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能儘量友善,甚至不使用包材,是我從開始花藝設計後就有的理念。」吳宛玲進入花藝設計的世界時,面對的並不只是美麗的花朵,還有堆積如山的塑膠裝飾與繁複的包裝材料。當時,作為一名剛入行的花藝師的她,開始質疑這種短暫且不環保的美學價值,因此,吳宛玲想要為花藝界做出一些改變,開始實踐「友善花藝」,選擇以木、陶與紙繩等天然枝材代替塑料,並持續堅持至今。

吳宛玲創作花藝時畫面。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吳宛玲創作花藝時畫面。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吳宛玲是台大園藝碩士,對於種植作物、生物研究已有基本概念與實作經驗,就學期間參與系上類似花店經營的活動,內容包含買花、校園擺攤、訂單處理與運送花卉等。正是這場活動激發了她對花店、花藝的興趣,便在大三時進入花店實習,在此期間,吳宛玲決定把花藝產業當作未來的志向。

吳宛玲認為花藝不應只是在經濟富裕時才能享受的事,應要更加融入到一般的日常生活當中,她想讓更多人能從與花朵、植物的相處中獲得療癒。「因為植物真的是生命,從開始生長到死亡的過程,不同型態的花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正是這種生命的循環跟表現,讓花朵與作花者產生雙方的互動與共鳴。

吳宛玲修剪植物工作畫面。 圖/楊舒涵攝影
吳宛玲修剪植物工作畫面。 圖/楊舒涵攝影

從塑膠到樹皮

「花藝在美化空間的同時,也需要考量環境永續的,環保方面也還有改進的空間。」

華麗常常被視為提高花藝作品吸引力的必要元素。塑膠花器、緞帶和人造裝飾品成為花藝師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吳宛玲從事花藝行業的第一個聖誕節期間,看著花藝品們在短暫的節日後便被丟棄,她開始思考這些短期且零散裝飾品對環境的影響。

「大家把花藝品買回去之後就放著,節慶過完後就丟掉了,那這樣一直循環,我覺得我可以致力於友善花藝,讓天然裝飾可分解,不會對自然有太大負擔。」花藝本意是傳達自然與生命的美好,但使用大量不可分解的材料,這份美卻造成了環境的破壞。這樣的反思成為她推行「友善花藝」的契機,決定放棄繁雜的裝飾,轉而使用環保枝材,甚至使用樹皮包裝,讓作品即使在丟棄後也能被回收及分解。

藍花手作花藝店內擺設。 圖/楊舒涵攝影
藍花手作花藝店內擺設。 圖/楊舒涵攝影

友善花藝的開端

友善花藝是一種以永續和環保為核心的花藝創作方式,注重使用自然素材包裝,如木材,並依據當季、當地的花材設計。它強調花材的可重複利用,通過乾花或再利用的素材延長花材壽命,減少浪費。這種花藝結合了美學、環保和永續理念,體現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並在傳統花藝基礎上增添了對環境的友善設計。

友善花藝特色圖解。 圖/楊舒涵製圖
友善花藝特色圖解。 圖/楊舒涵製圖

友善花藝的起源20世紀後的日本,由日本知名的花道家川瀨敏郎所提出。川瀨敏郎是一位倡導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花道家,他認為插花應尊重植物的自然形態,並追求與環境的共鳴,而非單純追求視覺上的美感或表現技術。友善花藝提倡使用自然中已經枯萎或即將凋落的植物、樹枝等素材,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展現自然的生命循環之美。

「我是先有做法,後來才知道自己的觀念在國外稱作友善花藝。」吳宛玲平時便是簡約生活,她追溯資源有限的時代,當時花藝師使用天然的樹枝、玻璃等材料進行創作。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代花藝逐漸依賴方便速成、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較高的人工飾品,這與自然花藝的初衷背道而馳。在成為藍花手作花藝的主理人後,她便盡可能想辦法減少材料使用,增加可循環可分解等枝材。

簡約紙材、紙繩包裝的花藝品。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簡約紙材、紙繩包裝的花藝品。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友善花藝的實踐

在實踐有友善花藝的初期面臨不少挑戰。首先是材料選擇,再來是材料的成本,傳統的塑料、亮片和人造塑膠球雖然容易取得且價格便宜,但她堅持摒棄這些不環保的選項,轉而尋找可重複使用且自然的素材。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符合她設計需求且能維持美感的材料並不容易,需要花費心思創新與研究。經過多年的累積,吳宛玲在課程中提供給學生的,以及她自己在花藝的設計上,使用的材料只有越來越天然。

延續她因反思節日大量裝飾而邁出友善花藝的第一步,吳宛玲會因應不同節慶及季節,開設相對應的課程及花品,她總是精心挑選及搭配符合氛圍的友善素材,如去年的聖誕節使用了木、陶及蠟燭,並混合當季新鮮枝葉作為主要材料,而春節則使用紙繩和籐編提籃,讓這些花藝設計在拋棄了人造用品後,也能充滿節日氣息和美感,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友善花藝風格。面對對花器有自我喜好的顧客們,吳宛玲鼓勵花器的回收再利用,提供自備花器的學生折扣與優惠。

全天然可分解素材的聖誕花圈。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全天然可分解素材的聖誕花圈。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小眾市場中的堅持

在目前以華麗設計風格為主流的花藝業界,發展「友善花藝」並不容易。市場普遍偏好精緻的包裝與華麗的裝飾,相較之下,天然枝材的呈現顯得樸素,因此她的作品在消費者眼中較不具吸引力。「友人們會笑說我是和錢過不去,」吳宛玲笑著說:「但我還是想堅持自己真正想做的那一塊。」在常態市眾的課程和商品中,總會盡可能保留一些友善的做法,來實踐理念。

儘管在花藝市場中,要兼顧商業考量與友善理念並不容易,她仍堅持初心,持續創作符合自己理念的作品,並逐漸吸引了一群認同她價值觀的顧客與學生。他們開始對友善花藝產生興趣, 並在她的影響下,願意選擇天然素材,以更環保的方式創作花藝作品。看著這些人越來越投入,她深感欣慰,因為她不僅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也正在帶動更多人關注友善花藝的可能性。

雖然友善花藝市場仍是小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理念將為環境保護貢獻一大助力。吳宛玲的作品不再單是美學的呈現,也是一種環保行動的實踐。

花藝課程學員上課畫面。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花藝課程學員上課畫面。 圖/藍花手作花藝提供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枝椏取代塑料 藍花手作的友善花藝之路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1年救125隻海龜!中華鯨豚協會:補足北台灣鯨豚龜救傷缺口

1年救125隻海龜!中華鯨豚協會:補足北台灣鯨豚龜救傷缺口

最新文章

日本官員用廚餘培養環保「麴飼料」 一舉解決垃圾和豬臭味!

日本官員用廚餘培養環保「麴飼料」 一舉解決垃圾和豬臭味!

不要的蔬果皮也能變零食?健康與減廢的高纖能量棒誕生

不要的蔬果皮也能變零食?健康與減廢的高纖能量棒誕生

「墾丁不只大街!」越野賽事用海廢做獎牌 結合在地社區推環保戶外運動

「墾丁不只大街!」越野賽事用海廢做獎牌 結合在地社區推環保戶外運動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廢貝殼變身建材! 創新混凝土如何解決淹水難題?

廢貝殼變身建材! 創新混凝土如何解決淹水難題?

行道樹變美妝原料?藥用植物大花紫薇 研究證實花朵能抗氧化

行道樹變美妝原料?藥用植物大花紫薇 研究證實花朵能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