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碳時代來臨!台灣正式通過紅樹林植林、海草復育兩大海洋碳匯方法學
環境部24日於「溫室氣體抵換專案暨自願減量專案審議會」正式通過由農業部與海洋委員會共同撰擬的「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等兩項海洋碳匯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
農業部表示,此次通過「紅樹林植林」方法學是透過專案邊界內種植紅樹林,以提升有機碳儲量。此方法適用於人為型濕地,例如閒置鹽田、養殖池或埤塘等,但要求專案在執行前2年內無產業活動,同時避免因專案導致相關產業外移。
此外,專案執行時需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紅樹林樹種,並搭配管理水文、調節沉積物、控制鹽度、改善水質等輔助措施,確保紅樹林順利生長並強化增匯效益,也必須防止紅樹林向邊界外蔓延。
「海草復育」方法學則透過海草種植,提升海洋或海岸型濕地、人為型濕地的有機碳儲量,並透過管理水文、增加沉積物供給、調節鹽度、改善水質等配套措施,營造有利海草生長的環境;專案邊界內除基於保護海草之必要措施外,不得進行生物移除,以確保碳儲存在生態系統中。
農業部強調,各專案活動執行前應確保土地使用合法性並進行環境衝擊分析及公眾意見蒐集,並以專章呈現相關分析,可達對自然碳匯永續與環境兼容,並增進社會與民眾的接受與支持,另環境衝擊分析建議可依照海洋委員會「海洋生物復育措施執行辦法」進行分析,並納入計畫。
自願減量國內碳匯方法學除既有的「造林與植林」方法學外,自去年迄今,已新增通過林業類別的「加強森林經營」、「竹林經營」及農業類別「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等碳匯方法學,以及24日通過的「紅樹林植林」與「海草復育」的海洋碳匯方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