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最新文章

種一座國家森林 英格蘭西部2050年將種植2000萬棵樹

種一座國家森林 英格蘭西部2050年將種植2000萬棵樹

英國政府宣布,將在英格蘭西部種出一座國家森林。3月份公布的「西部森林計畫」(Western Forest),並非全是既有森林,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透過種樹計畫串連既有林地,達成生態廊道的效果。若以新種植樹木估計將達2000萬棵,可增加2500公頃的新林地,約等於100個大安森林公園,或0.92個台北市的面積。

國際趨勢
300年的火紅心臟 波蘭山毛櫸獲選「2025歐洲年度之樹」

300年的火紅心臟 波蘭山毛櫸獲選「2025歐洲年度之樹」

2025年「歐洲年度樹木」(the European Tree of the Year)大賽,波蘭300年歷史之久的歐洲山毛櫸「達爾科夫斯基山之心」以14萬票奪冠,第二、三名分別是葡萄牙的愛情榕樹與西班牙堅毅的松樹。這些美麗的樹各有故事,有的保留了十幾代人的共同回憶,有的見證禁忌的愛情。有的樹擁有神奇魔力,人們用特殊的方式對它們許願,有的則因坐落環境特殊而成為地衣、水獺的好朋友。

評等報告
研究揭台灣西岸非紅樹林原生地 移除紅樹林成關鍵

研究揭台灣西岸非紅樹林原生地 移除紅樹林成關鍵

紅樹林應該遍布台灣海岸嗎?數十年來,這個問題不斷引發多方議論,最近學者根據百年來研究資料,再度印證台灣西岸現存紅樹林多為人為引入、非自然原生分布的結論;少數如基隆灣和高雄灣雖曾擁有原生紅樹林族群,皆已因土地利用型態改變而消失。這項結論提供台灣紅樹林歷史脈絡與地理分布視野,也是海岸濕地生態保育與管理策略的參考依據。

永續生態
城市鳥巢處處有驚奇 荷蘭「羅金巢」記錄30年人類塑膠史

城市鳥巢處處有驚奇 荷蘭「羅金巢」記錄30年人類塑膠史

1996年的麥當勞包裝紙、2019年的KitKat巧克力包裝、新冠疫情期間的口罩、2021年的多力多滋玉米片,這些垃圾組成了白冠雞(Eurasian coot)的鳥巢。荷蘭科學家跟著垃圾上的日期線索,抽絲剝繭後發現,鳥巢記錄著塑膠垃圾的痕跡,層層排列,宛若地質學的地層,人類歷史的縮影。

永續生態
為什麼植物要這麼臭! 比屍體還臭的獨到魅力

為什麼植物要這麼臭! 比屍體還臭的獨到魅力

1月底,上萬民眾湧入澳洲坎培拉皇家植物園,想親眼見證15年綻放一次的巨花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更想聞一聞它開花的味道,是否如傳聞「屍體腐爛般的臭味」。事實上,我們身邊也有不少臭臭花跟臭臭樹,為了不同的生存理由,另闢蹊徑,在美麗外表下,散發出各種臭味。

永續生態
來去英國墓園走一走 尋找生物多樣性這樣查

來去英國墓園走一走 尋找生物多樣性這樣查

人們對墓園的印象或是莊重哀戚,或是陰森恐怖,且與死亡脫不了關係。但往微觀看去,墓園也是生命迸發的園地,蘊藏豐富的生態。

永續生態
叮咚!幫魚兒按個鈴 荷蘭邀眾人助魚群穿越運河產卵

叮咚!幫魚兒按個鈴 荷蘭邀眾人助魚群穿越運河產卵

「叮咚」,在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民眾幫魚兒按門鈴的季節又到了。3月3日起,若在運河水下攝影機的網路直播中,看到魚兒正等待通過水閘,就可以按一下影片旁的虛擬門鈴。提醒管理員,有魚群正等著通關前往產卵地,該打開閘門囉。 這樣的「魚門鈴季」自2021年啟動至今已邁入第五個年頭。

永續生態
克拉瑪斯河的奇蹟 美國史上最大規模拆壩見證鮭魚返鄉

克拉瑪斯河的奇蹟 美國史上最大規模拆壩見證鮭魚返鄉

2024年10月,赫里福德(Mark Hereford)在美國俄勒岡州克拉瑪斯河(Klamath River)的上游看到一條大魚,他緊張又期待,但是光從背鰭還無法確認這是什麼魚。接下來的兩天,他與團隊繼續尋找,終於拍下牠的身影,確認是100多年來第一隻重返克拉瑪斯盆地的帝王鮭(Chinook Salmon,又稱切努克鮭)。

永續生態
蝴蝶去哪了?美國蝴蝶20年數量銳減22%

蝴蝶去哪了?美國蝴蝶20年數量銳減22%

你上一次看到蝴蝶是什麼時候?研究顯示,美國的蝴蝶正以每年1.3%的速度消失。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可怕,但累積20年下來,已經減少22%,就連最普通、最常見的蝴蝶種類也躲不過這場災難。

永續生態
AI尋鳥記 夢幻草原鳥澳洲領鶉剩不到1000隻 墨爾本西部現蹤

AI尋鳥記 夢幻草原鳥澳洲領鶉剩不到1000隻 墨爾本西部現蹤

原本數量很多的澳洲領鶉(Plains-wanderer)因棲地流失,幾乎滅絕。在墨爾本西部,已經超過30多年未發現牠的蹤跡。現在,藉著人工智慧(AI)的幫助分析上萬小時的錄音後,科學家終於從獨特的「嗚嗚」聲中,證實牠們仍堅韌的活在草原間,確認未來保育的方向。

多元共融
「墾丁不只大街!」越野賽事用海廢做獎牌 結合在地社區推環保戶外運動

「墾丁不只大街!」越野賽事用海廢做獎牌 結合在地社區推環保戶外運動

3月中,墾丁氣溫快飆到30°C,一場越野跑賽事將在這個週末舉行,跑者跑的不只是速度,更多的是溫度。 溫暖的還有賽事主辦方「Xtrail 100」對環境議題的追求。會場佈置大多是可循環再利用的素材,完賽獎牌及獎盃,更找來當地海廢藝術家合作製作。有別於其他路跑、山跑賽事的宣傳,Xtrail的臉書粉專上,設計師Joe寫下關於海廢議題和藝術家的介紹,將保育與減廢理念帶入競賽運動中。

循環經濟
「泰國彈跳豬」萌翻全世界 野外侏儒河馬處境依舊險惡

「泰國彈跳豬」萌翻全世界 野外侏儒河馬處境依舊險惡

2024年秋天全球最知名的動物,莫過於一隻僅2個月大,黑褐、濕亮的「彈跳豬」(Moo Deng)。這隻住在泰國綠山動物園(Khao Kheow Open Zoo)的侏儒河馬寶寶,總是瞪著大眼張開嘴巴,激動表情成為熱門迷因,被暱稱為「豬血湯」、「憤怒的爌肉」等。

永續生態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法國2月通過新規,2026年1月起禁止化妝品、服飾及滑雪蠟使用有全氟烷基和聚氟烷基物質(PFAS)。但在不沾鍋業者特福(Tefal)的極力抗爭下,鍋具未納入禁令,成為提案議員「最大的遺憾」。

國際趨勢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泰國不時爆發野生亞洲象與人類的衝突,去年就有39人因此喪命。野生亞洲象的數量正持續上升,泰國政府擔心未來將難以控制,1月起在東部地區試驗野生亞洲象避孕計畫。不過,保育人士擔心避孕針的試驗期過短,恐有副作用。

國際趨勢
20多年研究大突破!澳洲培育袋鼠體外授精胚胎 瀕危物種保育添希望

20多年研究大突破!澳洲培育袋鼠體外授精胚胎 瀕危物種保育添希望

人類的試管嬰兒技術行之有年,但袋鼠、無尾熊、袋獾等有袋類動物也能透過體外受精(IVF)繁殖嗎?科學家研究超過20年,近日有重大突破。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團隊宣布,他們以體外受精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的袋鼠胚胎,未來希望應用在瀕危有袋動物的保育上。

永續生態
川普要求「上帝使團」針對《瀕危物種法》 灰熊、小草原榛雞命運受威脅

川普要求「上帝使團」針對《瀕危物種法》 灰熊、小草原榛雞命運受威脅

美國《瀕危物種法》保育千餘瀕危物種,但川普總統上任後,要求權力凌駕這項法律的「上帝使團」(God Squad)每季定期開會,挑出可能危及能源發展的保育法規。生物保育團體憂心,這道命令對瀕危動物來說,等同是「死刑令」。

國際趨勢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 30年來80萬人死於極端天氣 環團:災害不會因川普而停止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 30年來80萬人死於極端天氣 環團:災害不會因川普而停止

德國環境組織12日發表最新《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CRI)報告,十大氣候風險國涵蓋加勒比海小島國、強權中國、歐洲大國,顯示富國與窮國均躲不過氣候災害。 國際抗暖化決心動盪,美國總統川普也大舉裁撤對外補助。14日慕尼黑安全會議登場,緊接著德國2月大選。「德國看守」(Germanwatch)呼籲,否定氣候變遷不會讓危機停止,國際社會應持續減碳,並填補氣候災害調適的資金缺口。

氣候危機
「要相信公民科學」 熱愛淡水魚素人提案 「蘭嶼吻鰕虎」成功列二級保育類

「要相信公民科學」 熱愛淡水魚素人提案 「蘭嶼吻鰕虎」成功列二級保育類

主要棲息於蘭嶼溪流的台灣特有種「蘭嶼吻鰕虎」,數量曾一度跌破500隻,在台灣淡水魚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農業部於7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蘭嶼吻鰕虎從一般類改列為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物種,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殖、買賣或陳列展示;此前已飼養者,須於3月31日前向當地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

永續生態
拒當垃圾場 泰國全面禁止進口塑膠廢棄物

拒當垃圾場 泰國全面禁止進口塑膠廢棄物

中國2018年逐步禁止塑膠垃圾進口以來,東南亞成了新的「垃圾場」。歷經多年抗爭,泰國終於在2025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塑膠垃圾進口。但泰國媒體跟環團還不敢樂觀看待,政府能否落實禁令,考驗才剛開始。

國際趨勢
死亡臭青公腹內連吞3個塑膠袋 台灣首發表論文 專家籲減塑護野生動物

死亡臭青公腹內連吞3個塑膠袋 台灣首發表論文 專家籲減塑護野生動物

去(2024)年底,台灣研究團隊發表蛇類吞食塑膠袋後死亡的論文報告。論文作者之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思民向《環境資訊中心》稱,2022年該系接獲一隻臭青公(又稱臭青母、王錦蛇),原本打算作體外寄生蟲研究之用,但無表傷的活體卻在運送途中死亡,解剖後發現牠生前吞掉3個塑膠袋,腸胃與「硬硬的東西」磨擦發炎甚至潰瘍,疑與死因相關。

永續生態
udn-loading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