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裹子把公平貿易縫入衣-環保、公平變時尚成分
時間推移到近10年,氣候極速惡化,天災、人禍、瘟疫不斷,全球的永續意識終於抬頭,「公平貿易」也逐步從冷門議題,轉變為適用於各行各業的主流價值。
為此,《倡議家》五月的客座總編,邀請了公平貿易品牌「繭裹子」擔任,分享多年倡議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以公平貿易的精神參與全球變局,同時也深化台灣的策略。
台灣為數不多的公平貿易品牌中,營運逾十年的「繭裹子」,與其說是公平貿易商,反而更像是推動國際公平貿易概念落地台灣的先行者。如今,他們最大的期許則是,「台灣能出現第二個繭裹子。」
2010年正式登記的繭裹子,由楊士翔和蔡宜穎一手催生,兩人原本所學都是建築,因著想「用設計專業為社會做點事」,從而踏入了「環保設計」與「公平貿易」的志業至今。
「很多人以為繭裹子是公平貿易起家,其實我們的初衷是透過友善的設計,減少環境負擔,公平貿易就地取材、生產過程不危害環境等特色,剛好是很棒的實踐方式,才會把兩者結合起來,走到現在。」楊士翔說。
透過認證,實踐環保的設計、公平的交易
楊士翔分析,10幾年前的台灣,不僅民眾可能連「環保設計」、「公平貿易」聽都沒聽過,作為台灣的微型團隊,想用公平貿易的方式連接世界各地的生產者,也很難找到途徑參與,唯一的方法就只剩「取得認證」。
於是,兩人從2011年起,花了3年,逐一拜訪各發開中國家的生產組職,最後終於成為WFTO(世界公平貿易組織)的會員,2015年又成了WFTO-GS的會員(WFTO結合公平貿易與社會企業的認證系統,確保企業在結構、系統和營運過程中關注生產者的利益)。
這段旅行和認證,也奠定了繭裹子的商業模式和基本價值。「我們從手工製作,轉為先設計、再交給各地的生產者,用天然材料和友善環境的方式產製,並提供合理的薪資,建構持久與透明的合作關係。」楊士翔說。
除了生產方式,繭裹子也杜絕童工與性別歧視,並透過產地考察和合作,提升生產者的技能。他分析,與現行多數商業模式相較,利潤低、成本高的公平貿易,卻是真正能幫助弱勢脫離貧困、改善生活的方法。
同時,繭裹子的規模也從兩個人的工作室,發展到現在已有20位員工,並與來自全球多達3500位生產者合作,包含生產端的25個國家和50多個生產組織,位於台灣的店面也已擴展到9間,分佈在台北各大都會區。
發起革命,檢視快時尚背後的不公義
隨著營運逐步穩定,繭裹子也開始關注更多議題,其中,2013年在孟加拉發生的「Rana成衣工廠倒塌事件」,造成1134人喪生、超過2500人受傷的慘劇,震撼了全球製衣工業,也燃起了繭裹子作為業界一員的使命感。
「這次意外的主因,來自不夠安全和過度擁擠的工作環境,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時尚這件事,做出實質的改變!」楊士翔強調。
為此,繭裹子從2014年起擔任統籌,在台灣推廣「Fashion Revolution(時尚革命)」這項國際活動,2017年更號召10個台灣品牌聯合舉辦,2018年串連品牌增加到30多個,並連年舉辦「公平貿易服裝秀」,參與人數皆突破千人。
這時的繭裹子,早已從社會企業,變成站在世界的前緣,倡議結構性問題的組織,「這不只是解決問題而已,我們更希望透過這些行動,讓世界認識台灣。」楊士翔說。
疫情來襲,公平貿易生產端成重災區
在過去,每一年都會出國拜訪生產團隊的繭裹子,近兩年卻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停擺,被迫在短時間內,改用新的方式與生產端及顧客互動。
楊士翔分析,尼泊爾、印度的疫情都比台灣嚴重,現在只能透過網路關心,執行效率沒有以前好,平均一個組織也至少有一、兩位夥伴離開,以論件計酬維生的生產端、零售端,乃至全球公平貿易的運作和運輸,都受到很大的衝擊。
「以前兩週就能運到台灣的產品,現在要花3個月,有時遇到港口有人確診,又會因為隔離再延長,但我們身在相對穩定的台灣,還是會盡力為他們安排訂單或發起募資,多少維持生產端的基本生活。」他說。
另一方面,他也觀察到,相較日本、歐美的公平貿易進程,台灣起步晚,消費者意識卻成長很快,關注年齡層也持續擴大,「這可能跟近年食安風暴有關,再加上疫情,我們發現,當消費變成紓解心靈壓力的方式,就變成一種慰藉。」
他舉例,去年5月疫情突然升溫,繭裹子門市頓時沒客人,運營被迫轉以線上為主,員工更要快速適應新的服務模式,但銷售量竟因眾人在家隔離,不降反升,「我們收到許多網路回饋,說被產品感動,很支持我們的理念。」
危機即轉機,「在地化」成另一線生機
受到衝擊,卻意外獲得鼓勵的繭裹子,也因此看見組織運營的另一線生機。楊士翔預測,「這波疫情的衝擊將會很長遠,運輸、原料都會被大幅改變,至少持續10年,若不調整腳步和策略,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我們在2020年2月就開始尋找台灣在地的生產者,我們找到很多原住民團體,以及很優秀的機能服飾紡織廠,把用不上、即將丟棄的布料回收,製成新的機能運動衣。」他說,因為不能出國,台灣做瑜伽、登山、騎腳踏車的人倍增,也帶動了機能運動服的需求。
即使是機能服飾,繭裹子仍堅持以環保方式製作,例如回收寶特瓶及咖啡渣等,產品也吸引許多銀髮族及退休族群的青睞,在開發新產線、新品牌同時,也擴大了「環保設計」的消費族群。
產線雖有新改變,但楊士翔說,「繭裹子原本的產品很感性、講究手工,機能衣則重視實用性,產品線看似極端,但今年我們的目標,就是將兩者合一,找出用公平貿易的精神,設計機能衣的方法。」
社企也做CSR,用文化讓世界認識台灣
不論是用數位工具關懷各國生產者,或是轉向在地化,「對繭裹子而言,歷經這10年的努力,現在的期許就是『台灣能出現第二個繭裹子,一起為友善地球努力』!」楊士翔說。
不過,他也點出問題:沒通過公平貿易認證,很難接觸到生產者,但申請過程繁複又辛苦,很少中小品牌願意付出這樣的龐大成本,「光這一關,很多人就卡住了,更別說還要有足夠的包容力、耐性,去協調生產、設計過程的困難。」
事實上,除了公平貿易,繭裹子在2017年也通過了「B型企業」認證,並成為世界性環境倡議組織「1% for the Planet」的會員,承諾捐出公司營收的1%,回饋並支持環境保護的工作。
一路以來,繭裹子將公平貿易的精神落地台灣,同時也繼續參與國際,就像他們10年多來、始終不變的品牌口號:「要用文化,讓世界說台灣話。」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