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花蓮的山脈之間,有一群被放牧飼養的快樂雞,在足夠寬廣的空間奔跑、享受舒適的沙浴,回到雞舍有鋪設粗糠的生蛋箱,讓母雞安心產蛋;一旁有身心障礙者跟著輔導員,用心學習維護飼養環境、溫柔的撿蛋。
在黎明方舟畜牧場裡,同時關照了動物與人的往來互動,產出一顆顆有動物福利認證的「噹家好蛋」,正悄悄翻轉台灣對畜牧與社會照顧的想像。
天然的快樂雞!動物與人的雙向療癒
花蓮黎明機構長期服務身心障礙者,陪伴他們學習自立,建構身心障礙者在機構、社區、家庭和職場的支持系統,其中「綠自然照顧」就是一個重要的陪伴策略。
「在機構的時間長了,情緒行為會頻繁發生,但發現從綠自然環境中再回到機構,情緒會明顯變穩定,也能降低照顧者的壓力。」花蓮黎明機構的職業發展中心主任何宗遠說,機構很早開始就將自然環境的體驗互動,融入在日常的照顧排程中。
距離花蓮市區半小時車程的壽豐鄉,就是黎明方舟畜牧場的所在地,機構的服務使用者在畜牧場中,進行一些簡易的操作,例如把牧草割下、絞碎,製成飼養雞隻的點心後,前行到放牧區餵灑。在與雞隻互動的過程中,何宗遠觀察到「雖然他們不善於表達,但可以感受到他們是開心的、有愛的,甚至會說雞比人還要好相處!」
為了讓人雞之間的療癒持續發生,黎明方舟畜牧場從一開始飼養雞隻,就採取相對友善的模式,畢竟畜牧市場上常見的「籠飼」方式,雞隻生活得不夠自由舒適,也很難對人產生療癒效果,所以黎明方舟畜牧場中的雞,堪稱是一群天然的快樂雞!
庇護工作轉型 走向自給自足的畜牧社企
黎明方舟畜牧場除了提供綠自然照顧的場域之外,也面臨一般社福機構的營運問題,就是「要如何永續運作,持續服務有需求的身心障礙者?」
何宗遠回顧過去機構進行蛋雞飼養時,2016年遭逢政府規範若飼養超過500隻家禽,必須要辦理執照登記,所以他們將雞隻數量控制在500隻以內,「但發現飼養減少,成本就會提升。」於是他們開始尋求資源,可以來正式營運畜牧場。
黎明機構因此成立了畜牧的品牌,同時也走上了動物福利認證的路徑。為了讓雞隻有符合標準的環境,還需要一筆經費進行硬體的建置,「對社福機構來說,一般營運有六成要仰賴勸募,大概四成來自政府補助。」何宗遠認為,要讓機構可以多元發展,經費一直以來是最大的問題。幸好,2020年黎明機構獲得傳善獎的資源挹注,讓畜牧場可以順利建置。
「畜牧場不同於庇護工場的體系,期待能走向社會企業的方向。」何宗遠解釋,身心障礙者有職業培訓的需求,否則從機構走向社區生活後、仍很難可以穩定在職場工作,所以庇護工場給予職訓和就業媒合的服務。然而,庇護工場現多屬烘焙、洗滌的工項,除了必須面對市場的競爭,也有營運上的痛點,何宗遠就提到,花蓮目前只剩黎明一家機構在進行服務。而黎明方舟畜牧場則選擇以品牌提升自給自足的能力,也開拓了創新的照顧與培訓模式。
雞舍也是人生訓練場 建立職能與信心
「大孩子們在畜牧場訓練完之後要去哪裡?」這是身心障礙者培力工作,最常被提問的一題。何宗遠認為,畜牧在於建構工作能力,即使不在畜牧產業就業,也能夠多元運用這些核心能力。
黎明方舟畜牧場的管理人伍昭南描述現場的工作步驟,幾乎每道步驟都是環環相扣,且影響到母雞產蛋的品質。像是要學會測量溫度、濕度,進行電腦系統操作;然後實際進到雞舍清潔、餵食飼料、墊料翻攪、管理水源,伍昭南都一步一腳印陪著工作者一起進行。
「飼養過程中,你對數字要理解、你要會掌控時間、你執行任務要有順序。」何宗遠說這些訓練,在其他職場工作也運用得上,在畜牧場的學習,也是在奠基他們團體互動、自我管理的基礎。
黎明方舟畜牧場也將這些工作方法,整理成初、中、高三個階級的工作手冊,用簡易的方式帶領身心障礙工作者學習,他們也定期公開招生,讓機構以外的需求者,可以來到畜牧場進行培訓。
如今,黎明方舟畜牧場已經有兩個正職人員和一個兼職人員,經培訓之後,開始在畜牧場穩定工作。伍昭南想起其中的兼職夥伴,一開始不敢接觸人群,但透過訓練還有去外面市集擺攤,大大改善了他的人際互動。
伍昭南也收到了機構外參與者的回饋,發現即使來到畜牧場培訓,沒有真的達到畜牧工作的標準,但在多元能力的建構之下,讓身心障礙者在其他的生活面向上,獲得了很多的改變。
「教導跟陪伴,大概過了三年多,才有這些成果。」伍昭南說這一路走來其實相當不容易,坦言也有人從初階訓練到了高階,明明很有潛力成為種子人員,但因為工作動力不足,也很難勉強就業。
在培訓上,除了要隨時面對人的不確定性,還要同時兼顧蛋的生產品質。「在擦拭蛋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情緒不好,就會整盤丟地上,這些都是培訓必然要承擔的損失。」所以何宗遠在營運方向上,也找出了損益平衡的策略,像是蛋就必須進行精準的分級,完好狀態的蛋才能由通路賣出,蛋殼狀況不良好的蛋,可以內部作為烘焙使用。
一顆友善蛋,串起社會善的供應鏈
「我們大概是唯一會受到蛋價衝擊的社福機構!」何宗遠苦笑說,黎明方舟畜牧場本身負擔的成本就很大,加上培訓都是免費的服務,蛋價一旦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營運。
何宗遠提起自己在社福機構勸募的工作經驗,身心障礙者並不是社會捐款的主流對象,加上身心障礙者本身也很難現身說法、提供真實的故事,難以形成社會共感,所以翻轉「被救助者」的角色就很重要,否則很難透過捐助維持生存。
在疫情期間,黎明方舟畜牧場就曾面臨蛋價崩跌的危機,幸好他們的動福蛋也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口碑,於是在那時採用了「愛心認購」的方式,轉換社會大眾的支持,把這些認購蛋轉給其他弱勢和邊緣家戶。
「從過去我們機構只能接受捐款,到現在可以用畜牧蛋變成一加一大於二的善心行為。」讓何宗遠感動的是,方舟畜牧場一路以來的堅持,照顧了動物,也照顧了身心障礙者自身,甚至擴及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讓友善畜牧建構起一個共善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