝水守護工作站13、14日舉辦棲地營造工作假期,召集民眾一起來清水圳、除雜草、進行濕地生物調查,認識台灣原生魚類。工作站也宣布,在地消失已久,客家話稱「水打扁」的台灣原生種高體鰟鮍(音同旁皮),重新出現在五溝水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