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喊話「食品安全無慮」,消費者就埋單嗎?
從2011年的瘦肉精、塑化劑事件,2014年的牛奶事件,一直到2017年的戴奧辛毒雞蛋事件,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使消費者的信心一再被打擊,同時也讓民眾更仔細的用放大鏡檢視每一個自稱其食品安全無慮的廠商,消費偏好從「物美價廉」慢慢轉變成為「安全無慮」的訴求。
根據KPMG在2020年所推出的〈全球零售產業趨勢報告〉全球2/3的消費者選擇品牌時注重其在社會或政治議題角度,對於社會福祉有正面影響力的品牌比不具備者成長幅度超過2.5倍。因此,企業經營不僅要遠離食安風暴,更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除了原物料可溯源、製程公開透明的達到60分基本盤,要怎麼說服消費者真心接受,各家品牌皆表明產品安全無慮的喊話呢?我嘗試在國際、台灣的案例中,剖析如何透過社會創新策略,找出兼顧商業模式及社會價值的可能。
國際品牌從社會創新找到的新市場
舉例而言,碳酸飲料兩大品牌: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面對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帶來的市場成長障礙時,都採取近似於社會創新的策略方向。可口可樂率先在2007年成立風險創投與新興品牌部門,投資有機果汁品牌Suja Life以及有機茶品牌Honest Tea,利用母品牌資源將有機品牌帶入市場,取得新的消費客群、銷售成績,更成功地在新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最重要更藉由有機品牌承諾對環境及社區持續投入。
百事可樂則成立北美投資部門,負責母品牌的營養食品品牌投資組合,其中包含燕麥品牌Quaker(桂格)、果汁品牌Tropicana(純品康納)等其他營養品牌,2018年百事可樂更與芝加哥當地加速器合作,打造營養食品新創的孵化基地,用創新帶動公司永續成長的動能。
知名即溶咖啡品牌雀巢,除了提供營養品牌組合,更針對全球30億的低收入人口提供「普遍定位產品(Popularly Positioned Products,PPPs)」計畫,以相對可負擔的價格,提供近四千種的高品質營養食品。不僅改善貧窮地區人口營養不足的問題,更創造了高達80億美元的年營收,成為了雀巢集團的重要營收來源。
不只在乎食品安全也在乎社會意涵
在台灣,我們也能見到不少企業用社會創新的策略逐步與消費者達成共識與信任,在2015年在牛奶事件後,由獸醫師阿嘉(本名龔建嘉)所創立的鮮乳坊,除訴求獸醫師親自把關之外,更以單一牧場單一產品的核心理念為乳品消費市場帶來破壞式的創新,在這之後鮮乳坊開始與不同類型的餐飲,例如露易莎咖啡、家樂福、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業者界合作,提供了不一樣的選擇。
知名量販業者家樂福全球總部,自2018年開始推動食物轉型計畫,而台灣家樂福也在過程中提出不少創新的點子,除了推動非籠飼雞蛋,更讓醜蔬果從廢料變原物料成為雪酪產品回到架上,同時已經開設了至少兩間的影響力概念店,主打安心與在地的選物理念,讓消費者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
事實上,消費者其實不只在乎食品安全,也在乎每一口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是否也有社會意涵。因此,企業除了繼續守護食品安全之外,更得思考如何更全面以本業參與當前全球發展上的重要議題,這是過去單就過去傳統的商務分析取向不能找到的先機。要開創新的產品市場,或許嘗試用社會創新的觀點思考,才能發展具有商業意涵的社會參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