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進度落後!碳費3子法將公告 環權會籲中央正視「汙染者付費」

氣候行動

碳費三子法將上路,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專職律師呂冠輝呼籲中央落實汙染者付費原則。 圖/江建泰攝影
碳費三子法將上路,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專職律師呂冠輝呼籲中央落實汙染者付費原則。 圖/江建泰攝影

跟隨全球淨零碳排步伐,國發會在2022年公布我國淨零路徑,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氣候法》)、並以2005年為基準年,訂下2020年減量2%、2025年減量10%、2030年減量20%三階段目標。

而《氣候法》中為達成長期減碳目標所制定的碳費機制,也終於在7月中的碳費三子法草案研商會後,由環境部氣候署副署長黃偉鳴對外宣告,子法將於今年8月底前完成公告,且第一年碳費從正式費率公告月份開始計算,按比例收費,不溯及既往。

民團批碳費變相折扣淪「廉價碳費」 實際開徵時程仍不明朗

對於環境部的決定,民間團體與學者恐怕感到相當失望,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林彥廷坦言,「我們其實是希望溯及既往、徵收整年度的費用。」

原本期待碳費得以在2024年第一季順利開徵,並將全年度的碳排放納入計算,然而時間一延再延,即便三子法即將公告,正式開徵時間點仍是未知數。

除了時程延宕,更令人失望的,還有中央釋出的優惠規則,包含排碳低於2.5萬噸以下免徵、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A、B兩類、放大國內碳權扣減比率1.2倍,以及企業可透過碳權折抵1至1.5成的收費排放量,強調不將碳費視為財政工具,而是提供企業減碳的經濟誘因,這不禁讓民間團體批評環境部收的是「廉價碳費」。

林彥廷表示,仍希望碳費溯及既往,徵收2024整年度的費用。 圖/江建泰攝影
林彥廷表示,仍希望碳費溯及既往,徵收2024整年度的費用。 圖/江建泰攝影

低費率、減碳效益不明 「汙染者付費」遭架空?

對比民間最初希望以每噸500元起徵,到現在優惠費率勢在必行,林彥廷表示,歷經費率多次打折,民團也一再退讓,只希望正式起徵時的底價能守在300元,而價格依據則是參考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評估報告。

林彥廷也指出,目前討論的價格甚至跟不上部分已實施「內部碳定價」的企業,例如台達電以每噸300美元(約台幣9800元)的價格收費。他強調,排碳就應該「有價」,一旦費率過低將無法讓企業正視減碳的重要性。

他也呼籲中央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實際畫出綠色轉型的產業路徑圖,將碳費與國家減碳目標連結,並讓碳費早點上路,後續若有企業不幸因碳費而面臨高成本或倒閉壓力,應交由公正轉型的配套措施進行處理。

呂冠輝認為,環境部訂定碳費子法時,並未將排放者責任放在心上。 圖/江建泰攝影
呂冠輝認為,環境部訂定碳費子法時,並未將排放者責任放在心上。 圖/江建泰攝影

環權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補充,汙染者付費與碳排減量效益兩者應該並重討論,且從立法層面來看,「排放者責任」明確制定在母法裡,但環境部始終沒有將這項母法精神放在心上,如此訂定出來的子法,恐有違反母法的疑慮。

此外,經過折扣後的碳費,每噸價格可能僅剩下20至30元不等,這樣的碳費政策能產生多大的減碳效益,著實令人疑惑。距離2025年只剩下不到一年半時間,全台只減了不到2%碳排放,呂冠輝擔心這樣運作到2030年,減少的碳排量仍不明確,「我們也一直想知道碳費在2025年和2030年的減碳目標上,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其實環境部至今仍未公開說明碳費政策預期達成的減量效益,呂冠輝認為,這使環境部無法明確向其他部會或企業說明,碳定價該維持多少水準否則減碳進度會落後,一旦環境部無法在碳費價格和減碳效益上踩穩立場,將更容易受到利益團體遊說,甚至難以說服其他部會在減碳工作上提供必要協助。

碳費行政成本高 環境部行政量能足夠嗎?

面對龐雜的碳費政策,環境部光是盤查企業碳排放是否超過2.5萬噸、審核企業提交的自主減量計畫、確認企業採用優惠費率A或B等,就須負擔許多行政成本。

林彥廷質疑,未來碳費徵收對象只增不減,環境部是否有足夠的行政量能來管理越來越多的企業?此外,過往環境部收取的污染費用等基金規模不到百億元,未來碳費收入增加至數百億元,對環境部而言是筆過於龐大的金額,長遠來看,唯有讓碳費轉為碳稅並交由財政部負責,才能有效管理財務。

而收來的碳費如何運用,雖已擬定13個支出使用方向,但具體細節仍待討論,林彥廷透露,環境部現階段希望將碳費都運用在減碳上,甚至過往有優先補助企業減碳的討論,「我們並不反對環境部補助產業做減碳,但我們希望的是補助他們做減碳技術的研發,而不是單純更換設備。」

中央已制定碳費使用的13個方向,但具體細節仍待討論。 圖/江建泰攝影
中央已制定碳費使用的13個方向,但具體細節仍待討論。 圖/江建泰攝影

產業界憂碳費衝擊經濟 環團呼籲經費回歸氣候調適

產業界對碳費徵收的反抗,擔憂的一方面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則是企業在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力下滑,坊間也擔心未來出現碳洩漏。呂冠輝直言,碳費不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唯一關鍵,但制定碳邊境政策的確能為企業在國內的競爭力帶來保障,目前歐美、日本等國家都在進行相關規劃,但台灣的碳關稅制度待碳費實際上路再討論也不遲。

關於產業衝擊,中央部會過去已做過相關評估,但經濟部接下來計畫再針對個別產業影響進行細部分析,呂冠輝認為,這不僅費時費力,也缺乏再往下評估的必要性,若真的有必要探討,也應該在前期會議上就提出討論。

不過比起優先提供產業界補助,林彥廷和呂冠輝都認為碳費的運用,應該要更關注在氣候調適或公正轉型上,將這筆錢優先用在推動轉型過程中收到影響的對象,甚至回饋至T-PASS等氣候行動的相關費用補助。

而碳費對經濟與民生的影響,也相當受到關注,環境部日前亦針對不同碳費徵收價格對CPI與GDP衝擊進行分析,評估報告指出不同價格對經濟的影響皆有限。對此,林彥廷也認同報告結果,認為民眾對綠色通膨的疑慮,可能是忽略了碳費後續運用對經濟的挹注,以及不肖業者利用碳費作為調漲物價的藉口。

眼看碳費子法已大致定案,大幅調整法規的可能性並不高,實際上路後也仰賴碳費委員會進行檢討、研究,以及民間團體的密切監督。最後,林彥廷身為碳費委員會的一員,他指出目前委員會缺乏完整的選任辦法,民間團體代表是經由中央指定,盼未來有具備民主性的法制規則。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