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垃圾車!日內瓦的環保密碼:全靠環境教育、精細分類實現8成高回收率
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聚焦於塑膠全生命周期治理,除了源頭減量與化學品管制,後端回收與廢棄物處置同樣被視為關鍵。身為主辦城市的日內瓦,憑藉完善的社區回收系統與高達8成的回收率,成為外界眼中的「回收模範生」。
在日內瓦街頭,沒有台灣民眾熟悉的垃圾車音樂,取而代之的是遍布住宅區與超市旁的 Ecopoint回收站,民眾步行約200至300公尺即可抵達回收點,方便分類投放,減少廢棄物進入焚化或掩埋場。
日內瓦Ecopoint回收站採精細分類,包括透明玻璃瓶與有色玻璃瓶、PET塑膠瓶、金屬罐與鋁製品、鋁製咖啡膠囊、有機廚餘、以及香菸濾嘴等,也可丟棄隨袋徵收的一般居家垃圾。另設有衣物與鞋的回收桶,由公益組織合作運營,將狀況良好的物品送往慈善或二手市場再利用。
雖為開放式回收站點,民眾仍須遵守規定時間投放,特別的是,玻璃回收時間另有規範,以減低噪音影響,違反規定者,最低罰款200瑞士法郎;大型廢棄物則需送至州回收中心。
曾在台灣擔任執業律師的王絃如,現居瑞士蘇黎世,並取得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循環經濟管理碩士學位。她指出,相較於德語系國家多以押金制度促進回收,瑞士並不採此制度,而是依賴全民自律與自下而上的環保教育。
「瑞士人口密度低,布點與維護相對容易,且多數居民能自律維持清潔,雖然有時也會有氣味問題。」她認為,台灣因地狹人稠,廣設回收站可能引發鄰避效應,且站點維護難度較高,但日內瓦在分類精細化、便利性與規範並行的模式,仍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