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想裝,帶了卻不能用? 防災包不囧密技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太多東西想塞入防災包?小小防災包學問大,秘笈學起來。 圖/陳文姿攝影
太多東西想塞入防災包?小小防災包學問大,秘笈學起來。 圖/陳文姿攝影

精心準備的防災包居然背不動?上班遇到地震,防災包卻鎖在倉庫?正慶幸防災包裡有手電筒,電池卻漏液?防災包學問大,《環境資訊中心》專訪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告訴你更多準備防災包的小技巧。

一、防災包分三種 24小時都READY

災害隨時都可能發生,防災包卻不一定在身上,該如何準備?黃少薇推薦「隨身攜帶」、「緊急帶出」「安心儲備」三種模式來準備防災包。「隨身攜帶包」講求輕便,可以放糖果、酒精、藥品、哨子等必需品,每天攜帶無負擔。

「緊急帶出包」就是大家最常準備的防災包。但注意,每個家人都要有自己的防災包。除了要試背,每半年也要檢查一次物品是否過期。

「東京都所有避難所只能收容約23%的人。」黃少薇說,若房子安全,留在家中避難也是好選擇。「安心儲備包」是應付停水與停電的狀況,建議至少準備3天份的食物與飲水。

二、化身「檔案盒」 辦公室防災更便利

上班族每天有1/3的時間在公司,辦公室也要有防災包。防災包很大,放哪裡比較好?黃少薇說,曾有公司將防災包鎖在倉庫,緊急狀況還要開倉庫等、等待分配,這樣不是好做法。建議可以準備A4檔案盒大小的「防災盒」,放在公文架上或辦公桌裡,隨時可取用。

上班遇到災害,最想趕快回家。女性要額外準備平底鞋,以免交通中斷,還要穿著高跟鞋走路回家。他舉例,「311地震時,東京就曾發生搶購鞋子的狀況。」

防災「包」化身防災檔案盒,在辦公室防災更順暢。 圖/陳文姿攝影
防災「包」化身防災檔案盒,在辦公室防災更順暢。 圖/陳文姿攝影

三、老人、小孩、毛小孩 一個不能少

防災包並不是家庭準備一個包就好。老人、小朋友的食物、家人的藥品都要特別準備。黃少薇提醒,胃藥、瀉藥、止痛藥,這三種藥品常在災害初期短缺。除了女性生理用品,嬰幼兒食品外,慢性病處方箋的影本也要帶著,方便醫護人員提供協助。此外,恐懼或是溫度變化會讓老人與小孩更容易生病,輕便的保暖毯也是必備。

四、跟著節慶 防災食品不過期

防災食品不一定要泡麵、罐頭,日本有很多多特色防災食品,不僅重視營養均衡、口味,還強調可以保存七年。但不管是哪一種食品,都可能會過期。

黃少薇提供好點子,利用7月中元大拜拜(或是其他節慶)買喜歡的餅乾糖果,利用這個家人團聚的時間,一起把防災包裡面的食物吃掉,換上一批新的,並檢查電池等物品是否正常。

五、想像沒有網路的世界

網路上有許多便利的防災APP,不僅能報平安、求救、查訊息,還能付款、玩遊戲。不幸的是,網路通常也會隨著災害而斷線。

黃少薇強調,收音機仍是必備物品,也要準備現金與零錢,以便撥打電話或小額交易。身分證件可拍照存在手機,隨身最好也要有個人證件影本或住址、血型等資料,以加速救援或物資分配。

六、它不廢 它是好朋友

防災包不能過重,難免要取捨,但脆弱的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黃少薇說,讓小孩帶著絨毛玩具、安撫奶嘴或軟性食品,可以讓小孩更安心。避難所的環境容易讓人焦慮,一些小物,如香氛護手乳等都有助減少不安。

小小的布偶或小物,可以讓人更安心,有合適的小物也可以帶著喔。 圖/Pxhere
小小的布偶或小物,可以讓人更安心,有合適的小物也可以帶著喔。 圖/Pxhere

參考資料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什麼都想裝,帶了卻不能用? 防災包不囧密技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3.jpg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作者文章

缺少這個Emoji! 在數位的世界裡也要生物多樣性保育

缺少這個Emoji! 在數位的世界裡也要生物多樣性保育

野生動物走私刁鑽多變抓不完 下架違法社群貼文靠AI

野生動物走私刁鑽多變抓不完 下架違法社群貼文靠AI

貓砂沖馬桶、做堆肥比較好? 《紐時》解析貓砂的環保選擇

貓砂沖馬桶、做堆肥比較好? 《紐時》解析貓砂的環保選擇

千方百計留住水 保護英國陸地最大碳匯

千方百計留住水 保護英國陸地最大碳匯

最新文章

台灣諾和諾德驅動改變 支持都原青年「洄游」的健康能量

台灣諾和諾德驅動改變 支持都原青年「洄游」的健康能量

最奇怪的職業?機器人也有感知 AI也需要「人權律師」

最奇怪的職業?機器人也有感知 AI也需要「人權律師」

百年企業黑松推動環境教育 陪伴4.6萬名師生打造特色「生態學校」

百年企業黑松推動環境教育 陪伴4.6萬名師生打造特色「生態學校」

羅浮國小閱讀空間雙倍升級!統一超商好鄰居基金會深耕25年 為鄉鎮教育注入閱讀新能量

羅浮國小閱讀空間雙倍升級!統一超商好鄰居基金會深耕25年 為鄉鎮教育注入閱讀新能量

富邦金控挺進國際永續舞台 跨越國界共創綠色大未來

富邦金控挺進國際永續舞台 跨越國界共創綠色大未來

在自然中尋找永續未來!沅林建設率先打造新型態接待所   讓環境共好融入公益行動

在自然中尋找永續未來!沅林建設率先打造新型態接待所 讓環境共好融入公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