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新瘟疫」-飢餓擴散,2.6億人口缺糧
病毒揮之不去,貧窮和飢餓隨之而來。肺炎在武漢猛烈爆發後席捲全球,封城、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改變了人類行為,逐漸引發慢性社會病,經濟停滯、拉大貧富差距。
街角的木箱子裡擺著義大利麵條、蔬菜和水果,小黑板上寫著:「有能力的,施予;沒辦法的,拿吧!」水果店老闆娘伊娃(Ewa)每天放上新鮮的蔬果,還有善心人士默默的捐獻。關門一個月後,伊娃說她答應兒子,重新開店時要陪伴有需要的人度過難關。「即使有疫情威脅,但我們算是幸運的,現在有人連吃飯都有問題。」
公民社會的安全網幫助弱勢者
從二月底開始,義大利逐漸緊縮的封城措施已經將近兩個月,疫情緩解,但許多人無法工作、失去收入,沒被病毒侵襲,貧窮卻找上門。在街坊的互助外,不少人向慈善機構求救。有三十年歷史的食物銀行主席布魯諾(Giovanni Bruno)說:「跟我們提出申請的人全國平均增加了四成,但在南部的比例更高。過去我們一天接到一、兩通請求的電話,現在一天有十幾通。」
俗稱新冠肺炎的Covid-19在義大利北部的疫情最嚴重,但勞工多有保險,封鎖期間不上班但有停工救濟金可以勉強度日。南部的大批勞工缺少正式合約無法請領社會救濟,藍領階級很難在家遠端工作,還有許多人仰賴旅遊業,在禁足令下毫無收入,體弱的經濟又承受了一批「新貧族」。
布魯諾說:「一個月前,我們幫助約一百萬名弱勢者,很不幸的,最近一些家庭突然間落入了困境,必須長期注意這個問題,否則可能會演變成社會裂痕。」
食物銀行需要填飽更多的肚皮,幸而一些食品大廠增加捐贈數量,還有一些新的企業加入。布魯諾說:「我們不缺食物,甚至有一些受刑人捐款,雖在危機中,但有許多團結的感人故事。」
疫情風暴,有人在安穩大船上,有人在克難小船上
Covid-19似乎對眾生平等,只要稍一疏忽,英國首相、王子跟市井小民一樣都會染上。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醫療資源,也不是大家都有一樣的社會安全網支撐。貧窮也會傳染,就像一家工廠倒閉,旗下的工人陷入困境,連帶的上下游供應鏈也會受到影響。
疫情席捲,很多人說全球都在同一艘船上,必須團結應對。「事實上,我們是面對同一場風暴,但不在同一艘船上。有的船比較大,有辦法相互幫助;有的人則在小船上,沒有防護、暴露在更大的威脅下。」梵蒂岡Covid-19任務小組負責人詹皮尼(Augusto Zampini)表示。
和教宗方濟各一樣,神父詹皮尼來自阿根廷,擔任教廷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部(Dicastery for Promoting 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秘書長。Covid-19蔓延全球之際,教宗在四月初任命他負責梵蒂岡全球疫情任務小組的協調工作。Covid-19的影響已經超越健康、公共衛生議題,需要的也不只是「口罩外交」,經濟衰退、社會衝突與地緣政治越演越烈,詹皮尼與教廷國務院密切合作,與各國政府保持聯繫、提供建議。
「歷史的教訓是,窮人是最大的受害者,我很擔心不平等的問題越拖越久。疾病對窮人的經濟衝擊大,像是領日薪的工人,面臨失業、暴力,缺少必要的資源,像是水。」詹皮尼說,「疫情過後,我們不能延續過去的生活方式。危機是雙面的試煉,一邊要我們面對可怕疾病、死亡,另一方面也是要我們建立新的標準,不要繼續犯錯。」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每天有三十萬人在飢餓瀕死的邊緣
公共衛生對有些人是遙不可及的高標準。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主席比斯利(David Beasley)在糧食安全狀況的座談會上指出,在成千上萬難民聚集的地方,「一家八口人,一天只有20公升的水可用,他們要怎樣預防病毒入侵?飢餓瘟疫正在逼近,我們不只面對全球健康的疫情,還有人道慘劇。」
聯合國日前公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因為衝突、氣候變遷和經濟衝擊等影響,全世界有1.35億人面臨嚴重的飢餓問題。「不過,這是在疫情爆發前統計的數據,現在我們要再加上1.3億人。三年前,我們協助的飢餓人口是八百萬,現在是一億人,到了明年初,需要我們協助的人將成長到將近2.6億人。」比斯利幾乎有些激動,拉高音量:「換句話說,每天可能有三十萬人在飢餓瀕死的邊緣,而這還沒考慮到Covid-19疫情最嚴重的情況。」
忙於應付Covid-19的西方國家一時之間緊縮對外援助,敘利亞、葉門等地區戰亂頻繁,關卡重重,人道救援物資無法順利送達,飢餓成了戰爭的工具。疫情爆發時,剛好是西非撒哈拉的農忙時節,農民要播種、採買,牧民要轉場放牧,邊境關閉讓他們無法四處尋找牧場和水源。一旦牲畜死亡,沒有牛奶或肉類,牧民挨餓也失去了生計。
必須確保每人都能平等取得食物
衣索比亞等東非國家在氣候變遷之外,沙漠蝗蟲橫行農產損失嚴重,各國因應疫情的封鎖措施,也影響了糧食的運送,旅遊業沒有旅客、沒有收入。在遏制疫情的封鎖措施實行後,敘利亞有120萬戶的農家受到影響,種子價格上漲、買不到飼料等。
比斯利指出:「這就是我說的『飢餓瘟疫』,當小孩營養不足,也就沒有免疫力。我們必須不斷克服困難,維持糧食運送暢通。」
到目前為止,世界糧食供應仍舊充足,發達國家的供應鏈穩健,受到的衝擊小。但一些低收入、需要進口糧食的國家將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出口限制或是進口補貼,將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引發後續效應。我們必須確保和平,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取得食物。」比斯利說。
大企業把持食物鏈,全球化導致問題惡化
距離聯合國設定的2030年零飢餓目標,只剩下十年,然而,這幾年全球飢餓人數不減反增。在戰爭衝突之外,另一個造成糧食危機的原因是極端氣候。
東非衣索比亞在2019年上半年降雨比平均值驟降八成,乾旱導致作物難以發芽、枯萎,到了十月卻鬧了水災,屋漏偏逢連夜雨,蝗蟲侵襲,結果約有八百萬人面臨糧食危機。Covid-19疫情爆發後貨運班機減少,農藥運輸延誤,第一線的防蟲人員壓力倍增。
「Covid-19的疫情和極端氣候一樣,都是系統出了問題。」義大利記者里貝堤(Stefano Liberti)指出,他長期追蹤調查全球食物產業鏈,並揭發受到大企業把持的食農問題。
在新自由主義下,近三十年來經濟全球化的腳步越來越快,監管制度、社會結構的進展卻遠遠落後。里貝堤說:「結果是,不只我們沒有準備好、沒有採取行動,對於發生的現象也不知道如何解讀。」等到系統問題暴露,已經是場災難,在全球化的時代,一爆發常常就是全球問題,不再僅限於局部地區。
這次的疫情迫使人類反思當前的體系,回覆「常態」是回到釀成大禍的老路上。歐洲疫情嚴重,但神父詹皮尼不是太擔心,因為這裡經濟較富裕,社會結構也比較穩健。他關注的,是常常缺少發聲管道的貧窮國家。
經過這場疫情,詹皮尼認為不能繼續在黑暗中盲目決定,只想著經濟成長,漠視弱勢者、忽視他們的健康。要有全面的視野,結合人性與自然,他說:「如果沒有健康的人,沒有健康的地球,在Covid-19之後,未來我們還會有Covid-21、Covid-47。」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 News&Market》(原文標題:武肺衝擊》「有能力的,施予;沒辦法的,拿吧!」飢餓瘟疫衝擊弱勢,全球近3億人口需糧食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