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古橋蓋商區」 如果地方歷史往生 如何談創生?

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太麻里鄉一戶人家屋子被夷為平地。 圖/報系資料照
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太麻里鄉一戶人家屋子被夷為平地。 圖/報系資料照
無貧窮

社區營造對應的問題,常被誤以為僅是單純的地方問題,但實際上,這些地方問題,卻隱隱與台灣──這座島嶼的人們有關。接下來,我從自身最熟悉的東部來談及社區營造的問題,以及它背後所對應的國家問題。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都會地區想像城鎮」的問題。 圖/報系資料照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都會地區想像城鎮」的問題。 圖/報系資料照

隱身的歷史

東部在整個台灣的社會環境、歷史情境之中,始終缺席。在歷史上,有別於西部動輒二、三百年的文字紀錄,東部多數文字紀錄都是產自日本時代,在此之前少有相關文字記載;嚴格說來,東部真正有文字記錄,或許只有一百年左右。但就連這一百年內的相關紀錄,也大大不如同時期台灣其他區域豐富、全面。我自身所處的豐田同樣位於東部,雖過去是日本官營移民村,留有著大量豐富的日本官方史料,但實際上也難脫如此缺乏歷史的情境。

但真正的情形是,不論東部或豐田從來不缺歷史,而只是透過口傳文學傳承,使得這些內容易遺忘、流失。近幾年來,因為多元族群、地方意識的重視,東部的口傳文學愈加得到更多人的注意與採錄。但至今仍無法完整呈現東部乃至於地方的絕大多數的樣貌。

雖以東部為例,其他地方也多半面臨同樣的處境:我們幾乎沒有地方的歷史,在過去的威權政治中,只習慣一種歷史。

消失的主體性

當我投入到地方工作、社區總體營造實踐後,更加發現,東部不僅是失去歷史與文化,它失去的遠比這些來得更多。它並非僅是單純的主流與邊緣拮抗,而是真正的喪失主體性。當我進入到社區營造工作時,帶領居民討論地方公共事務,或想像地方未來,都面臨到這麼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這樣的狀況也同時發生於外在他者的視角之中,使得主流、他者常無法理解地方的模樣,不明白地方的脈絡,總是長期地將地方去脈絡化的觀看。於是出現類似批評:地方的老人館為什麼總是聚集著長輩在打象棋麻將?

他們認為這是所謂農村的「劣根性」,卻完全沒有關注到這些長輩在這個高度要求勞力的農村,已經因為年紀漸長、體力漸衰,在缺乏公共設施、又無法自娛的情況下,已經退無可退,只能以賭博聊以消遣。批評此為「劣根性」,卻未曾見到整個農村社會架構的不足,即是將地方去脈絡化的批評與詮釋。

地方的長輩聚集打象棋麻將,被認為是農村的「劣根性」,但背後的原因是否是因為地方缺乏公設、又無法自娛,長輩們打象棋麻將聊以消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地方的長輩聚集打象棋麻將,被認為是農村的「劣根性」,但背後的原因是否是因為地方缺乏公設、又無法自娛,長輩們打象棋麻將聊以消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政策面向上,又因為社造工作強調由下而上的公共參與及實踐時,由最底層的社區提出計畫,不可避免的面臨到中央部會的審查;但中央部會常因視野與經驗侷限,同樣將地方去脈絡化地觀看,認為地方提出的相關計畫沒有理由、無法說服、不具脈絡,甚至沒有意義。

舉個例子,近年來文化部提出「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1],期望民間將私有的老建築以公共利益、文化保存,或藝術實踐等為原則,挹注經費協助私人空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修復建築。但其中一項重要的規定,該建築需於民國60年以前建立(或「其情形特殊,經審查會同意者,不在此限」)。

於是該計畫開放申請以後,東部少有人申請,許多人認為係東部人口基數少,計畫申請者亦按照比例減少。但若以豐田來觀看實際的情形,會發現有微妙的不同。真實的原因,是因為東部的建築條件與漢人開發歷史不若西部,雖然豐田過去為日本官辦移民村,但年年面臨的颱風與地震,仍使得多數的古蹟與老建築在地震與颱風中損毀;造成今日豐田許多建築都是在晚近30年間才逐漸重建/再建;過去留下來的老建築許多都殘破得難以重新修復。

老建築補助計畫有其目的,我們沒有辦法無理的要求所有的計畫要面面俱到、包山包海,但如果官方政策並未考量到相關的地方情境,便會發生此種情形:政府有意補助民間,但是補助的條件卻使得民間無法申請,最終被排除於中央的政策之外。

缺乏想像的地方未來

地方失去主體性,有人將其歸因為是1987年台灣才正式解嚴[2]邁向民主國家之故:臺灣還是一個邁向民主國家過程間,仍在學步的幼兒。從1987年臺灣解嚴(1992年金馬地區才正式解嚴)至今,僅僅經過32年的時間;台灣的第一任總統,還得等到1996年才正式由民選選出。雖然過往的民運、工運,還有族群運動等等,為臺灣的民主動能奠定基礎,但真正的實踐民主機制還有漫長的路程。

雖然,解嚴漸漸將權力從中央釋放而出,但一時半刻,仍難以扭轉中央部會仍習慣以權力中心、都市中心的本位視角觀看地方,使得地方的自治與中央的權力結構需要調節彼此的權責;大眾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及意見,也都還處於薄弱且無法識明的情形。

中央和地方權力的不對等,經過這幾年的社造經驗與對於社會的觀察,我逐漸發現這些僅是部分的原因。對於東部或地方而言,更大的問題是未能從過去的歷史脈絡與進程中,找尋和建立自身的主體性。

在相關的政治環境、公共社會領域,地方的未來想像,總是以「都市化」作為最終極目標:因為不明白「我」是誰,當想到「我」要成為誰時,直接地以一個主流、中心,或各種多元意義的「權威/典範」對象進行仿效。中央在這過程間,也同樣的因為單一視野與地方經驗的薄弱,對於地方的未來想像流於「都市化」。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都會地區想像城鎮」的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都會地區想像城鎮」的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簡明言之,地方因為過去的歷史脈絡欠缺、又處於中央的政治權力中心邊緣,在主流的想像中缺席;同時在大歷史的宏大敘事中,湮沒於主流敘事,鄉村淪為都市的附庸。綜合看待,東部/地方更像是一種殖民般的社會情境,需要重新建立自我的主體,不僅是從內在重新爬梳自我,也需要積極的重建外在他者的視角,才能真正的想像與實踐地方的未來。

社區營造的未來,又或者是今年提倡的地方創生元年,不斷的強調在地性、地方DNA、接地氣等等,它強調的不是社區協會、地方實踐團隊透過地方的文史調查放入計畫書之中;而是真正的將地方的過去、現在,轉化成為自我的主體性,以此想像計畫、構築未來。

若真的實踐如此,花蓮市的溝仔尾也不會將過去日本時代保留下來的古橋拆除、改變社區街道的歷史風貌,以台北的信義新天地為仿效對象,亟欲打造一段新興的徒步商業區。

從地方開始 找出台灣真正解答

社區營造所面臨的主體問題,若我們不單純的把它當作地方問題,而是放入地方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時,它不再單純的只是探尋一個區域的主體性,而是真正的詢問「台灣」是什麼——這麼一件事情。

我們不能夠忽視,台灣就是一個多元族群,由不同的「小」集結起來的「大」。但今日這座島嶼長期以來被「大」,如國家、家國、國族[3]意識,以及和中國對抗的情境中綁架,整座島嶼的認同、歷史、族群、人民,幾乎都在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服務。

然而,社區營造卻能使我們重新微觀整個島嶼的多元主體,拋棄那些國族意識,重新思考臺灣──這個多地方、多族群、多歷史的島嶼是什麼?以及,誰是台灣這麼一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為民國106-109年(2017-2020)期間,依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文化保存-具文資潛力之老建築保存與再生計畫」提出補助計畫。

[2] 西元1992年金門、馬祖解嚴後,臺灣才各地區都正式地解嚴。

[3] 臺灣國族意識的「族」也是具有極大爭議性。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19.jpg

楊富民

楊富民,1992年生,社區工作者,任職於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專職社區營造與輔導、地方發展、青年培力以及地方文化與藝術工作。

作者文章

「移創指導所」-不讓移居者孤軍奮戰,地方做後盾

「移創指導所」-不讓移居者孤軍奮戰,地方做後盾

「移創指導所」-助移居創作者不只搬入,更融入

「移創指導所」-助移居創作者不只搬入,更融入

從《你的名字。》看到愛情故事還是地方消滅?

從《你的名字。》看到愛情故事還是地方消滅?

「拆古橋蓋商區」 如果地方歷史往生 如何談創生?

「拆古橋蓋商區」 如果地方歷史往生 如何談創生?

最新文章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