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用小麥、玉米澱粉製的「生質塑膠」,對地球好嗎?

2021/11/03 顏寧(倡議專欄)

疫情逐步趨緩,最近朋友又紛紛約聚餐。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興沖沖地跟我說,最近超商出了一款環保永續杯,每天都買咖啡的她表示,自己開心購入這款杯子,覺得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小小心力。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否似曾相識?市面上許多標榜小麥、玉米澱粉或稻桿製作、聲稱環境友善或可分解的生質塑膠商品,你也眼花撩亂,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款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生質塑膠究竟能不能分解,生質塑膠的利與弊,以及未來的趨勢。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生質塑膠,就代表可分解嗎?

生質塑膠(bioplastic),包含了兩種大家經常混淆的塑膠。第一種是以生物或生物的衍生物為材料,全部或部分使用可再生資源製成的生物基塑膠(bio-based plastic)。像是甘蔗、馬鈴薯、小麥、木薯、玉米澱粉或酵母,雖然是運用生物來源的材料,但不代表可以分解,全球有一半的生物基塑膠都是沒辦法分解的。

另一種則是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顧名思義,在特定環境下,可分解成水跟二氧化碳,有時還會留有部分殘留物。生物可分解塑膠,不一定是來自生物,也有可能是石油做的;雖然來自石油,但在特定環境下是可以分解的。

目前生質塑膠中有將近6成為可分解塑膠,主要用於取代一次用、拋棄式的塑膠製品,例如食品包裝。預測未來生物可分解的塑膠產量將持續成長,而含生物基、又是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則是歐洲火紅的新興產品。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可分解塑膠,得要有「環境」條件配套

剛剛提過,取之於自然的生物基塑膠,其實不一定可以分解。而生物可分解塑膠,才能在特定環境下分解為二氧化碳跟水。現在有三分之一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是由石油的副產品製作,另外三分之二則是用植物來源。以台灣來說,最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是聚乳酸(PLA),像是蛋盒、超商的冰咖啡杯或速食店的沙拉碗,許多都是用PLA製作。

而什麼是「特定環境」呢?目前市面上有20多種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每一種材料特性不同,分解的條件都不一樣。以PLA來說,它在工業堆肥環境下,也就是溫度58度以上、在有氧菌群的協助下,58天可達84%的分解率。如果是在厭氧堆肥的狀態下,溫度58度、溼度在60%以上,30天後分解率可達60%。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埋在自家後花園,就能分解了嗎?

長期關注海洋垃圾問題的美國環境組織「五大環流基金會(5 Gyres)」,跟我們有一樣的困惑。於是,他們蒐集市面上號稱「環保、可分解、自然材質、環境友善」的商品,包括塑膠袋、紙尿布、吸管和叉子湯匙等餐具等。他們埋在自家後院土裡跟沉在海裡,放6個月、12個月和24個月,看它們到底是不是跟廠商宣稱的一樣,可以完全回歸大地。

基本上,家庭堆肥的溫度很難達到工業堆肥(58oC)的條件。我們文章一開始提到超商推出的「永續環保杯」,其材料在厭氧堆肥情況下,溫度58度、溼度50%至60%,160天可達90%的分解率。但在一般土壤環境中,28天只有7%的分解率。回到五大環流基金會做的實驗,有些產品的確如其所宣稱,達到完全分解或有部分分解;但亦有許多產品掩埋過後仍完好如初。

開生質塑膠埯埋實驗出土,出土的蛋盒還是完好如初沒有被分解。 圖/聯合報系資料...
開生質塑膠埯埋實驗出土,出土的蛋盒還是完好如初沒有被分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季相儒攝影)

生質塑膠埯埋實驗出土,出土的番茄盒、飲料杯、蛋盒還是完好如初沒有被分解。 圖/聯...
生質塑膠埯埋實驗出土,出土的番茄盒、飲料杯、蛋盒還是完好如初沒有被分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季相儒攝影)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廠商著手研發,可以在「家庭堆肥」下分解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不過,可分解塑膠的種類繁多,每種分解條件都不同,一旦成為需被丟棄的垃圾,一般社會大眾很難區分到底要如何處理手上的塑膠製品。另外,台灣目前也沒有工業堆肥的循環系統,一旦民眾不慎將生物可分解塑膠與一般塑膠一起回收,還會成為雜質,降低回收效率。

也就是說,即使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初衷是希望對環境友善,但以台灣而言,若沒有完善的堆肥系統,最後還是以一般垃圾處理。換言之,生物可分解塑膠並沒有解決濫用塑膠的問題。

從原料到回收 可分解塑膠大挑戰

由於世界各國紛紛宣佈減塑政策,產業預測在2025年,由石油製成的傳統塑膠將萎縮15%至20%,而亞洲和歐洲則會成為最大的生質塑膠市場,其中又以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走勢看漲。而全球第六大的塑膠製造巨頭-台塑,更在今年七月的股東會上宣佈,未來會停止生產一次用的民生塑膠製品,進而投入生產可分解塑膠。

生質塑膠因使用可再生的生物來源,可降低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有助於人類朝向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但是,生物可分解塑膠和傳統塑膠外觀幾乎沒有差異,消費者難以辨視以及後續缺乏處理場域,仍是目前台灣使用生質塑膠的一大挑戰。

延伸閱讀

>>解決海洋塑膠,可能有另一個「全球公約」嗎?

>>地球「塑」命?塑膠攻上聖母峰!鯊魚肚也有塑膠!

>>你丟對垃圾了嗎?100%回收的4大盲點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顏寧

海洋說書人。因航行而開始喜歡海洋,目標是成為一位海洋博物學家!現為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

作者文章

好端端的漁網,漂流大海,成為危害漁人的索命網。 圖/unsplash

你我都看過「大海捕命幽靈」-廢漁網年年纏走生命

2021/12/17
圖/unsplash

用小麥、玉米澱粉製的「生質塑膠」,對地球好嗎?

2021/11/03
圖/unsplash

防曬時的要與不要-你的防曬會不會傷害海洋?

2021/07/15
40年前,華盛頓公約就已將所有的海龜納入保護,禁止所有海龜與相關製品(如肉、蛋或...

裝GPS的臥底海龜蛋-科學家聯手特效師,抓盜獵犯

2021/05/26
比起涉及保鮮、衛生的食品包裝,吸管是海洋垃圾中最容易捨棄不用的。 圖/unspl...

看《海洋陰謀》了嗎?該怎麼看這部Netflix紀錄片

2021/04/20
以雪國和藏王樹冰聞名的日本山形縣,境內群山和森林環繞,擁有無數的溫泉和瀑布,素有...

靠「地圖」喚起公德心-日本鄉民:改造垃圾河

2021/04/06

最新文章

國際旅遊平台列台南為全球10大永續旅遊目的地。 圖/台南市觀旅局提供

台灣之光!台南入選全球10大永續旅遊目的地

2023/06/03
敘利亞庫德族男孩 Aylan Kurdi 在搭船逃難途中不幸溺斃,其遺體倒臥在海...

「我們只想活得像個人!」撕掉刻板標籤,藏在難民故事背後的吶喊

2023/06/02
圖/ChopValue提供

免洗竹筷變身室內藝術!加拿大B型企業擺脫一次性文化

2023/06/02
隨著環保政策及地球永續的觀念普及,自備環保購物袋的風氣也愈來愈盛行,卻讓外界開始...

使用塑膠袋反而對環境影響最小?環團:重點在於「重複使用」及「消費行為」

2023/06/01
根據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的數...

巴黎夏天「熱死人」 面對極端高溫花都如何調適?

2023/05/31
小獸書屋在2022年底為慶祝週年慶舉辦盲書計畫,讓讀者可以以無差別的眼光看待每本...

打破封面束縛!小獸書屋開啟「不賣封面只賣書摘」的盲書計畫

2023/05/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