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作機會就能吸引人口?別再用都市看鄉村!

農村的雜貨店功能幾乎無所不包。圖/報系資料照
農村的雜貨店功能幾乎無所不包。圖/報系資料照
無貧窮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暴露著台灣長久以來地方發展的最大問題--都會地區想像城鎮。於是,人們談人口移動卻忘了生育問題、以為將地方創生發展成產業發展計畫就能吸引人口移入,卻忽略了最根本的教育問題。

都市擁有著許多「坑」,能夠安放著這些青年;來到鄉村地區的青年,則是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挖坑」。由於缺乏對家鄉、對土地的認知,來到鄉村的青年不知道如何在家鄉生活。


2019年,台灣終於要地方創生,行政院也在1月3日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針對總人口減少,以及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 於134處人口相對外流嚴重的鄉鎮區域優先推動,總計包含134個行政區、272萬人;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6.5%、總人口的11.6%。

圖/擷取資料自國發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
圖/擷取資料自國發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

筆者位處於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區的花蓮縣,縣境內13個鄉鎮有10個鄉鎮屬於第三級的「原鄉」地區。這樣的比例顯現出東部或者鄉鎮地區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優先推動區域,幾乎8成以上集中在中、南部與東部地區。明面上,地方創生的主旨是為了均衡國土的發展,但是地方創生真正要做的事情,恐怕真如許多論者在去年不斷發出的警告:「可能成為地方創傷」。

今年1月21、22日,國發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處長,參與花蓮縣的地方創生論壇時,直接指出:「地方創生的推動戰略,最大的目的雖然是均衡台灣,但是核心的目的是為了首都圈內的減壓」。此話一出,讓底下聚集13個鄉鎮的社區代表、各團體組織,臉色都有些微妙:一個主要集中於鄉鎮地區的計畫,最終的目的竟然只是為了首都圈的減壓嗎?那麼在計畫之中,鄉鎮地區的主體又該如何安放?

或許這看起來像是文字遊戲,但是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的最大問題--都會地區想像城鎮。

從這樣的思維中,我們來重新觀看地方創生計畫,可能會使地方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都會地區想像城鎮」的問題。圖/報系資料照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以來社區發展、地方發展「都會地區想像城鎮」的問題。圖/報系資料照

談人口移動,卻忘了生育問題才是重點

第一個問題,即是「均衡台灣」的策略,國發會以「人口移動」作為最主要方針,相關KPI都納入人口移動作為指標值。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過去日本在2015年推動地方創生元年時,日本的出生率為1.41;但是,台灣在2019的地方創生元年時,出生率約為1.10。這顯示出了台灣的生育率問題已經嚴重到遠超日本,在未來的50年內人口下降速度甚至可能冠絕全球。

表面上,以人口遷移作為均衡台灣的優先策略,或許能解決台灣目前首都圈壓力問題,但是能夠解決台灣未來的問題嗎?台北地區的壓力問題、鄉村地區的勞動力問題,可以透過人口遷移迅速的解決。但就在台灣去年新生兒僅有17萬的情況下,生育率問題怕是比遷移來得更為嚴峻。

島內人口的移動,無益於增加總體人口數量,在總體人口數量不斷減少的情形下,人口的移動也不過是從北到東、從北到南、移來移去,地方創生卻彷彿淪為數字遊戲,台灣未來的人口問題仍是未得解決。

有產業並不會真的吸引就人口移入

第二個問題,仍是在於「人口移動」上,我們幾乎可見它將成為地方創傷,甚至將會成為部分鄉鎮急遽破敗的導因。

國發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有產業,即會有工作,有工作就會有人。因此,在地方創生的「產、地、人」三項重點中,國發會希望產業優先,期許地方提出打造完善「事業體」的計畫為主軸,以此來吸引其他區域的人口因為就業機會而移入。

國立東華大學近1萬名的師生創造的周邊生活產業,但壽豐鄉的人口仍是每年不斷的外移。圖/報系資料照
國立東華大學近1萬名的師生創造的周邊生活產業,但壽豐鄉的人口仍是每年不斷的外移。圖/報系資料照

這樣的論點看似合理,但是我們應該停頓下來思考:有就業機會就會有人移入嗎?這又是另一個「想像鄉村」。過去多少鄉鎮地區喊出要提供工作機會吸引人口,但是有幾個真的成功?在地方創生的策略中,一開始便提及鄉鎮地區的問題在於「勞動力不足」──所謂勞動力不足,代表的是有工作沒有人,並不是沒有工作機會;那麼當地方創生提倡創造事業體,提供工作機會給人移居,這不是更加的自相矛盾了嗎?

以筆者所在的花蓮縣壽豐鄉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近1萬名的師生創造的周邊生活產業;理想度假村、遠雄海洋公園、怡園渡假村,以及超過百棟的合法或未合法的民宿,提供的就業機會,難道不足以提供給僅有1.8萬人口的壽豐鄉嗎?這其中還未計算農業與其他服務業的工作機會。

但實際上,壽豐鄉的人口仍是每年不斷的外移,勞動缺額無法補足,連鄉鎮內15個村落中,人口基數最大的村落--志學村,因為東華大學座落於此也不過2200人左右。

這樣的數據看起來像是文字遊戲,但這也是現今地方創生這個「搶人大作戰」最大的問題點:我們需要的是否只是數據?

壽豐鄉人口基數最大的志學村,因為東華大學座落於此也不過2200人左右。圖/讀者提供
壽豐鄉人口基數最大的志學村,因為東華大學座落於此也不過2200人左右。圖/讀者提供

當地方創生成為產業發展計畫,創造鄉村大量相同類型的工作,這些工作無法真正的吸引都會地區的人口移入;它能夠吸引的,是鄰近鄉鎮的就業人口。從鄉鎮移動到另一個鄉鎮,它的確會使得KPI上升,但是並非真的達成城鄉均衡發展,而是造成地方創生推動劣勢區域的鄉鎮人口,移往優勢鄉鎮,最終使得原本劣勢的鄉鎮地區更加劣勢,均衡發展問題更加嚴峻。

國發會或許也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單純的提供工作機會無法吸引人口,需要提供的是「優質」與「創新」的工作機會。因此希望鄉鎮地區以「六級產業創新」,導入科技、加強硬體建設,以及透過CSR、USR等地強化鄉鎮、翻新內容。

但是藉由產業與經濟面向來吸引人口的移入,並沒有辦法跳脫城市與鄉村之間仍以經濟或產業拮抗的問題:鄉村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期的目標都是「超越都市」,在這個政策脈絡下的鄉村,總是以鄉村的劣勢對抗都會地區的優勢,長不出自己的主體。

鄉村的創生,需要「雜貨店人」

最後,則是另一個不得不談的問題--教育。

筆者1992年生,與我同輩的青年大多數也都已經選擇是否回鄉或移居。但是在我們教育系統中,並沒有任何一項能力支持我們進入到鄉村;除了應付考試、應付升學之外,學習到的專業能力只能夠在都會地區的產業鏈結中,當作一個小小的齒輪,協助整個城市經濟的滾動。簡明一點而言,即是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喪失多元的能力、喪失面對都會地區以外的能力。

什麼樣的能力才是具備回歸到農村的呢?我們習慣稱這樣的人為「雜貨店人」

重新觀察農村地區的情形,你會發現有一間店永遠開著--雜貨店。農村的雜貨店從生活用品到日常零食與飲料,甚至還有衣物與蔬果,它透過多元產品達成多元收入;其中還包括多元的服務,例如公用電話、公車站牌、下學的托兒照顧(有許多鄉村的雜貨店都有著「孩子在你那邊一下,晚點去接」的功能),甚至衍生出來的社交場域、社群關係--幾乎無所不能、無所不包。這樣的能力,其實才是真正能夠在鄉村地區活著,且活得好,經營得有聲有色的原因。

但是當代我們的教育是否支持我們如此?的確大學以前,我們國英數自然社會什麼都教,但都是為了考試;上大學選擇系所什麼專業都深入,但也都是為了畢業。整個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的嚴重,每個人剛畢業就像是剛從象牙塔走出一般,自然而然的選擇到了都市,因為都市擁有著許多「坑」,能夠安放著這些青年;來到鄉村地區的青年,則是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挖坑」。

但是為什麼青年對重新「挖坑」喪失了能力?筆者認為,對於土地的認知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幾近對土地、社區的認識從薄弱到無知的程度。

過去大學前的教育過程中,許多孩子從國小、國中開始補習,一天有8個小時的時間待在學校裡面,下課以後則是再花5、6個小時的時間在安親班與補習班之中,晚上回到家中已經9點,梳洗過後便上床睡覺。一天便如此度過。

這樣子成長到18歲,他們沒有時間認識自己的家鄉、自己的社區、自己的土地,甚至新聞也不關切;他們唯一認識的,只有家庭、學校、補習班,以及通往這三個場所的路上。好不容易熬到18歲,上大學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了,這些孩子們又面臨到大學的封閉,以及必須得離開家鄉去到其他地方就讀的問題。

這樣的一個孩子成長起來,他們的所學,他們對於社會的認知,完全不足夠提供給他們面對鄉村與現實社會的環境。所以他們寧願將專業能力付出在已有的場域之中,而不是談如何創造他們的專業。它也是今日青年大量往都會地區移動的一項內在的重要因素--我不知道如何在家鄉生活。

丟掉「都市想像」,從鄉村看地方創生

雖然上述提及了現有的地方創生策略可能產生的相關問題,但背後地方創生誕生的原因:人口問題、鄉村環境問題、國家發展問題等等,我們都必須得承認,這些都是台灣社會集體需要共同面對的情形。但是一個去年8月喊出的口號,到今年1月核定,以及3月需要提案的地方創生,它真的準備好了嗎?顯然的是還有許多需要修正之處。國發會也表示,這個計畫將會「滾動式修正」。

那我們或許可以在地方創生之前,我們就先來檢討,一旦執行下去可能產生且無法迴避的問題:

人口移動得談,但更該談的是生育問題如何加強。我們如何在透過相關的育兒措施、津貼、教育,來使得台灣人口逐年上升。鄉村的產業問題的確得談,的確也能夠透過所謂六級產業來加以創新,但是它絕對不會是吸引都會地區來到鄉村的人口拉力主因。

重新觀察農村地區的情形,你會發現有雜貨店永遠開著。圖/報系資料照
重新觀察農村地區的情形,你會發現有雜貨店永遠開著。圖/報系資料照

我們或者更應該談論的是--鄉村的環境與生活風格。講述起來或許會陷入於一種文青式的浪漫想像,但是要使鄉村吸引的意欲「賺大錢」的人口前來,就如前述的是以鄉村的劣勢對抗都市的優勢;但若推展的是認同鄉村生活風格的的人來此遷居,反而更能夠找得到相關的「客群」。

從不同的「生活認同/生活風格」來推展島內的人口遷移,才能使地方創生不是變成鄉鎮內的水平移動,畢竟地方創生也不是要為了消滅其他更極限的村落而實踐。

台灣需要地方創生,需要一個整合鄉鎮內各個單位共同運作的平台,上下齊心的為地方問題找到解決之道,以每個區域作為主體且獨立發展,而不是作為配套解決都市問題而存在。這就好似我們過去一直在談的城鄉差距,「城鄉差距」這樣的詞彙極度的貶抑鄉村;且在城鄉差距的發展思維中,便會直接的認為「鄉村要趕上城市」,以彌補之間的「差距」。

但真正實際的問題是,鄉為什麼要趕上城?鄉為什麼不能夠作為鄉?地方創生的制訂,需要的是真正了解地方需求,而不是邀集各部會的委員們想像地方問題。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19.jpg

楊富民

楊富民,1992年生,社區工作者,任職於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專職社區營造與輔導、地方發展、青年培力以及地方文化與藝術工作。

作者文章

「移創指導所」-不讓移居者孤軍奮戰,地方做後盾

「移創指導所」-不讓移居者孤軍奮戰,地方做後盾

「移創指導所」-助移居創作者不只搬入,更融入

「移創指導所」-助移居創作者不只搬入,更融入

從《你的名字。》看到愛情故事還是地方消滅?

從《你的名字。》看到愛情故事還是地方消滅?

「拆古橋蓋商區」 如果地方歷史往生 如何談創生?

「拆古橋蓋商區」 如果地方歷史往生 如何談創生?

最新文章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