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氣候行動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圖/李清宇攝影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圖/李清宇攝影

韌性城市是一個為地球環境,提出宜居且因應氣候變遷的友好方向,而透過景觀設計,既可以滿足居民生活所需,也可提升城市生態價值,改善城市氣候與空氣品質,同時增強城市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長年帶領團隊改造城市、獲獎無數的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劉柏宏表示,「城市裡的交通、排水、防洪、建築都屬於灰色基盤,而透過景觀設計的整合性策略,將灰色轉變成綠色基盤,經營出好的土壤、氣候、植栽,才能讓地球氣候轉變成好的方向。」

保護生物多樣性 自然基礎解決方案是關鍵

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是在面臨氣候變化、生態系統退化和可持續發展等挑戰時,從自然生態著手的解決方案。劉柏宏舉例,「假如將NbS概念套用在國土規劃,首要就是治水,水在都市裡面的貢獻是帶進冷風,但我們一直用高堤防來處理,忽略人與韌性城市的關係。」

在極端氣候下,人們需要改變生活型態,劉柏宏表示,都市規劃應儘量避開河流系統,否則過度開發,只會徒增洪水對城市破壞風險,並且危害野生動植物棲地和遷徙通道,影響生物多樣性。此外,台灣的地貌豐富,橫跨亞熱帶、溫帶,有高山森林生態系統、河川湖泊、濕地、草原,這些生物棲地都需要再盤點保留。

劉柏宏說,「像是從玉山一直下到梨山,接近平地的這些丘陵地,經過調查後知道哪些地方是綠廊道,所以現在我們就要倡議,要讓政府知道,像光電板雖然重要,但要先去盤點、避開敏感區,把工程做在對的地方。」

劉柏宏表示,都市規劃應儘量避開河流系統,否則過度開發,只會徒增洪水對城市破壞風險,並且危害野生動植物棲地和遷徙通道,影響生物多樣性。 圖/李清宇攝影
劉柏宏表示,都市規劃應儘量避開河流系統,否則過度開發,只會徒增洪水對城市破壞風險,並且危害野生動植物棲地和遷徙通道,影響生物多樣性。 圖/李清宇攝影

城市氣候調節靠綠化 串連「都市之肺」強化韌性

劉柏宏回憶,2016年台北市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宜居城市概念受到關注,因而推出林蔭大道計畫,其中包括新生南路、和平西路、羅斯福路段,皆是他率領團隊進行景觀設計。有別於過往政府主導由上至下的規劃,經典工程團隊採取參與式設計,前後舉辦了三十幾場說明會、工作坊以及學者座談,充分扮演政府與民眾間的溝通橋樑。

「當時和平西路段受到非常大阻礙,有人認為種行道樹會讓街友在樹下睡覺,或是爬到樹上溜進他們家,所以一棵樹都不許種,我們那時候有點錯愕。」但劉柏宏並不灰心,採取分段施作慢慢「醞釀」的做法,原本反對的里民看到其他區域的成果,最後逐漸卸下心防,扭轉人與空間的關係。

樹木與植栽具有遮蔽陽光、降溫、吸收二氧化碳減緩高溫的功效,因此城市裡的綠色空間相當重要,尤其扮演都市之肺的公園,可以調節都市氣候,減緩水泥都市的熱島效應。

劉柏宏期望台灣可以進行綠地系統建構,尤其有著停車場、捷運站、圖書館等多功能用途的公園,反而讓綠地和樹木消失而破碎化。「公園有破碎化的問題,如果能讓它更系統性地串連不同地方的公園、林蔭廊道,就能增強城市的綠色韌性。」

把軍營變綠地!永春陂濕地公園生態保育從社區參與做起

位於信義區的永春陂濕地公園,即是劉柏宏與團隊進行溼地公園設施營造與改善工程的成功案例,將原本的軍營改造為公園,獲得2020年第八屆台灣景觀大獎傑出獎與年度大獎。

設計初期,團隊即與台北市政府討論,朝生態系完整的公園規劃,增加信義區綠地,至於如何處理原有的水泥、建物,甚至是周邊民眾停車需求,則是團隊面臨的挑戰。當時團隊辦了3場大型工作坊,邀請居民、里長、學生、專家學者交流意見、給予回饋,一起集思廣益如何引進水流形成濕地、防洪、濕地面積大小 ,共同打造藍圖。

「經過不斷地討論與激盪,我們規劃生態復育、緩衝、人為活動三大生態分區,並且設計生態廊道,讓周圍生物可以透過廊道進入濕地。」劉柏宏表示,完成至今,永春陂濕地不儘可以承受瞬間暴雨,更有荒野保護協會認養與維護,也時常有民眾在網路上分享拍到的復育生物,兼具承洪、增加生物多樣性、也滿足民眾活動需求。

劉柏宏期望台灣可以進行綠地系統建構,尤其有著停車場、捷運站、圖書館等多功能用途的公園,反而讓綠地和樹木消失而破碎化。 圖/李清宇攝影
劉柏宏期望台灣可以進行綠地系統建構,尤其有著停車場、捷運站、圖書館等多功能用途的公園,反而讓綠地和樹木消失而破碎化。 圖/李清宇攝影

環境保護需要更積極 盼立《景觀法》創造更多復育機會

劉柏宏從業超過30年,從環境規劃、景觀設計、參與式設計,關心環境與社會正義,多年來,他也致力推動「景觀法」。「台灣已有《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以及《國土計畫法》,可是景觀法的推動卻有很多關係團體反對,其實無論是水土合治、以流域系統來整合城市、農村、林地、河川與濕地,都需要景觀法規劃國土地景的保育與利用。」

劉柏宏進一步指出,因為現有法規對環境保護不夠全面,雖有環境影響評估,卻是被動作為,反觀景觀法則是主動先盤點哪些地方應該特別保護、減少開發,「景觀法並非限制開發機會、排除人類需求,而是把好的景觀資源用法律好好保護,讓人類發展經濟同時也照顧到生態。所以景觀同時思考生態與人文,人與跟物種的關係,不應該只是侵擾。」

在都市建設發展上不可避免的情況,就是人對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多,劉柏宏希冀朝「如何讓環境有更多復育機會」的方向邁進,設計時參考AI分析的大數據,照顧到人和生態系統。

「還沒破壞的環境,一定要保護下來,但是已破壞,該怎麼復育?無論透過制定法律規範、都更、綠屋頂、打開都市水泥叢林的綠地空間、保留廊道,都是積極作為。」劉柏宏更期盼,在依據台灣地質、地形、地貌的景觀概念下,透過土木、建築、景觀、水利、電機、園藝等專業來跨領域合作,強化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韌性,打造在面對災害、氣候變化、經濟變化等衝擊時,能夠迅速復原和調整的城市。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她開店20年虧損超過10年...一間不為賺錢的「誠實商店」

她開店20年虧損超過10年...一間不為賺錢的「誠實商店」

碳信用計算方法遭質疑 研究:一項護林專案過於寬鬆

碳信用計算方法遭質疑 研究:一項護林專案過於寬鬆

極危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台南、馬祖 未來可線上觀賞復育直播

極危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台南、馬祖 未來可線上觀賞復育直播

校園安全教育「疊疊樂」考地震來怎麼躲 難倒小學生

校園安全教育「疊疊樂」考地震來怎麼躲 難倒小學生

最新文章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

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

為家鄉蓋一座珊瑚花園!澎湖種苗場場長柯志鴻如何串連觀光與海洋資源?

為家鄉蓋一座珊瑚花園!澎湖種苗場場長柯志鴻如何串連觀光與海洋資源?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