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吃魚才能「年年有鰆」-呷海鮮也是海洋文化!

無貧窮

從路邊快炒到高級餐廳,台灣人熱愛海鮮料理,卻很少了解盤中食物的由來。這樣的落差,讓環海圍繞的台灣被諷為只剩下「海鮮文化」。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圖/年年有鰆提供
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圖/年年有鰆提供

「冬天沒人吃西瓜」海鮮一樣吃當季

年年有鰆(音同春)」是巫佳容所創辦的食魚教育推廣團隊。她認為,台灣不會沒有海洋文化,而吃海鮮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巫佳容說,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例如,流傳於民間俗諺:「四月煙仔(巴鰹)免油煎」,意指早期漁家發現農曆4到5月的煙仔最肥最好吃,煎煮時連油都不用放;又或是掌握土魠魚冬天吃肥,夏天吃甜的時令滋味,選對時節料理,處處都可見藏於民間的漁業智慧。

然而,這些再自然不過的常民文化卻漸漸被忽略,因此,巫佳容創辦「年年有鰆」致力推廣食魚教育,提倡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魚,「沒有人會在冬天買西瓜,那麼海鮮也是一樣」。

年年有鰆團隊從2年前開始辦導覽,帶領遊客走入漁市場、參與澎湖傳統漁法,或和當地漁民互動。尤其澎湖人世代以海維生,各種魚類特性全難不倒,大半輩子習得的生命經驗比教科書還詳細,堪稱「會走路的魚圖鑑」,更是外行人認識海洋、魚類最好的入門書。

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圖/年年有鰆提供
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圖/年年有鰆提供

超市裡的海洋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超市裡的海洋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例如,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像紅新娘一定要用油鍋酥炸,都是台灣民眾鮮少知道的料理手法。

不過,在地常民的日常經驗是助力也是改變的阻力。野生石斑魚是老一輩澎湖人是從小吃到大的魚鮮,請客聚餐中端出來會有面子的料理,但另一方面,石斑魚又是棲息在珊瑚礁、食物鏈頂層的物種,在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現在,已經是不推薦食用的魚類,這一點就與老一輩的生命經驗衝突。

巫佳容說,年年有鰆會持續發起對話推廣理念,不論是捕魚數十年的長輩,又或是零經驗、從未進入漁市場的大眾。

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 圖/年年有鰆提供
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 圖/年年有鰆提供

臭肚魚乾製作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臭肚魚乾製作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聰明吃魚就能年年有魚

回到「台灣只有海鮮文化」的命題,巫佳容不僅用行動回應,更給出從保育角度切入的答案,「海洋保育並非一律禁止捕撈和食用,而是合理地應用,如同以前與海共存的祖先,聰明的吃魚仍然能年年有魚」。

從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畢業的巫佳容,因著對海洋極度熱愛,4年前隻身拖著行李箱從台中飛到澎湖擔任淨海淨灘專員,工作的過程中認識、深入、著迷於澎湖的生活。「就像被黏住一樣。」巫佳容說,澎湖人5分鐘就能到海邊,海岸又不像台灣充斥消波塊,非常美麗迷人,但澎湖人習以為常,導致有些東西漸漸消失。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當時還會吹罟螺通知村人幫忙,每一位都可以分得一份漁獲,孕婦更可以得到兩份,是一種早期互助的模式。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 圖/年年有鰆提供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 圖/年年有鰆提供

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 圖/年年有鰆提供
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 圖/年年有鰆提供

隨著漁業資源枯竭,需要大量人力的牽罟早已不符成本,巫佳容說,早期一網的魚獲可達數百斤,現在卻有可能是空的,所以全澎湖只剩嵵裡社區看得到。

為了保存這項傳統技法,年年有鰆也開設體驗行程,讓遊客加入牽罟,以及後續處理的曬漁乾,試圖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努力留住屬於澎湖特有的傳統人情味。

延伸閱讀

>>「湛藍海洋聯盟」陳思穎-回源頭減垃圾,為湛而戰

>>八斗邀「端友善餐點」-靠著吃海鮮,更認識海洋

>>知道你盤中海產何處來嗎?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你的避難包有什麼?華爾街日報採訪台灣人 有人砸30萬打造「戰備糧倉」

你的避難包有什麼?華爾街日報採訪台灣人 有人砸30萬打造「戰備糧倉」

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你還在被「氣候勒索」嗎?其實你的碳足跡已經比祖父母少一半以下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史上最貴氣候大會?巴西COP30住宿短缺、房價飆漲數百美元 各國考慮缺席

生態平衡新藍圖!聯合國新指定26處生物圈保護區 涵蓋珊瑚、火山與海岸

生態平衡新藍圖!聯合國新指定26處生物圈保護區 涵蓋珊瑚、火山與海岸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