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永續發展報告》:所有SDGs嚴重偏離軌道

今(2023)年正值《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的中點,然而根據SDSN發佈的報告顯示,所有的SDGs嚴重偏離軌道──依照目前進展,估計僅有18%的SDGs細項目標會達成。此篇文章擷取了報告的五大重點,帶你快速了解地球限度、外溢效應以及全球的現況與面臨的挑戰!

聯合國永續發展方法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是一個由1,900多個組織所組成的全球網絡,分布在53個國家地區,其觸及了四個面向—學術研究、教育創新和夥伴關係、集結各方力量、大眾溝通,目標動員全球大學、智庫、國家實驗室支持SDGs,並成為SDSN的一份子。

SDSN每年發佈永續發展報告(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SDR),評估193個聯合國會員國在SDGs下的進展,並對於現況與目標的差距進行全面評估,將資料量化、標準化、可視化,並以SDG index和SDG dashboard(圖1)呈現。

  • SDG Index:針對每個國家在17個SDGs上整體表現的評估。每項目標等權重,其分數表示一個國家在該指標下,最壞的結果(0分)和目標(100分)之間的位置。官網提供了各國的分數、排名、與歷年的趨勢。
  • SDG dashboard:表示國家朝著目標的趨勢是否正步入或偏離軌道,有助於決定下ㄧ步行動的優先順序。而其中使用的資料數據2/3來自官方,1/3來自研究機構、大學、非政府等組織。

圖1:2030年議程中點的SDG dashboard,其中SDG6、7 、9在報告年度有些許進展。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圖1:2030年議程中點的SDG dashboard,其中SDG6、7 、9在報告年度有些許進展。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重要議題的發展

2015-2020年間,SDGs的進展非常緩慢,根據SDG Index,全球SDGs的達成率僅略微上升──從2015年的64%上升到2019年的66%,而隨著疫情的爆發,進展也隨即終止。截至2022年,全球SDG Index低於67%,若逐一檢視 17項SDGs,則會發現沒有一項能夠在全球尺度下達成。

此外,國家之間的進展極不平衡。據估計,高收入國家(HICs)與低收入國家(LICs)之間達成2030目標之結果,會受疫情影響而有差距更大的風險。

圖2:SDGs之進展趨勢:藍實線為現行的趨勢;藍虛線為疫情前的趨勢;綠虛線為達成SDGs的趨勢。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圖2:SDGs之進展趨勢:藍實線為現行的趨勢;藍虛線為疫情前的趨勢;綠虛線為達成SDGs的趨勢。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圖3:HICs與LICs至2030年預測的目標差距,疫情前的趨勢是根據2015-2019年預測;現行的趨勢為根據2019-2021年所推斷。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圖3:HICs與LICs至2030年預測的目標差距,疫情前的趨勢是根據2015-2019年預測;現行的趨勢為根據2019-2021年所推斷。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糧食安全

2021年聯合國糧食系統高峰會(UN Food System Summit)針對全球糧食的永續性、可負擔性和品質提出了許多關切。整體而言,該高峰會強調需採取綜合全球性的方法來應對糧食相關挑戰,包括糧食安全、鄉村發展、減少糧食浪費、價值鏈的透明度、永續飲食以及應對氣候變遷。

教育

長期而論,兒童擁有優質的教育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2022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教育轉型高峰會(Transforming Education Summit),旨在推動全體努力實現教育轉型,為所有人提供技能和知識以消除貧困、保護環境並建立和平且包容的社會。然而此時,仍有數以億計的兒童失學,或接受資金和資源不足的教育──即使經過多年,也無法實現基本的識字和算術。

生物多樣性

土地使用的改變、全球暖化、污染等影響,皆導致更多的物種趨向大滅絕,而包括物種豐富度、物種歧異度、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等多個面向,皆受到威脅,目前的滅絕速度至少為背景滅絕速度(background extinction rate)預估值的100-1000倍。於此同時,長時間一直保護與管理這些自然資源的原住民族也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稀土元素

由於對稀土元素的需求急遽增加,其稀缺性變得更加明顯。評估稀土元素的全球資源消耗非常重要,雖然這些元素的儲量並不存在於集中礦區(這使得採礦效率不高),且其加工難度高,過程中也會產生有毒物質;但在這一領域中,某些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生產了全球供應的98%(中國佔全球產量70%,各國皆在設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水資源

全球超過40%的人口面臨缺水危機,估計約18億人依賴受人為污染的飲用水維生。缺乏永續性水管理政策與行為,將嚴重影響生態系的服務與功能。

氣候行動

截至2022年,全球暖化幅度為 1.2°C,且暖化幅度每十年將增加0.3°C。若以此暖化速度,在十年內超過1.5°C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 年排放差距報告》:

  • 目前的政策情境下,將在2100年之前升溫2.8°C。
  • 若分析現階段的國家自主貢獻(NDC)與許多國家的淨零承諾,到了2100年仍將導致全球暖化約2.4°C。
  • 目前承諾的最佳情況情境(best-case scenarios)仍將導致到2100年全球暖化約1.8°C

海洋商品和服務

全球將近90%的漁業資源遭過度開發,海洋商品與服務面臨嚴重且複雜的危機,包括了過度捕撈──使用破壞性技術(底拖網捕魚)、濕地生態系的破壞、氮和磷在環境中的流佈、海洋酸化、公海污染、海平面上升等,而內陸漁業也面臨著相似的挑戰。

和平

全球和平是永續發展的基石,和平與夥伴關係不能只淪為口號。在核武和環境破壞皆威脅著人類生存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技術,需要更多解決國際爭端的外交手段。

今年年初,末日時鐘被調快了10秒,來到了11時58分30秒,距離午夜僅剩一分半,這是該時鐘76年以來最接近世界末日的一次。《原子科學家公報》表示,這10秒首要起因為俄烏戰爭,其次則為全球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災難持續擴大增加。2022年3月的烏俄戰爭若無發生,無數人的生命將被拯救、城市可免於破壞,也應可以避免眼下食品和能源價格飛漲,以及金融混亂的局面。

地球限度與臨界點

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y)代表當代人類能夠安全地活動,並讓未來世代得以持續發展和茁壯的環境臨界值,若超出限度過多,將使地球生態系統嚴重劣化,而維持地球系統穩定度和復原力的九項地球限度指標,包含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海洋酸化、平流層臭氧耗損、大氣氣膠汙染、淡水使用、氮磷生物化學循環、土地利用變化以及新化學物質釋出。

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目前人類已突破了六項地球限度—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土地利用的變化、淡水使用、氮磷生物化學循環、新化學物質釋出,再往回看2015年時的研究,當時超出的地球限度為四件—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氮磷生物化學循環、土地利用變化,可知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仍有增無減。

圖4:2023年的地球限度已超過六項。 圖/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圖4:2023年的地球限度已超過六項。 圖/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與地球限度之間存在著相依性的氣候臨界點(tipping points),包括海冰與永凍土融化、雨林劣化、溫鹽環流的減緩等,而人類引起的全球暖化將會衝破臨界點,進一步導致反饋迴圈(feedback loop)──儘管一個微小變數的變化,與其他變數相互作用後,會對整個系統造成威脅、甚至崩潰。例如當全球暖化導致海冰融化,減少了反射陽光的海冰,同時增加了能吸收能量的深色海水面積,因此降低反射率,加速了暖化,每一個的臨界點都將導致前所未有的全球災難。

上述的地球限度與氣候臨界點可能會引發國內外的社會衝突,而威脅到社會臨界點,屆時,會如同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般,和平與共榮將蕩然無存。

社會不平等、環境不正義對於弱勢團體或個人造成的影響持續加劇,像是AI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有可能消減許多工作機會,疫情的爆發也嚴重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中國的崛起​​導致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加上烏俄戰爭,進一步破壞了世界各國的穩定和分裂,此刻的地緣政治局勢可以說為幾十年來,或甚至是二戰以來最具衝突的。

儘管SDGs在國內外的資金嚴重不足,儘管許多國家連最基本的社會服務都面臨嚴重壓力,但仍呼籲軍事預算的增加,全球軍事花費在2022年創下新紀錄,達2.2兆美元。

外溢效應(spillover)—紡織品和服裝業為例

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危機,不單為各國自身的行為而致,也受到了國際貿易等跨國活動的影響。由於非永續消費、金融保密和避稅天堂的存在,高收入國家往往擁有最大的負面外溢效應。且除了環境外溢效應外,還有經濟、金融、社會、安全的外溢效應。

造成環境外溢效應的主要原因有二:

  • 不適當的環境外部性定價(尤其是自然資本)。
  • 國家制定法律時,僅考慮國內目標的達成,並未宏觀地考慮減少外溢效應和保育全球公域的需要。

外溢效應會在達到最終產品消費國的供應鏈過程中不斷累積──A國種植棉花的水資源壓力,和B國製衣的空污排放為國內的影響,但由於最終需求在國C國,因此這些影響可謂C國的外溢效應(圖5)。

圖5:國際貿易下,紡織品和服裝業的外溢效應。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圖5:國際貿易下,紡織品和服裝業的外溢效應。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當考慮到消費模式時,紡織品與服裝產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圖6顯示,59%溫室氣體是在最終產品消費國以外的供應鏈(圖左側)中所排放的,41%溫室氣體是在最終產品消費國(右側)所排放,其中佔比最大的兩個最終消費國是歐盟(21%)和美國(21%);供應鏈的排放則是中國佔比最大(40%)。同時,紡織和服裝產業也與負面的社會經濟外溢效應有關,包括職業災害和童工的議題。

圖6:溫室氣體排放與各國外溢效應。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圖6:溫室氣體排放與各國外溢效應。 圖/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為遏制國際外溢效應,有4個主要政策工具──目標設定、公共管理、監管、財政政策和融資,SDG17呼籲所有國家強化政策的一致性以達永續發展(Policy Coh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CSD),遏止外溢效應是為了實現全體的永續,以符合SDGs與多項國際公約的願景,不僅是簡單地限制貿易,更因貿易能使發展中國家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社經發展。

全球治理、金融架構的失敗

《2030年議程》和《巴黎氣候協定》都建立了鼓勵和監督各國的機制──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s, VNRs)和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然而所做的進展遠遠不夠,仍未作出必要的努力。SDSN點出了基本的四個原因導致全球治理失敗:

  • 氣候行動主要由各國自行決定,且基於自願,缺乏有效的跨國多邊強制機制。
  • 已開發國家未負起其負面外溢效應永續發展資金充足流動的責任。
  • 國際貿易和永續金融規則仍不貼合永續發展目標。
  • 國家通常缺乏與地方政府的縱向協調。

全球金融架構(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GFA)指的是將全球儲蓄導到全球投資的複雜財務體系,其包括了多邊機構(例如IMF和世界銀行)、國家和地方預算、公共借款和債務,以及私募股權和債務融資,金融機構在其中也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而SDSN也點出了六項全球金融機構的缺陷:

  • 所有低收入國家(LIC)和中低收入國家(LMIC)都存在長期、嚴重的投資不足。2022年,LIC的人均投資僅為175美元,高收入國家(HICs)的人均投資為11,535美元,而LIC的投資佔GDP 的比例 (20.9%) 低於其他的收入類別,導致窮人陷入更貧窮。
  • 大多數LIC和LMIC,以及許多小島發展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甚至是中高收入國家UMICs,都存在缺乏信用評等情形,導致借款上產生困難。
  • LICs、LMICs和SIDs容易受到自我實現危機(self-fulfilling crisis)和國際收支危機(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影響。自我實現危機為通常是由於投資者擔憂市場不穩定,因此紛紛賣出資產,而導致更多的投資者失去信心,形成惡性循環。而當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不足以滿足國際支付的需求時,即可能發生收支危機,可能導致國家的貨幣貶值、通脹上升,甚至需要尋求國際組織的援助。
  • 儘管HICs能夠迅速地調動大量財政資源,以應變國際危機帶來的經濟影響,但仍不正視相關的發展援助和氣候融資的緊迫性。
  • 私募資本市場持續將大量的資金導向非永續的技術,延遲了能源系統的去碳化,也加劇了生態系統的破壞。
  • 國際合作受制於官僚體系,降低了融資效率,無法為大規模SDGs提供融資的框架。

世界三大經濟體與它國概況

先來看看排名,前20名的國家皆位於歐洲,大部分是歐盟成員國──芬蘭在2023年名列前茅,其次是瑞典和丹麥,美國則排名39。鄰近國家中,日韓和中國排名皆倒退,日本從去年的19名下降至21名;南韓從27名下降至31名;中國從55名下降至63名,而泰國排名從43名往前進步了一名,越南則保持在55名。

如前段所述,《2030年議程》規定所有聯合國會員國應定期繳交VNR,目前在193個會員國中188國已提交,唯獨五個國家—美國、海地、緬甸、南蘇丹、葉門從未提交過VNR,其中後四個國家飽受戰爭與貧窮之苦,然而美國明顯是個例外。

美國

美國做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對內對外皆有責任開始朝著SDGs、全球氣候目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轉型與邁進。根據2022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拜登政府宣示2030相較於2005年將減碳40%;然而此宣示遠遠不足以達到SDGs的要求。總體而言,美國至今對SDGs表現出很有限的承諾,其即需制定一項SDGs行動計劃,並主動提交VNR!

歐盟

歐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主要褐煤生產國,其制定的《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 EGD)堪稱典範,許多歐盟成員國皆繳交了中高等以上的SDGs成績單。此外,特別是用於疫後振興的歐盟復甦基金(EU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acility, RRF)及用於降低歐盟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歐盟區域發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等財務資源皆支持著EGD的施行,而強化研發與創新的展望歐洲計畫(Horizon Europe)也提供EGD實行的解方。然而,SDSN表示,EGD和歐盟整體政策上仍需加強與SGDs的一致性。

中國

若以購買力計算,中國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大煤炭生產國,其已將SDGs納入五年計畫等國家中長期發展策略中,且已於2016和2021年分別提交了兩份VNR。近期從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轉向全球發展倡議(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 GDI),其重申了對SDGs的支持,以應對達成SDGs過程中的全球性挑戰。

SDGs不僅是目標,更是過程

在《2030年議程的中期》,無論貧窮或是富裕的國家,都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時機,以議程的原則(變革性、綜合性、包容性、不遺落任何人)作為衡量標準,進行自我審視和修正國家的策略方針。

在全球尺度下,我們需要跳脫政治領袖的舒適圈,質疑過時且保守的意識形態,以接納創新與提升因應變化的能力。同時,我們也需要負責任的企業離開舒適圈,建立融合SDGs的商業模式與公司治理。

人類的永續發展不僅是目標,而是一個多維度交織而成的過程──需取得生態、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倫理等面向之間的平衡,是往後世世代代需要遵循的。2015年通過的決議《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為人類、地球與永續制定了行動計畫,如今在2023年,雖然目前已經嚴重偏離了軌道,但這正是要加倍努力達成SDGs的唯一理由!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2023永續發展報告》:所有SDGs嚴重偏離軌道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不懂自己的需求才會亂買?日本極簡生活家傳授2招輕鬆擺脫「亂買症」

不懂自己的需求才會亂買?日本極簡生活家傳授2招輕鬆擺脫「亂買症」

首爾遭「愛情蟲」大軍入侵...氣溫升高、熱島效應正助長大批蟲蟲棲息

首爾遭「愛情蟲」大軍入侵...氣溫升高、熱島效應正助長大批蟲蟲棲息

另類生態導覽?紐約新興「老鼠觀光導覽」 觀光客、在地人都搶著參加

另類生態導覽?紐約新興「老鼠觀光導覽」 觀光客、在地人都搶著參加

野保vs.動保大戰!野生動物犬殺問題不斷 與動保法政策轉向有關?

野保vs.動保大戰!野生動物犬殺問題不斷 與動保法政策轉向有關?

最新文章

自殺重返10大死因…時隔14年再入榜 專家點名與職場壓力、詐騙頻傳有關

自殺重返10大死因…時隔14年再入榜 專家點名與職場壓力、詐騙頻傳有關

日本人口海嘯將提前報到?新生兒數比預測的還低 危機恐提前15年引爆

日本人口海嘯將提前報到?新生兒數比預測的還低 危機恐提前15年引爆

警報!估有5.4萬青少年使用電子煙 5年飆升1倍、網路行銷成最大推手

警報!估有5.4萬青少年使用電子煙 5年飆升1倍、網路行銷成最大推手

全球「飲食障礙」比率翻倍...社群媒體散佈苗條價值觀 助長厭食症惡性循環

全球「飲食障礙」比率翻倍...社群媒體散佈苗條價值觀 助長厭食症惡性循環

台灣減碳成績單:2023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下降、經濟成長與減碳可脫鉤

台灣減碳成績單:2023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下降、經濟成長與減碳可脫鉤

每分鐘毀18個足球場!熱帶雨林大流失...2024消失面積相等於2個台灣

每分鐘毀18個足球場!熱帶雨林大流失...2024消失面積相等於2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