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編按:氣候變遷造成暴雨、淹水、土石流的發生日漸頻繁,打造海綿城市、提升韌性因此成為各國當務之急,《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也強調抗旱、防洪的災害應變與調適行動。面對來勢洶洶的極端氣候、水患、土石流,台灣做好韌性準備了嗎?

《倡議家》6月客座總編邀請台灣河溪網理事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深入剖析台灣當前的水環境治理正面臨什麼樣的瓶頸,我們又該做出哪些改變呢?

台灣河溪網理事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 圖/李清宇攝影
台灣河溪網理事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 圖/李清宇攝影

台灣在2023年颱風季迎來數個颱風,劇烈的風雨引起溪水暴漲、土石流,不僅有民眾的鐵皮屋頂被吹走、全台各地的農損破億,更有人在天災中傷亡,就連沒有登陸台灣的卡努颱風,也因引進外圍氣流,導致南投降下強勁雨勢,位於南豐村的加油站因此慘遭土石淹沒。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發布的《2023天然災害紀實》統計,全台去年5至10月所經歷的6個颱風,共造成超過500人受傷、2人死亡,以及419處水災、251處坡地災害、59處海岸災害,顯見氣候變遷引起的極端氣候,已對人民生活造成衝擊。

台灣河溪網理事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直言,氣候變遷是非常急迫的事,必須採取積極行動。但面對強烈的天氣變化,以及山高水急的地理特性,現階段的台灣足夠有「韌性」嗎?

台灣河溪網理事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直言,氣候變遷是非常急迫的事,必須採取積極行動。 圖/李清宇攝影
台灣河溪網理事長、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廖桂賢直言,氣候變遷是非常急迫的事,必須採取積極行動。 圖/李清宇攝影

韌性=防洪?淹水、土石流對生態有什麼好處?

鑽研城市韌性與水環境議題近20年,廖桂賢認為,國內經常將韌性與防減災連結,並期望透過水利工程改造河流,達成防洪目的,舉凡建造堤防、雨水下水道、防洪牆、野溪整治、攔沙壩,都是為了阻止洪水發生,但防減災不該被簡化為防洪,更不該完全奠基於工程之上。

廖桂賢強調,學理上的韌性理論,其實無關防減災,而是源自生態學與自然資源管理領域,關於生態系的動態演化,且洪水、土石流、野火、蟲害等自然界的環境變動都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

原因在於,生態學上不把這些自然現象視為「災害」,也不會人為介入控制,廖桂賢說,「這些動態變化對生態系而言是重要的,可以維持原生環境與生物間的互動,例如某些原生魚類就會跟著河流淹水的脈動進行演化,一旦失去環境變動,生態系將會變得單一,失去生物多樣性。」

對環境的強烈控制慾 讓人失去災防能力

而回頭檢視台灣,環境變動總被視為災害,曾旅居海外多年、見識他國如何建造永續城市的廖桂賢不禁質疑,為什麼台灣需要那麼高聳的堤防,以及三面光、水泥化的河道?許多人認為只要透過工程建設避免天災或減輕衝擊,達成安全目的,若不幸發生災害則要盡快復原,無法跳脫傳統的人定勝天思維。

一般防減災的災害管理4階段依序為減災、備災、應變、復原,忽略長期與自然變動共存。廖桂賢指出,「韌性出現後卻被拿來強調最後一個步驟,那對我來說就失去意義。韌性的出現其實是要檢視最前端的減災階段,以前都用控制的方式達到減災,如果硬是不讓一條河川淹水,不讓河岸侵蝕,不只生態系會崩潰,人也會崩潰。」

舉例而言,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以200年重現期為標準,打造高標準的防洪建設,防範200年一遇的大洪水,同時排除一切輕微淹水的可能性,但在氣候變遷之下,輕微變動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災難,而過往國內水利工程總是「防小不防大」,反而讓民眾失去防災意識,無法從中學習應變能力。

廖桂賢質疑,為什麼台灣需要那麼高聳的堤防,以及三面光、水泥化的河道? 圖/李清宇攝影
廖桂賢質疑,為什麼台灣需要那麼高聳的堤防,以及三面光、水泥化的河道? 圖/李清宇攝影

學習與水共存 從忍耐微小的不方便開始

難道我們已經被防洪工程寵壞了嗎?我們能不能忍受水淹至腳踝5分鐘?對此,廖桂賢認為是時候翻轉舊思維了,「排除小事件的確讓生活更便利、環境更穩定,但從韌性思維來看,我們平常可能要忍受一些小小的不便,去學習災害意識,了解調適和容許變動的重要性。國外40年前就在談防減災不該屬於工程領域,如果台灣的水患治理還停留在工程主導階段,是非常落伍的。」

其實透過環境設計,就能解決水跟人之間的衝突,達到共存,廖桂賢表示,東南亞在雨季經常淹水長達數月,當地的船屋和高腳屋就是人水共存的最佳案例,台灣則可在進行水患治理時,根據在地實際情況規劃部分可容許淹水的土地,而不是一味築堤防導致下游淹水,或深挖滯洪池造成地下水湧出。

廖桂賢也再三強調,淹水不等於水災或水患,僅是一種自然現象,「許多人認為淹水就是水災,這是被教育來的。如果有人從出生開始都沒看過都市因為強降雨而積水,等到有一天下雨積水,他就會覺得這是不正常的,但400年前不會有人這樣想。」

廖桂賢也再三強調,淹水不等於水災或水患,僅是一種自然現象。 圖/李清宇攝影
廖桂賢也再三強調,淹水不等於水災或水患,僅是一種自然現象。 圖/李清宇攝影

水環境治理還有哪些新解方?治水的下一步是「親水」

面對水與安全問題,除了改變思維、學習共存,尋找新方法也是必要的。廖桂賢說,在生育率下降,未來人口可能減少的情況下,政府應該針對人口嚴重流失村落的部分土地,進行系統性的長期規劃,還地於河,可惜目前仍不見相關討論。

最後,長期監督台灣河溪治理的廖桂賢提醒,雖然前瞻計畫的水環境建設,將水環境分為安全、發展與環境建設三大類,不過水患治理、供水設施與水環境改善不應截然三分,而是該整合思考,且隨著民眾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也會漸漸意識到「親水」的重要性。

廖桂賢也強調,打造親水環境不該是鋪設人行步道、自行車道、景觀橋等造景設施,實際改善河川體質,讓河川恢復自然狀態更加重要,她也呼籲水利署未來進行相關政策設計時,能開放公民參與討論,傾聽民間意見,而不是在方案擬定後才對外舉行說明會。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校園安全教育「疊疊樂」考地震來怎麼躲 難倒小學生

校園安全教育「疊疊樂」考地震來怎麼躲 難倒小學生

永續航空燃料SAF又少又貴 台灣四大航空下一步怎麼走?

永續航空燃料SAF又少又貴 台灣四大航空下一步怎麼走?

澎湖12隻獲救海龜重回大海 百名師生現場為牠們加油

澎湖12隻獲救海龜重回大海 百名師生現場為牠們加油

【倡議圈活動】2024臺灣技職教育年會開放報名 共探技職學校如何成為產業邁向永續的人才庫

【倡議圈活動】2024臺灣技職教育年會開放報名 共探技職學校如何成為產業邁向永續的人才庫

最新文章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

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

為家鄉蓋一座珊瑚花園!澎湖種苗場場長柯志鴻如何串連觀光與海洋資源?

為家鄉蓋一座珊瑚花園!澎湖種苗場場長柯志鴻如何串連觀光與海洋資源?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