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不只灌溉,還能發電?初英山社區的「微」綠能革命 自己的電自己發!

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

花蓮吉安鄉的初英山社區在吉安圳設置微型水力發電,為地方能源自給自足開創新的想像。 圖/李清宇攝影
花蓮吉安鄉的初英山社區在吉安圳設置微型水力發電,為地方能源自給自足開創新的想像。 圖/李清宇攝影

你是否曾想過,在自己的社區打造微型綠能發電?當多數公民電廠選擇將電力躉售給台電,花蓮吉安鄉的初英山社區則採取不同的做法,他們將太陽能、微型水力的綠電留在社區「自發自用」,無償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為地方能源自給自足開創新模式。

位於初英山腳下的社區,有著矮房、農田、菜園、馬場,群山環繞,自帶一股慢活氛圍。跟著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研究員賴威任的腳步,來到社區的吉安圳旁,一周前連日大雨,使圳內的水略顯混濁,「這是上面台電東部發電廠初英機組,利用木瓜溪的溪水發電後,流下來的尾水。」他指向水圳另一端的初英山說著。

吉安圳近300條大小圳路流經整個吉安鄉,灌溉超過2500公頃土地,孕育「吉安三寶」——韭菜、芋頭、龍鬚菜,以及日治時期有「天皇米」之稱的水稻。不過在初英山社區裡,這條水圳的任務不只灌溉,還肩負微水力發電的工作。

不只有大型電廠能發電!初英山社區的微水力發電初登場

微型綠能進入初英山社區的重要推手,是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社區靈魂人物鍾寶珠,她看見大型綠電案場對環境帶來危害,認為永續能源不該朝破壞環境的方向發展。

2018年,協會在龍華科技大學的技術協助下,讓寬約1米的小水圳裡,有了川流式的微水力發電機組,一年可產生約876度電,為水圳邊的路燈提供照明電力。

回憶起協會在社區初次嘗試微型綠能,賴威任說,「剛開始有些機組還是我們自己用人力搬下水圳的。」

賴威任強調,「現在可以發展大型綠能案場的都開發得差不多了,但微型綠能還有5、600 MW(千瓩)的潛力,如果發展起來,可以減少建設大型電廠。」他解釋,只要水深達50公分,機組就能順利運作,未來更換新機組後,將產生更多電力,協會也計劃與龍華科大研發於水深僅20公分處也能運作的機組。

對協會而言,初英山是微水力的重要實驗場,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水力機組比賽,尋找更適合模組化的設計,賴威任笑說,「水沒有好好利用就流走,電也就流走了,很可惜,希望大家把機組都拿來嘗試,就算只有幾百瓦的電力都不要忽略!」

協會想要維修機組時,需要與公部門協調關水時間,賴威任表示,未來將考慮盡量在農閒時間進行維修。 圖/李清宇攝影
協會想要維修機組時,需要與公部門協調關水時間,賴威任表示,未來將考慮盡量在農閒時間進行維修。 圖/李清宇攝影

天災、技術與成本的考驗...3D列印能成為微水力的解方嗎?

機組設置前,需要考量水流速、水圳寬度、水源穩定程度等3大因素,加上每條水圳、溪流的條件不同,使微水力發電難以短時間內大規模擴張,例如乾枯季明顯的水道就相對不適合設置機組,枯水期可能無法運轉。

此外,水文條件改變也是一大挑戰。去年0403大地震和風災後,大量泥沙、樹枝、塑膠垃圾隨著水流沖刷下山,超出機組攔汙柵預設的承受範圍,水下葉片、基座也出現耗損。目前水圳裡2台機組皆暫停發電,等待龍華科大的人員前往檢修,如何因應天災,做出更彈性的設計,是接下來的難題。

地震、風災過後,水文條件改變影響機組運作,目前水圳裡2台機組皆暫停發電,等待檢修。 圖/李清宇攝影
地震、風災過後,水文條件改變影響機組運作,目前水圳裡2台機組皆暫停發電,等待檢修。 圖/李清宇攝影

面對這些難關,賴威任表示,目前研發人員也在思考是否有機會透過3D列印,達到降低成本、模組化,「我們目標是把價格從10萬元降到3至5萬元,」讓一般社區都有能力負擔,才有機會提升普及率,甚至走向國產化,但3D列印的材質是否耐用,仍待評估。

賴威任期待,未來社區有能力自行做簡易機組維護、異物排除,「我們初步想法是成立工班和五金行,因為社區長輩都有基本的維修技能,未來如果機組數量增加,龍華科大也打算設計遠端監控的系統,節省巡邏人力。」他也強調,不該只看重微水力的發電成果,更重要是將綠能結合社區發展、提升社區效益,希望在過程中與社區一起成長。

農用水圳陷兩難 灌溉與發電如何達到平衡?

發展微水力發電要面對的不只是大自然的考驗,還有與居民、地方政府單位的溝通。儘管水流聲足以蓋過機組運轉,協會仍接獲少數居民反映噪音問題,甚至有人在未提出具體理由的情況下,反對於住家附近設置發電機,而協會也只能暫時將機組移往其他地方放置。

此外,由於水圳受水利署、林保署等單位管轄,要申請設置機組時,申請人經常要跟多個單位協調,手續繁雜,缺乏單一溝通窗口,就連需要關水修繕機組時,需要與主管單位商量,也經常遭拒。

賴威任解釋,主管單位認為農用水圳應優先用於灌溉,「之前曾經要維修,希望可以關水1、2個小時,但他們說不行就是不行,我們未來可能要在農閒時間維修機組。」

協會想要維修機組時,需要與公部門協調關水時間,賴威任表示,未來將考慮盡量在農閒時間進行維修。 圖/李清宇攝影
協會想要維修機組時,需要與公部門協調關水時間,賴威任表示,未來將考慮盡量在農閒時間進行維修。 圖/李清宇攝影

不只微水力還有太陽能!讓綠電走入生活 打造社區示範基地

除了水力發電,協會辦公室的屋頂上也在2024年安裝了屋頂型太陽能板,年發電量可達微水力的10倍左右,少部分供協會辦公室使用,其餘則作為社區公用電力來源,辦公室內更存放多顆儲能電池,將太陽能電力儲存備用。

賴威任提到,若遇上緊急狀況,台電電網出問題,社區就可以使用這些電池,拉長待援時間。如果電池內的電用不完怎麼辦?他笑說,政策使然,剩餘的電只能免費送給台電,社區目前無法透過躉售換取收入。

協會辦公室內備有多顆儲能電池,將白天太陽能發電的電力儲存下來備用。 圖/李清宇攝影
協會辦公室內備有多顆儲能電池,將白天太陽能發電的電力儲存下來備用。 圖/李清宇攝影

而過往社區舉辦市集、音樂會時,也少不了綠電,賴威任指向辦公室一角用來存放芋頭的公用冷凍庫,電力也全來自社區的綠電,「我們門口還有接一個插座,社區長輩來參加聚會時,可以順便把家裡的電動代步車開來充電。」

協會把辦公室打造成一個綠電示範場域,讓綠能走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賴威任指出,透過頻繁的社區活動,居民得以實際使用並了解綠電,這也有助說服更多人願意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光電板。

社區的太陽能電力可供居民自由運用,協會也歡迎長輩將電動代步車開來充電。 圖/李清宇攝影
社區的太陽能電力可供居民自由運用,協會也歡迎長輩將電動代步車開來充電。 圖/李清宇攝影

初英山的成功經驗可複製嗎?居民參與是關鍵

無論是微水力或太陽能發電,初英山社區都走向不同於一般公民電廠躉售電力的運作模式,反而強調能源自主與社區公益,期望打造一個韌性社區。

不過這套做法恐怕難以移植到城市裡。賴威任坦言,城市水流少,且河川垃圾更多,還有家用汙水、畜牧汙水等問題。他以花蓮美崙溪為例,從水源地一路經過平原進入出海口,短短20多公里,溪流從水源地的乾淨水質,變成輕中度污染,更遑論城市的垃圾問題比鄉村更嚴重。

「但水文環境跟我們類似的,就可以複製貼上。」賴威任說,即便每個地區的地理條件有些許不同,仍有許多社區紛紛前往交流、請益,希望學習初英山社區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水圳內的微水力發電。

他也認為,社區能否成功推動綠能發展,取決於居民是否願意投入,如同初英山有寶珠姐登高一呼,也唯有居民認同綠能的價值,意識到重要性,才能進一步實現社區願景。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