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貢獻度媲美清潔隊...卻敵不過現行回收制度 生存權益無保障
回收價格低迷,存放空間不足更是拾荒者的痛點。回收物要累積一定數量才有出售價值,堆在家門口常被檢舉,動輒罰1200至6000元,等同1個月心血付諸流水。本報關注拾荒者生存權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近期規畫在雲林、嘉義等縣市,設立資收個體業者回收作業空間示範站,協調中,最快明年可上路。
每到周二下午,北市萬華、新北板橋一帶拾荒者推車來到位於萬華南機場社區的地下室辦公室,現場秤重後立即領現金,這裡成了他們喘息的庇護所。
75歲黃姓男子平日流連於西門町一帶,是街友也是拾荒者,每次換得百餘元,他開心地說要去吃一頓熱食;84歲婦人葉王金菊,滿頭白髮推著滿車寶特瓶,一次超過20公斤,協會仍全數收下,換得232元現金。她說兒女勸她別再撿,但她不想成為「伸手牌」,「做回收是生活重心,也賺零用錢。」
還有被暱稱「理髮阿姨」的婦人,駝背嚴重,腰間圍著護具,交瓶後拿到193元現金,卻來不及休息,就急著前往下一個回收場。她哀嘆,最近因囤放回收物遭環保局開單,2400元罰款等於一個月心血沒了,吐完苦水後,隨即推著她的「戰車」穿過車陣,佝僂背影消失在街角。
除了拾荒者,傳統回收場也面臨挑戰。北市萬華一家老字號回收場三代經營近70年,見證產業興衰。涂姓業者坦言,行動資收車「小蜜蜂」崛起,以高價直接將物品送到大盤商,成本低、效率高,壓縮傳統回收場空間。
「中間這層會慢慢不見。」涂先生說,與其說是競爭,不如說是被淘汰,「這裡的阿伯阿嬤看著我長大,從前叫我阿弟仔到現在叫老闆,但情感無法抵抗現實。」
對於拾荒者生存困境,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創辦人施舜仁建議政府可參考巴西模式,設置「拾荒推車停車格」,並釋出閒置空地,提供安全場域可做分類與拆解,改善市容也降低安全風險。
根據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統計,拾荒者實際處理全台約9%回收物,幾乎與清潔隊的10%相當,政府長期將他們視為「社福對象」,而非回收體系一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賴偉傑直言,這種定位錯置,讓拾荒者無法獲得應有保障,導致社會對他們充滿誤解。
施舜仁指出,當前回收價格過低,許多廢棄物幾乎賣不了錢。廢紙每公斤僅1元,寶特瓶每公斤1.2元,折算下來,一個寶特瓶不到0.05元,「多數拾荒者一個月賺不到3000元」,必須頂著烈日、長時間暴露在高溫與髒亂環境,少有人關心他們的勞動風險。
對於民團意見,資源循環署說,台灣依廢棄物清理法建立權責分明、覆蓋率高的公部門清運體系(清潔隊),1997年起結合社區民眾、地方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全面實施「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實行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工作,藉由回饋方式鼓勵全民參與,並強化回收點暢通回收管道,建立開放的回收處理市場,與巴西制度基礎不同。
在巴西在聖保羅市,民間團體有發起劃設專屬的「拾荒推車停車格」,希望保障時拾荒者在回收站點前的路權與作業安全。資源循環署規畫今年下半年在雲林、嘉義等縣市辦理先期盤點與協調作業,預計各設置1處資收個體業者回收作業空間示範站,提供穩定、安全且具社區共融性的作業場域,作為推動全國擴散的示範案例。
施舜仁、賴偉傑強調,拾荒者不該被視為弱勢需要補助,而是回收體系中不可或缺一環。唯有給予合理價格、提供安全空間、建立保障機制,才能讓這群在城市角落揮汗的基層勞動者真正受惠,讓台灣回收制度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