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蚵殼變黃金 「海毛紗」開拓紡織業新藍海
出身養蚵重鎮雲林的王葉訓(Eddie Wang)發現,當地居民會將廢棄牡蠣殼重新利用,做成房屋的隔熱建材。這段為廢棄物賦予新生命的記憶啟發他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環保面料,稱為「海毛紗」(Seawool)。
42歲的王葉訓在台南的工廠告訴法新社,「他們會用火焚燒牡蠣殼,然後把殘留物塗在牆上,這樣房子就會冬暖夏涼。所以我很好奇,為什麼牡蠣殼有這麼神奇的功效。」
王葉訓的誠佳科紡(Creative Tech Textile Co.,LTD.)公司成立於2010年。當時該公司正生產一種利用回收塑膠瓶製作的聚酯纖維(Polyester)布料,但王葉訓覺得,這種「生態布料」的質地有些「普通」。
因此,他開始與研究機構合作,嘗試利用牡蠣殼殘留物來製作織物,並在2013年找到生產類似羊毛材料的正確配方。
如今,他在台灣的工廠每年使用約100噸牡蠣殼,以生產約900噸擁有商標和專利權的海毛紗。
王葉訓說,如果沒有台灣獨特的養蚵文化,這種台灣製造的環保布料就不可能問世。
他說,「這個產業鏈在海外其他地方都找不到。我們有人負責採收牡蠣,有專家清理牡蠣殼,還有人負責乾燥和鍛燒牡蠣殼。」
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台灣的牡蠣消耗量相當巨大,年產量估計為20萬噸,每年也約有16萬噸牡蠣殼被丟棄。
在王葉訓的工廠,廢棄的牡蠣殼被磨成奈米大小的粉狀,並與回收塑膠瓶製成的紗線結合在一起。
他說,「如此就可以創造出一種神奇的紗線。牡蠣殼是一種低導熱率的材料,它既不吸熱也不散熱。」
此外,王葉訓指出,將捕獲並儲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蚵殼轉化為布料的過程不需用水,這也讓海毛紗成為一種「低碳產品」。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