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暴漲怎麼辦?11種美味野菜大揭密

野菜煎餅。 記者董俞佳/攝影
野菜煎餅。 記者董俞佳/攝影
無貧窮

【營養午餐解方篇】營養午餐的問題不僅是營養午餐,通常關乎更大的飲食教育、對食物的認識。近年各方努力方向多從學校食農教育、認識當令當地食物著手。不僅在學校做食農教育、在家也可過遊戲、繪本和孩子談食物。



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越來越頻繁,導致菜價常暴漲暴跌,常常一顆高麗菜就飆破百元。然而,花蓮農業改良場的研究人員、阿美族原住民等農業專家推薦可食用台灣本土野菜,不只蟲害少、「丟了就長」,受極端天氣影響也小,只是較不廣為人知,也很難買到。立委也提議,推廣種植與食用野菜,讓野菜成為極端天氣下明日餐桌的菜源之一。

台灣本土野菜十分多,但很多民眾不知道,更不曉得可以吃。阿美族原住民農夫吳雪月笑稱,野菜「幾乎都被當草」!事實上,這些野菜營養豐富、風味佳,不少內行人在菜價暴漲、缺菜時,會選擇食用野菜當替代品。

只是本土野菜到底哪些較好吃、有營養?以下介紹11種原民部落、鄉村常吃到,但一般民眾較陌生的風味野菜。

1.土人蔘

土人蔘。 記者董俞佳/攝影
土人蔘。 記者董俞佳/攝影

幾乎只要有種子就能長出來,在平地、馬路邊都能見到。嫩葉作為食材,川燙或快炒都很好吃,口感有點類似川七,滑順可口。還能料理煮湯,有人加上豬肝跟薑絲,喝來別有一番風味。


2.鬼針草

鬼針草。 記者董俞佳/攝影
鬼針草。 記者董俞佳/攝影

又稱「咸豐草」,生命力很強,滿山遍野幾乎都是。不少熟門熟路的料理達人,會加上蒜頭快炒,吃起來甜甜苦苦的,非常下飯。


3.薺菜

薺菜。 記者董俞佳/攝影
薺菜。 記者董俞佳/攝影

仔細看看,其實在許多公園都能尋找到薺菜的蹤跡,味道不像一般野菜有苦味,而是帶點清甜口感,不管搭配烘蛋、或者單炒都非常好吃。


4.刺莧

刺莧。 記者董俞佳/攝影
刺莧。 記者董俞佳/攝影

加上蒜蓉後的刺莧,是常見料理,吃起來口感軟滑。如想要以懶人法烹調,只要川燙後沾美乃滋或醬油,直接吃就很好吃。


5.糯米糰

糯米糰。 記者董俞佳/攝影
糯米糰。 記者董俞佳/攝影

這是原住民常採食的野菜,嫩芽和嫩莖都可食用,適合炒食。現在也有很多人加工做為野菜水餃,吃起來很有風味。


6.木鱉子

木鱉子。 記者董俞佳/攝影
木鱉子。 記者董俞佳/攝影

果實外型很像鱉的外殼,嫩葉或幼苗洗淨後,水滾前下鍋,大火滾煮後,就可喝到甘甘苦苦的湯,口感十分清爽。值得一提的是,木鱉子除可吃,傳統阿美族還會把木鱉子的根莖搗碎後,和衣物一起浸泡當做洗滌劑。


7.昭和草

昭和草。 記者董俞佳/攝影
昭和草。 記者董俞佳/攝影

又稱「山茼蒿」,味道跟茼蒿很像,嫩莖葉、幼苗都可食用,不管蒸煮、炒、油炸、涼拌都好吃。在茼蒿價位太高時,美食達人多推薦山茼蒿取代當做火鍋底菜,也是山產店很受歡迎的野菜。


8.赤道櫻草

赤道櫻草。 記者董俞佳/攝影
赤道櫻草。 記者董俞佳/攝影

適應性很廣、且長得快,營養價值豐富。常見料理方法是搭配蒜頭、薑絲等翻炒快煮後食用,非常簡單。


9.龍葵

龍葵。 記者董俞佳/攝影
龍葵。 記者董俞佳/攝影

又常稱「黑田仔菜」,滋味苦裡帶甘,不管煮成粥、清炒、川燙都能呈現特殊風味。


10.葛鬱金

葛鬱金。 記者董俞佳/攝影
葛鬱金。 記者董俞佳/攝影

是台灣早期勾芡用太白粉的主原料,塊莖可直接食用,蒸煮後吃起來如同山藥,過去被花蓮阿美族當成主食之一。葛鬱金所製作出來的澱粉,還適合做純天然的果凍,是養生甜品。


11.輪胎茄

輪胎茄。 記者董俞佳/攝影
輪胎茄。 記者董俞佳/攝影

外型像輪胎,吃起來味道如同大眾熟悉的苦瓜,可煮湯、涼拌、炒小魚乾等,喝起來甘甘苦苦的,別有一番滋味。

到這裡嘗鮮野菜

隨著極端天氣威脅餐桌食物,蔬菜價格常常暴起暴落,日前立委蔡培慧提議,農委會應納入野菜推廣種植,讓國人更熟知這種本土的菜種,也能作為未來極端天氣之下,食用的菜源。

現在花蓮原住民改良場不只積極推廣野菜,還請料理達人介紹野菜料理,下回有機會到農夫市集或者部落、鄉村看到時,一定要嘗鮮看看!

作者文章

環境部更新「溫室氣體查驗指引」 完善減碳法規、明年實施

環境部更新「溫室氣體查驗指引」 完善減碳法規、明年實施

日本為碳中和目標擬脫碳計畫 RE100呼籲當局擴張2倍再生能源容量

日本為碳中和目標擬脫碳計畫 RE100呼籲當局擴張2倍再生能源容量

體感飆破40度 試試5個不開冷氣也能降溫的生活小撇步

體感飆破40度 試試5個不開冷氣也能降溫的生活小撇步

歐盟CBAM境外落實陷難關 執委會「氣候外交」手腕是關鍵

歐盟CBAM境外落實陷難關 執委會「氣候外交」手腕是關鍵

最新文章

碳費開徵會綠色通膨、碳洩漏嗎?中經院劉哲良:先上路再滾動修正

碳費開徵會綠色通膨、碳洩漏嗎?中經院劉哲良:先上路再滾動修正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為城市留下水與綠地 經典工程創辦人劉柏宏以自然為本打造城市韌性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鍊把脈痛點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躲不過都市熱島效應?台大教授石婉瑜:善用城市自然條件降溫

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為何築起高堤仍淹水?北大教授廖桂賢:城市韌性不是控制而是共存

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

台達、海科館建零碳「珊瑚諾亞方舟」 拼3年復育1萬株、培育耐熱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