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窯烤冰地瓜,冰冰的要趁熱吃喔!」在大街上,一位身心障礙青年拿著麥克風賣力叫賣,因為緊張、忘了手上的地瓜是冰的,但這個無心的失誤,讓路人會心一笑,也打開了與民眾對話的窗口。
這是喜樂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喜樂小田田」計畫的日常場景,為了讓身心障礙者不再被藏起來,而是走入人群,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透過走讀創造各種機會,讓身心障礙者、家屬與社會大眾在互動中相互理解,翻轉刻板印象,實現真正的社會共融。
別把孩子藏起來!用共學陪伴「雙老化」家庭
18至64歲的身心障礙者,是一群既已完成國民義務教育、又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障礙者,經常被社會忽略。喜樂家族執行長潘秀霞解釋,這個年齡區間的服務對象的父母,多半仍在職場中奮鬥,同時肩負龐大的照顧壓力,也因此他們成為喜樂家族的主要服務對象。
而隨著時間推移,障礙者與其家長同時老化的「雙老化」挑戰,將愈來愈嚴峻,唐氏症患者更可能在40歲後面臨「二次失智」,導致家庭的照顧壓力倍增。喜樂家族透過「親子共學」與「日間照顧」雙軌支持,為身心障礙者培力、延緩老化,同時幫家長減輕負擔,提供喘息空間。
潘秀霞強調,「走入人群、堅持不把孩子藏起來」是基金會的核心理念,透過打擊樂、舞蹈、音樂、美術等親子共學課程,基金會鼓勵身心障礙者與家長共同參與,這些看似「休閒」的課程,實則促進親子關係,同時讓個案在藝術中找回自信。然而,僅有家庭內部的支持還不夠,社會的理解與接納同樣重要。
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不了解,往往源於缺乏接觸機會,透過音樂劇、畫展和健走等娛樂活動,喜樂家族創造身心障礙者與社會大眾互動的空間,進而翻轉刻板印象。
其中,每年聯手其他社福團體舉辦的「5291健走活動」,就是一個共融實踐的典型案例。參與者除了障礙者與家長,還有另一半來自社會大眾。潘秀霞笑稱,健走活動成本低、可持續性高,且能顧及不同障礙者的需求,「如果年紀比較大的家長走不動,志工可以陪他的孩子走,這是一種共融,也是共享、共好。」
不用很會說話也能當導覽員!在走讀活動中翻轉社會刻板印象
位於石碇的「喜樂小田田」計畫,是喜樂家族另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共融活動,在社區走讀小旅行和窯烤麵包培力的過程中,不僅有助身心障礙者與家長在自然環境中療癒、延緩老化,同時與當地社區協會合作,促進社會參與。
江海泙分享到,走讀活動最初以療癒為主,帶領服務對象與家長走訪石碇的步道與自然景點,但她也思考,是否能在身心障礙者的生命過程中,為他們增添一些不一樣的小挑戰?
從2024年起,計畫轉向強化「社會參與」,讓身心障礙者挑戰擔任導覽員,由身心障礙者、家長與志工組成3人小組,一起認識走讀活動的路線、設計趣味題目,並與同儕排練、觀摩,最終為遊客提供導覽服務。
就算是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障礙者,也可以透過肢體或聲音表演,並在志工協助下完成導覽,有些遊客在走讀活動時,會故意答錯題目,創造更多與障礙家庭互動的機會,而親子遊客也把握機會教育孩子,讓他們學習理解與尊重障礙者。
不論障礙者上場導覽時間是長是短,結束後都將獲得獎狀與獎勵金,這份肯定能為他們增添自信,江海泙強調「不一定要很會講話才能夠導覽,我們要翻轉社會大眾的想像。」
江海泙觀察,透過走讀活動,身心障礙者與社區的關係也漸漸改變,店家開始熟悉他們,態度越來越友善。她笑稱,初次參與時,每個人都很緊張,但現在已經像在地人一樣自在,這份安全感讓障礙者能更自在地發揮,也讓遊客感受到他們的活力與專業。
不是為賣而賣 街頭義賣創造更多靠近人群、面對挫折的機會
另外,喜樂家族也讓障礙者與家長親手製作窯烤麵包與地瓜,並培養街頭義賣的能力,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走進人群,打破社會隔閡。江海泙直言,「這不是為了賣東西,而是透過販售的訓練,吸引社會大眾靠近,讓他們有機會互動。」
不過義賣過程並非總是順利,江海泙坦言,當障礙者手上的產品賣不出去,或是客人沒反應,他們難免流露失落表情,「但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培力就是要培養他們面對不同反應的能力。」
經過反覆多次練習,個案逐漸累積自信,家長也發現孩子並非只能被同情,而是有與人應對進退的能力,江海泙強調,「他們不是做不到,只是需要設計適合他們的參與式活動。」
這些計畫都讓障礙者們,從被動接受安排轉為主動參與,甚至許多服務對象們會主動提出希望在明年的活動中,調整或新增哪些項目,希望前往更多社區挑戰走讀導覽。
家長比孩子更焦慮?學習放手才能看見孩子更多潛能
公開的活動讓身心障礙者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但家長往往比孩子更緊張、焦慮,擔心孩子丟臉或表現不佳。
像是在導覽或義賣中,有些家長因為自己緊張,而代替孩子說完所有內容,反而影響孩子發揮。此時江海泙會請家長先暫時離開現場,讓孩子獨立完成,從旁觀察孩子的表現,「事實上,家長不在時,孩子都可以正常發揮。」
不過也有許多家長透過孩子找到自我實現的舞台,將未能實現的夢想融入導覽內容,與遊客分享更多想法。江海泙分享到「很多家長跟我回饋,如果沒有孩子,他不可能來挑戰導覽。」
家長也察覺,當自己說話大聲、有自信,孩子會跟著表現得很有精神。社區協會在過去一年中,更是親眼見證身心障礙家庭的微妙變化,發現成長最多的就是家長。江海泙強調,「只要家長調整觀念、放鬆,孩子在學習的路上就有更多機會與可能。」
無論是「喜樂小田田」計畫或健走活動,都重新定義了共融的意義,照顧身心障礙者家庭之餘,也悄悄改變了社會大眾看待身心障礙者的態度,讓更多人在輕鬆氛圍中,彼此理解、接納並建立新的連結,證明共融可以是一場改變生命的冒險,當家長放鬆,孩子就有更多機會展現潛能,而當社會大眾敞開心胸,共融的種子便能在每一次互動中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