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特輯3/從修小家電到修人心!台南維修咖啡館 修好城市的人情味
根據台灣維修社群共同出版的最新《台灣維修社群-小家電維修報告》,從2016年累計處理將近8000件家電,其中其中有72%成功修復。在2025年國際維修日,倡議家與維修社群串連,推出「維修特輯」,當東西能被修好,世界也會一點一點被修好。
2018年在台南成立的「維修咖啡館」,在短短7年時間,從維修免費(廢)服務的草創時期,如今各種單位的維修合作邀約不間斷,這股台灣民間自發的維修熱潮,不僅翻轉小家電「壞了即丟」的慣性,而在一次又一次的維修活動中,充滿各式「人情味」。
從跑點到邀約不斷 小家電維修熱潮持續放大
「台灣的小家電維修中,物品的完修率其實高達7成多,這與歐洲數據非常相近。」台南維修咖啡館創始成員吳芷瑜說到。
台灣維修社群-小家電維修報告》請點此
起源於歐洲的維修咖啡館, 讓民眾可以攜帶需要修復的物品,交由專業維修師傅處理,而台南的維修咖啡館,藉由與各單位合作舉辦維修活動,幫民眾修復家中損壞的小家電,同時分享彼此的故事。
但要在寸土寸金的市區內,取得固定營運空間並不容易,台南維修咖啡館一開始的解決方案是「跑點」,透過與里長、社區合作,在城區之間開辦維修活動,當接觸的民眾變多了,也讓維修文化在台南社區之間紮根。
吳芷瑜回憶,從歷經疫情時期,場次一度偏少,但近年隨著環保意識高漲,台南許多社區的邀約如雪片般飛來,甚至公部門也找上門,與台南市政府環保局-藏金閣合作、搭著每月舉辦「二手拍賣日」,加上社區大學的社區維修日,台南維修咖啡館相當於每月固定有2個場次。
修的不只是家電 更修復了人與人的關係
「維修這件事,除了現場把東西修好,我們更在意的是把『維修』這個觀念傳達給民眾。」吳芷瑜提到,台南維修咖啡館的維修活動,與一般維修店最大的不同在於「交流」,不希望有維修需求的民眾放下東西就離開,而是邀請留在現場,甚至親手參與拆螺絲、清潔保養。
事實上,很多物件能修復,其實只是清潔保養就能解決,這種「手把手」的體驗,讓民眾與自己的小家電產生連結,不再是壞了、丟棄的單向關係。很多民眾在參加活動後,回家就敢動手拆解,先解決初步的故障。
小家電維修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而數字背後無法衡量的重量,其實是每一次活動現場的人情味。
台南維修咖啡館的出現,除了「修復人與物關係」,也延伸到「修復人與人關係」。吳芷瑜提到,有時候社區長者來,可能不是單純只想維修,而是想找個機會出來跟大家聊天,所以曾經在維修活動上,安排了「陪伴志工」專門聊天,更曾設過「修復人心」的攤位,除了談心陪聊天,也曾邀請推拿老師幫大家推拿、一併修復身體。
「這很有趣,有參與過維修活動的民眾説,原本只是想修一個東西,結果參與完活動後,卻修復了更多的東西。」吳芷瑜認為,當把「錢」這個元素拿掉,一切的情緒和流動就變得很有趣,這也是台南維修咖啡館志工們願意持續運作的動力來源,不是金錢,而是那份「高於金錢的成就感」。
對公部門制度的期盼 讓維修能量持續進化
儘管民間的維修文化充滿熱情,但要讓這股力量更普及,仍需要體制的支援。
吳芷瑜提到,近年政府開始跟民間交流, 想了解第一線的困境,而政策及制度確實還有很多討論空間,像是許多志工並非專業背景,若能建立小家電類別的證照認證,不僅能讓志工安心,也能讓民眾對維修成果更有信心;部分企業出於安全考量,不對外販售特殊零件給非專業人士,也成了民間在推動維修時的限制。
雖然台灣尚未具備可比擬歐洲的民間維修制度,台南維修咖啡館仍持續培養在地的自主維修量能,透過與社區大學合作開課,從最初的居家水電修繕班,到小家電維修的「維修同好會課程」,甚至因應需求開設IC面板維修課程,藉此培養更多的維修志工。
「透過這些課程,我們發現有些學員有心想要進階或交流。」吳芷瑜認為,透過教育,不僅解決了人力問題,更穩定了技術標準,讓這股民間的力量走得更穩、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