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全台教師最年輕學校,從瀕臨廢校到人人想來
冬日下午4點,陽光斜斜照進嘉南平原,此時雲林縣拯民國小正在進行「放學夕圈」。
全校孩子坐在大草地上,冬陽落在身上,主持放學的教師謝侑廷,請幾個孩子站起來,分享他今天在某些孩子身上看到的好品格,「我要讚美小連,因為他做到了品格『社交智慧』,今天笑容滿面的幫我一起接待客人。」陸續有老師、學生舉手,也起身說今天看到誰做了什麼好的品格行為。
小雅(化名)的媽媽坐在一旁水泥花圃邊等放學,她總是提早10分鐘到,聽著放學夕圈,「我喜歡坐在這邊聽孩子分享,充滿正能量。」一年半前,小雅媽媽獲知鄰近的拯民國小要轉型為實驗學校,看了學校規劃中強調教學品質、品格扎根,便將就讀小一的女兒轉學過來。
一旁聽到記者與媽媽聊天,小雅靠了過來為自己發聲:「我原本不想要來的,我以為這裡會跟我原來的學校一樣。後來發現不一樣,拯民真的很好。」就讀三年級的小雅說,上學真的很好玩,他最喜歡上的是數學課,8歲的她有個心願:「我要賺很多錢,蓋一間拯民國中!」
這個去年入學招生額滿得抽籤的學校,在2017年時,還是一所全校只剩27個學生,已經要關門大吉的「分校」。在第一年轉型實驗學校的招生說明會,有個小女孩踏進校門看見荒煙蔓草的操場,嚷嚷著:「這間學校有鬼,我不要念這裡!」拉著媽媽離開校園。
白天割草、晚上開會,準備開學
時間倒轉回到2017年。
拯民國小因為學生人數少,早在2011年時改制為「大屯國小拯民分校」,近幾年學生人數愈來愈少,幾度差點廢校。2017年,誠致教育基金會引用美國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系統的教育理念,於台東、花蓮和雲林成立了3所公辦民營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學校,拯民國小就是其中一所。
校長林郁杏記得初到拯民時的景象:「草很長,我是看不到學校圍牆的。」她和拯民的教師團隊,在2017年那個暑假,南台灣的烈日下,一早7點到學校割草、打掃、刷油漆,晚上開會準備開學課程,總是超過10點後才回家。
說起那段創業維艱、苦不堪言的日子,教師林詩穎想起:「我那個月穿破了3條褲子!」坐在旁邊的教師林貝霓馬上接話:「整理學校那段時間我的皮膚整個起疹子好難受!」嘴裡說的事是辛苦的,但是臉上的表情是快樂的。
而林郁杏,回想起從無到有的辦學歷程,看著學校慢慢長成自己期待的模樣,滿足笑了:「實踐夢想的過程太美了。」
品格教育:我們是在學校教,不是在教室教
特殊的創校背景,使得拯民辦學源用KIPP系統,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Work hard, be nice)為校訓,將熱情、堅毅、樂觀、自制、感恩、社交智慧、好奇等7個品格當做教育的核心。
「每個學校都說自己在推品格教育,我們有什麼特別?憑什麼拿出來對外宣稱我們是以品格為主?」「我做這個幹嘛?」這是教師陳安怡在加入拯民團隊時,常常出現的內心交戰與自我對對話。
那麼1年半之後,現在怎麼想呢?陳安怡說,這1年多,她帶著疑問一邊做一邊思考,發現拯民推的品格教育真的有特殊性,也有其優點,例如它為團體帶來了認同和正向的約束,於是在形塑孩子行為時可以用正向引導而非負向懲罰;例如它成為了學校師生的共同語言,「只有我們懂的共通語言」。
的確,走進拯民的校園,會感受到「拯民式的共同語言」,以及「整個學校都是品格教室」的氛圍。
不只放學夕圈,刻意用正向語言連結學校強調的品格行為,學校的每個時刻都充滿濃濃「品格味」。
記者到訪當天,好幾次看見每當有孩子要跟老師說話,老師就蹲下來,用小孩的高度與他對話。中午時刻,全校孩子到餐廳用餐,餐廳裡音樂響起,學習發展處主任胡茵提醒孩子:「說話音量1,大家才聽得到音樂。」拯民的學生馬上知道「音量1」是兩人交談只有彼此可以聽到的音量,這是一種拯民師生專屬的語言與默契。
學生紛紛坐定後,主持午餐開動的同學說:「請熱情班取餐。」取餐同時,胡茵對著還在等待的學生說:「熱情班學長姐做了很好的示範,拿餐具小小聲、靠椅子時也輕輕的。」「好奇班的小朋友做得非常好,基本上是音量0的移動喔。」與此同時,有幾個孩子正要將餐具拿出來,或是要拉開以子的,都放柔了動作。
採訪團隊在餐廳的那段時間,前前後後有好幾個孩子看見有訪客,環顧餐廳內座位,走向前來,邀請我們到有空位的位置坐下一同用餐。
「品格微時刻」是每一天教師彼此提醒的,他們在教學時、生活裡、對話間,都有意識的置入品格,讓它成為孩子學校生活的一部分。
陳安怡說,真心認同學校推品格的目標與方法後,就會刻意去做,從自己做起,讓孩子看見老師不是「教」品格,而是在生活中實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見我的角色不只是老師,還擁有自己的興趣,以及我在興趣上發揮熱情。」
用制度形塑文化,教師凝聚共識
林郁杏擅長用制度來形塑文化,對學生,她在校園裡營造環境推動品格教育;對老師,她則透過教師晨圈與夕會來凝聚共識。
「公立學校沒有凝聚共識的過程,」在公立學校服務超過20年的林郁杏舉例,大家可能都認同學生比賽拿獎是為學校爭取榮耀,但是在每個教師心中對這件事的意義是不同的,在一般公立學校其實沒有機會好好討論:這是誰的榮耀?除了少數被看見的孩子外,有沒有什麼樣的作法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所發揮?
於是在拯民,教師每天有「晨圈」和「夕會」兩個瞭解彼此、溝通價值、專業成長的時間。
拯民的教師早上7點就到學校,在孩子進學校之前,進行10分鐘的晨圈。晨圈概念來自華德福教育,拯民晨圈借用圓和信念的精神,在一天的開始關懷並鼓舞彼此。那10分鐘,教師會分享生活和近況,也可能分享最喜歡的作家、最喜歡的電影、最喜歡的一首歌等等。
孩子放學後,4:30到6:00是教師夕會,是全校教師共同備課與教學省思的時間,教師會分享今日教學上了什麼?有哪些很不錯的部分?哪些需要再調整?那個孩子有什麼狀況?需要大家甚麼協助?也會針對將要開始的教學分科備課。
他們不害怕說出自己的失敗
除了引用KIPP式的教學與品格教育系統,形成拯民特有的學校文化外,這個學校的獨特文化還來自另一個部分:全校教師都來自「為臺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簡稱TFT)的系統。
除林郁杏之外,拯民有9位教師,他們的教育專業裡都流著「TFT血液」——3位是以TFT教師身份服務的第4屆教師、5位是已經結束2年計畫的TFT校友、1位受過TFT教師訓練但未實際分發服務的TFT儲備教師。即便校長林郁杏,也是TFT要的合作對象。
TFT創辦6年來,創辦人劉安婷不時聽到這樣的建議:「辦一所TFT學校吧!」拯民國小,就是一所很靠近「TFT辦學」的學校。TFT計畫下養成的特有教師性格,也讓這所學校的教師彼此間有著緊密的連結:時時反思、彼此信任、願意示弱。
目前擔任一年級導師的教師TFT校友李科賢說,拯民教師的很大特色是反思能力,每當學生學習狀況不好,教師們總是先自問:「是不是我沒教好?」或者「是不是我準備不夠?」試圖調整教學。
這些「覺得自己是個不夠好的老師」的反省,在多數學校,因為說出來表示你能力或是用心不夠,老師總是怯於求助,「但是在拯民這件事並不可怕,你知道說出來你會得到幫助。孩子受到的照顧永遠不只有他的導師。」
教導主任胡茵是TFT第2屆教師,她坦承,「我最大的困難是,很年輕的我,要帶領很年輕的團隊。」從課程發展到學生輔導、從要不要寫教案到如何寫教學省思,所有事情都沒有前例可循,都像當初辦學校一樣,要從一片荒蕪中整理出方向。
所幸TFT教師也很擅長在困境中找到出口,胡茵相信差異是力量的來源,讓教師群在每天的討論與練習中成為真正的「團隊」,成為彼此在專業成長與心情反覆的支持力量。
有次拯民教學團隊到高雄分享,有個老師問:「你們會吵架嗎?」胡茵想了一下說:「我們沒有吵架,只有抱在一起哭。」在邁向教育專業之路的旅途上,所有的低潮、沮喪、自我懷疑的情都是真實的,但是在這個教師團隊中,不用擔心被指責、被訕笑,「願意示弱」反而帶來更多的支持,變成「成為更好的教師」的起點。
這是一所有KIST精神與骨架,流著TFT血液的學校,一群教育創業家,在已經架構好的公立學校系統中試圖找一條路,建立起既強調品格又在乎學力的學校價值,希望為弱勢學生提供一點都不弱的學習環境。
2017年8月,台灣共辦理了3所KIST學校,分別是:花蓮縣玉里鎮三民國小、雲林縣虎尾鎮拯民國小、臺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