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全球碳移除報告:自然界幫忙儲存20億噸二氧化碳 氣候目標差距仍大

造林與森林復育是碳移除的方式之一。 圖片來源:Irina Iriser/Unsplash
造林與森林復育是碳移除的方式之一。 圖片來源:Irina Iriser/Unsplash

科學警告,全球暖化1.5°C內能否達成,不只減碳要給力,還得加緊腳步部署二氧化碳移除。以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為首的科學家,20日發布《全球碳移除報告》(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該報告是全球第一份追蹤碳移除的獨立科學評估。

《全球碳移除報告》估計,目前陸地上的移除量——例如透過植樹造林、林地復育等傳統碳移除方式——約為每年20億噸二氧化碳。報告估計,2050年每年碳移除須達40億噸。根據暖化情境的不同,目標差距預料將在2030年顯現,且將會逐漸擴大。

20日發布的《全球二氧化碳移除狀況報告》指出,全球碳移除目前約20億噸(Gt)。 圖片來源:擷取自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線上記者會直播
20日發布的《全球二氧化碳移除狀況報告》指出,全球碳移除目前約20億噸(Gt)。 圖片來源:擷取自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線上記者會直播

種樹也是碳移除——減碳有具體目標,碳移除須跟上

不同於碳捕捉及封存(CCUS),碳移除(CDR)是指捕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且長存下來——時間尺度可數十年至數千年(for decades or millennia),形式可儲存於陸地、海洋、岩層、產品中。碳移除如何幫助我們達成氣候目標?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去年4月發布的報告指出,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或低於2°C的升溫目標,二氧化碳移除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最新《全球碳移除報告》報告顯示,控制暖化所需的「二氧化碳移除」仍存在著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如今有超過120個國家制定淨零排放目標,但只有少數國家明確地將碳移除納入氣候政策。

「碳移除不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而是我們『絕對必須做』的事情。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巴黎協定的溫度目標。」《全球二氧化碳移除狀況》報告作者、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博士蓋登(Oliver Geden)說。

全球碳移除差距。 圖片提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全球碳移除差距。 圖片提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另一位報告作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尼麥特(Gregory Nemet)則在報告發布記者會上解釋,良好的決策和推進需要足夠的數據,就如同25年前人類社會發展再生能源,先有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路研究機構(REN 21),後有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碳移除領域也是如此,期盼這份報告有助於加強平衡各界認知。

報告:新型碳移除技術須大幅追趕 仰賴政策打基礎

碳移除種類多樣,《全球碳移除報告》首次從全球尺度檢視、完整涵蓋各種碳移除方法,包括傳統的碳移除(traditional CDR)與正在發展中的新型碳移除(novel CDR)。前者指種樹造林之類的陸地吸碳,有造林、森林復育與棲地復育;後者則指所有非陸地的碳移除作法,如業界已經投入的「吸碳工廠」以物理性移除手段,自空氣直接捕獲碳和封存。

新型碳移除方法不乏爭議,澳洲新英格蘭大學教授考伊(Annette Cowie)舉出,潛力相當看好的吸碳工廠(DACCS)需仰賴外部能源供給,海洋施肥有生態疑慮,生物炭可吸附污染,但操作不慎也隱含重金屬污染風險。至於利用鹽沼、紅樹林、海藻等生物質儲存二氧化碳的藍碳(blue carbon),學界認為目前發展還未成熟,成本不明也不具優勢。

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資料,國立清華大學化工系榮譽退休教授談駿嵩表示,我國淨零路徑規劃2030年碳捕捉量要達400萬噸,2050年要達4020萬噸。目前捕碳規模只在試驗階段,若沒有政策、法規、環評、技術、金融、財政、土地等之配合,要達成目標非常具有挑戰性。

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受訪表示,台灣必須跟緊國際的新興碳移除技術,否則將影響淨零路徑,目前國內CCUS停留在示範階段,應盤點燃煤、燃氣電廠,評估全面加裝碳捕捉設備。

與減碳目標相比,各國政府的碳移除目標承諾都偏低。報告提醒,要全力發展新型碳移除,接下來十年是關鍵形成期。澳洲國立大學環境與社會學院博士生唐(Aaron Tang)就表示,下一輪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國家自訂貢獻(NDC),澳洲氣候主責單位就將出手建議,應將碳移除目標獨立提出,讓碳排減量、碳移除兩大目標並行。「不論是對於政治動能還是社會接受度來說,這都非常重要。」


CDR種類
1. Reforestation 更新造林(含造林、森林復育與管理,濕地、泥炭地與海岸棲地復育)
2. Agroforestry 混農林業
3. Wood products 生物質建築材料
4.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土壤碳吸存
5. Biochar 生物炭
6. 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封存(BECCS)
7. 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自空氣直接捕獲碳和封存(DACCS)
8. 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地表礦化封存
9. Ocean alkalinisation/Ocean fertilisation 海洋鹼化與海洋施肥
10. Blue carbon 藍碳


參考資料

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全球碳移除報告(英文)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首份全球碳移除報告:自然界幫忙儲存20億噸二氧化碳 氣候目標差距仍大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3.jpg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作者文章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別碰我的鍋」 法國PFAS禁令化妝品衣鞋都管 不沾鍋除外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野生象數量上升衝突加劇 泰國推行大象避孕計畫

20多年研究大突破!澳洲培育袋鼠體外授精胚胎 瀕危物種保育添希望

20多年研究大突破!澳洲培育袋鼠體外授精胚胎 瀕危物種保育添希望

川普要求「上帝使團」針對《瀕危物種法》 灰熊、小草原榛雞命運受威脅

川普要求「上帝使團」針對《瀕危物種法》 灰熊、小草原榛雞命運受威脅

最新文章

年輕人不喜歡打包?大城市飲食文化改變 剩食不帶走可能是怕丟臉...

年輕人不喜歡打包?大城市飲食文化改變 剩食不帶走可能是怕丟臉...

「幸福肥」男女有差?已婚男性肥胖風險高3.2倍 女性因社會歧視趨勢大不同?

「幸福肥」男女有差?已婚男性肥胖風險高3.2倍 女性因社會歧視趨勢大不同?

印度霧霾還是多...世界上9個空汙最嚴重城市有6個在印度

印度霧霾還是多...世界上9個空汙最嚴重城市有6個在印度

二手菸風險...女性長期吸二手菸 罹患乳癌、子宮頸癌機率增加2倍!

二手菸風險...女性長期吸二手菸 罹患乳癌、子宮頸癌機率增加2倍!

小時候胖就是胖!肥胖兒童有1/2機率一路胖到成年、青少年更高達8成

小時候胖就是胖!肥胖兒童有1/2機率一路胖到成年、青少年更高達8成

巨大悲劇...研究:2050年會有60%成年人肥胖或過重、兒少肥胖率將增加121%

巨大悲劇...研究:2050年會有60%成年人肥胖或過重、兒少肥胖率將增加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