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社區金融」是什麼?一窺美國如何將在地金融升級「地方創生加速器」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社區金融」是什麼?一窺美國如何將在地金融升級「地方創生加速器」 圖/Shutterstock
「社區金融」是什麼?一窺美國如何將在地金融升級「地方創生加速器」 圖/Shutterstock

本周導讀文章:

●《擴大社區金融的規模以填補日益擴大的市場缺口》(Scaling Community Finance to Fill a Growing Market Gap)By Beth Bafford, Patrick Davis(2021年6月23日)

●《CDFI 改變農村經濟:我們只需要讓它們真正進入社區》(CDFIs Transform Rural Economies. We Just Need to Get Them There)by Jerry Kenney, Ines Polonius, Gustavo Lasala(2024年10月30日)

●《社區發展融資新藍圖:讓資本重新服務於社會》(A New Blueprint for Financ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by David Fukuzawa, Brett Theodos, Amanda Abrams(2025/04/02)(2025年4月2日)

在全球經濟轉型與城鄉落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社區發展金融機構(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DFIs)被視為讓資本重新回到社會的重要橋樑。

本文整合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所刊載的3篇代表性文章,從不同面向呈現社區金融的演進軌跡:從危機中的金融修補,到農村再生的具體實踐,最後走向制度化的金融民主化。雖然這些研究聚焦美國經驗,卻對臺灣當前在地金融體系的困境與再造方向,提供了深具啟發性的借鏡。

疫後金融失靈...可規模化的「社區金融」誕生

Beth Bafford與Patrick Davis在〈Scaling Community Finance to Fill a Growing Market Gap〉一文中指出,新冠疫情暴露出美國主流金融體系的系統性排除問題。聯邦政府在推動薪資保護計畫(PPP)時,假設銀行是最有效的資金分配管道,但實際上,許多微型企業與少數族群創業者被排除在外

作者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美已有6000多家銀行分行關閉,社區銀行的市場占比從82%下降至29%。這使得在地企業的融資管道幾乎消失。這場危機反而凸顯CDFI的重要性。作為使命導向的社區金融機構,CDFI長期深耕於被主流銀行忽略的社群,但其擴張受限於規模與資本結構。

為解決此問題,作者團隊設計出一套「可規模化的社區金融模型」。其核心是貸款收購平台(Loan Purchase Facility),讓CDFI能夠出售已發放貸款、回收資金再投入新案,形成「1元變20元」的槓桿效應。同時,他們導入Connect2Capital與SPARK數位平台,讓申貸流程更透明、數據可追蹤,兼顧效率與在地彈性。

此外,CDFI也提供「高密度輔導」(Technical Assistance, TA),協助企業調整營運策略、改善還款能力。實證結果顯示,紐約與加州的CDFI聯盟在9個月內發出上萬筆貸款,平均金額約新臺幣120萬元,逾期率低於1%。這證明社區金融不只是「小額貸款」,更是一種結合科技、耐心資本與社會使命的創新金融生態

東德州「耐心資本」翻轉在地經濟!2年創造258個工作機會

3年後,Jerry Kenney、Ines Polonius與 Gustavo Lasala在〈CDFIs Transform Rural Economies. We Just Need to Get Them There〉一文中,聚焦被忽視的農村地區。作者指出,美國長期以「匱乏論」看待農村——認為農村缺乏人才與投資價值,導致資金撤離與青壯人口外移

為扭轉這種結構性問題,東德州的T.L.L. Temple基金會於疫情後啟動「東德州農村機會催化計畫」(ROC-ET),邀請2家CDFI——PeopleFund與 Communities Unlimited——進駐當地,並由基金會提供3年期「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作為啟動資金。這不再是一次性的補助,而是以信任為基礎的長期合作。

結果超乎預期:2年間,13個郡發放47筆貸款、總額超過180萬美元,創造或維持258個工作機會,違約率不到3%。更重要的是,計畫建立了公開的投資儀表板(dashboard),讓社區可隨時掌握貸款去向與成效,進而提升信任與參與度。ROC-ET打破了「農村等著被救」的舊敘事,轉而強調內生成長與在地動能。

作者總結3大成功關鍵:

1.有願意長期承擔風險的「錨定型基金會;

2.兩家CDFI採取差異化策略,分層滿足不同需求;

3.將「信任」視為金融基礎設施。

ROC-ET的經驗顯示,當金融願意等待,地方便能成長。這種由內而外的發展模式,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自信與韌性。

社區金融再定義 從市場邏輯走向社會治理

David Fukuzawa等人於〈A New Blueprint for Financ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提出更宏觀的觀點,反思社區金融在過去40年間逐漸陷入「市場化迷思」。自1980年代起,雖然社區金融吸引了大量投資,但過度強調「自給自足」與「規模化」,反而使其偏離初衷,變得與商業銀行無異。

作者以洛杉磯Boyle Heights社區的「社區擁有不動產計畫」(CORE)為例。4個地方組織合作購回被士紳化壓力排擠的店面,利用新市場稅額抵免(NMTC)與CDFI融資,讓居民成為產權共有人,確保在地文化不被資本取代。這種「共益型金融」模式,象徵著金融的再公共化——讓資本服務於社區,而非控制社區。

作者提出3項原則:

1.從市場走向使命:投資必須以社會需求為核心;

2.從規模走向系統變革:重塑金融制度以消弭不平等;

3.從短期走向耐心資本:以長期投資支持地方再生。

這些案例,如加州Coachella Valley的社區住房基金與阿帕拉契亞地區的Invest Appalachia計畫,都證明社區金融不只是資金供應者,更是社會治理與民主參與的推手

美國社區金融3大轉向:從市場回歸社會使命、重建耐心資本、提升透明度

3篇文章共同描繪出社區金融在美國的轉型脈絡:在主流銀行體系無法有效支持弱勢社群與農村地區的背景下,社區發展金融機構(CDFI)成為修補金融缺口的核心力量

從城市的Boyle Heights到東德州的ROC-ET,再到全國層面的資金流通平台改革,這些案例展現了社區金融如何從「慈善補貼」進化為「地方經濟基礎設施」。當美國的社區金融體系雖已形成龐大網絡,但過度市場化與短期績效導向,使其逐漸偏離公共使命。

為此,學界與實務界提出3項關鍵轉向:一是從市場邏輯回歸社會使命,將金融視為包容與公平的工具;二是以混合融資與耐心資本重建長期資金來源,讓基金會與政府成為錨定投資者;三是透過科技平台與跨區域合作,提升透明度與規模,同時保留地方決策權

給臺灣的啟示...在地金融可成為地方創生推手?

綜觀上述案例,我們看到社區金融正從「修補體制」走向「重構秩序」。真正的金融創新,不在技術與演算法,而在於誰被納入、誰能參與、誰得以受益。

美國透過社區發展金融機構(CDFI)的制度化,重新定義了金融的公共性——讓資金重新流向被主流體系遺忘的社區、女性與小企業,並以「信任、耐心與社會使命」為核心重塑金融邏輯。

而臺灣的在地金融體系,其實早已具備「社區金融」的雛形——農會信用部、漁會信用部與信用合作社等機構在早期曾為農村與中小企業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然而,隨著金融自由化、人口結構轉變與科技落差擴大,這些機構的創新力逐漸式微、功能趨於保守。

如今,臺灣的地方金融正站在轉型的關鍵期。若能借鏡美國CDFI的發展經驗,建立以「信任、耐心、社會目的」為核心的新型地方金融模型,結合公部門耐心資本與在地決策機制,就有機會讓金融成為地方創生的推動力量,真正落實普惠金融。

當金融的價值被重新定義為「促進公共利益」而非「追逐利潤最大化」;當農會與合作社擁抱互助與創新精神,臺灣的在地金融便有機會邁向新階段——成為社區再生與經濟韌性的金融基礎設施。屆時,我們或許能實現3篇文章所共同描繪的理想:讓資金流向信任最深的地方,讓繁榮重新從土地出發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10042.jpg

方元沂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兼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法學院社會企業暨創新法制研究中心召集人,專研公司法、金融法、ESG及社會創新,曾參與多項政府永續政策,致力於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推展,於大學推動SDGs課程,成立永續創新學院、主持USR計畫,連結大學與地方創生,培力學生永續能力。

作者文章

【專欄投稿】「社區金融」是什麼?一窺美國如何將在地金融升級「地方創生加速器」

【專欄投稿】「社區金融」是什麼?一窺美國如何將在地金融升級「地方創生加速器」

【專欄投稿】混合金融難做大?將永續原則納入投資決策 重建制度才是關鍵

【專欄投稿】混合金融難做大?將永續原則納入投資決策 重建制度才是關鍵

【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專欄投稿】影響力資金卡關?揭開「催化資本」推動永續變革關鍵

【專欄投稿】影響力資金卡關?揭開「催化資本」推動永續變革關鍵

最新文章

【專欄投稿】影響力投資重回在地社區!「地方導向」的中小企業更具永續價值

【專欄投稿】影響力投資重回在地社區!「地方導向」的中小企業更具永續價值

【專欄投稿】影響力獨角獸10年暴增10倍  下一個Nvidia在永續產業?

【專欄投稿】影響力獨角獸10年暴增10倍 下一個Nvidia在永續產業?

【專欄投稿】混合金融難做大?將永續原則納入投資決策 重建制度才是關鍵

【專欄投稿】混合金融難做大?將永續原則納入投資決策 重建制度才是關鍵

【專欄投稿】「投1塊賺10塊」大商機!調查報告揭氣候調適投資「三重紅利」

【專欄投稿】「投1塊賺10塊」大商機!調查報告揭氣候調適投資「三重紅利」

【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專欄投稿】是「真金」還是「漂綠」?BlueMark公布影響力投資基金成績單

【專欄投稿】是「真金」還是「漂綠」?BlueMark公布影響力投資基金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