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訴訟燒進台灣!環境權基金會用法律捍衛環境永續

「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不僅關心環境與氣候議題,也開設工作坊培育氣候律師,盼幫助更多想爭取環境權的人。 圖/張皓婷攝影
「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不僅關心環境與氣候議題,也開設工作坊培育氣候律師,盼幫助更多想爭取環境權的人。 圖/張皓婷攝影

你知道什麼是「環境權」嗎?你是否曾想過,擁有乾淨、永續的環境是一種基本權利?在台灣,2023年4月,第一起針對「用電大戶條款」的氣候訴訟正式開庭,原告除了綠色和平、環境法律人協會,還包含4位氣候災難潛在受害者。這起氣候訴訟,是台灣環境運動的重要一步,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環境變化對生活帶來威脅,「環境權」受侵犯,大眾忍耐程度也到了極限,因此「氣候訴訟」在全球遍地開花,成為重要的氣候行動。

而早在2017年,「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後簡稱「環權會」)就因備受關注中科三期的環評案而成立,進而投入環境保護行動、賦能大眾環境權利意識,而後更進一步深化行動,關注氣候訴訟議題。

為環評抗戰8年的農民 送給台灣最寶貴的禮物

回溯環權會起源,從環權會成立就加入的研究員林彥廷形容,「環權會是為環評奮鬥的農民送給台灣的一個禮物!」他回憶,扁政府2006年提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要在全台廣設科學園區,中科三期則以盛產花卉與馬鈴薯的台中后里為基地,包含七星農場與后里農場兩塊台糖土地。

當地農民與環團擔憂科學園區排放的廢水及有毒物質,影響生態與居民健康,因而告上法院,要求撤銷環評。中間卻一度發生環評被撤回後,政府以「停工不停產」的名義繼續營運既有廠房,另一頭則著手重提環評,林彥廷無奈表示,「當時大家覺得這是一場『消失的環評』。」

眼看環評多次被撤銷又重辦,陷入無限輪迴,法院於2014年提議兩造進行調解,和解條件之一便是由科技部挹注資金成立環權會,提供民眾有關環境權的法律扶助。

雖然農民與律師最終沒有獲得任何賠償,但案件本身仍具歷史意義,不僅讓法院開始重視環境議題,同時也是《環境影響評估法》實施以來,第一起中央級環評被撤銷的案例,行政機關與人民首次達成和解。而環權會也將后里盛產的百合花放進基金會標誌,除了象徵和解,彷彿也紀念這個翻轉台灣環境權的重要時刻。

中科三期環評案讓環權會有機會誕生,研究員林彥廷直言,這是農民送給台灣的禮物。 圖/張皓婷攝影
中科三期環評案讓環權會有機會誕生,研究員林彥廷直言,這是農民送給台灣的禮物。 圖/張皓婷攝影

環權會 積極培訓台灣的「氣候律師」

2014年開發計畫撤銷底定,成為民眾爭取「環境權」的重要判例。林彥廷直言,「環境權與民主深化密不可分,人民應該擁有更多參與環境決策的機會。」換言之,面對執政者無法達成氣候政策訂定的目標,民眾不該忍氣吞聲,而是有權提出挑戰,並交由法院進行公正審判。

聯合國在2022年就將「環境權」宣布其為一項基本人權,代表「生活在潔淨、健康、永續環境」的權利,顯見環境問題日趨受到重視。不過環境權追求的不只理想生活環境,林彥廷表示,它同時也賦予參與環境決策的權利,讓人民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提出司法或非司法救濟

從國際上日漸增加的氣候訴訟案例,不難看出大眾對保衛環境權的渴望。即便台灣目前只出現一起氣候訴訟,環權會仍為台灣民眾提早做準備,為此開設氣候訴訟工作坊,培育氣候律師,期盼更多法律人關注氣候與環境行動,透過法律知識影響政策與法案制定方向。

各國都為氣候開庭,「氣候訴訟」到底是什麼?

但究竟什麼是氣候訴訟?為什麼需要為了氣候上法院呢?林彥廷解釋,簡而言之,氣候訴訟多為政府或企業沒有落實減碳,導致人民生命或環境權受到危害而提起的法律訴訟。

有別於早年大眾對於環境行動的想像多半停留在抗議環評,「氣候訴訟是一種督促政府與企業面對氣候問題的手段」,他舉例,從國際知名案例來看,諸如荷蘭 NGO組織向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提告、葡萄牙青年狀告歐洲人權法院等,都是將氣候變遷視為訴訟的核心,向政府或企業提告,挑戰他們在氣候政策上的所作所為。

隨著全球越來越多人投入氣候行動,環權會也出版手冊,讓民眾認識何謂氣候訴訟。 圖/張皓婷攝影
隨著全球越來越多人投入氣候行動,環權會也出版手冊,讓民眾認識何謂氣候訴訟。 圖/張皓婷攝影

不過各界目前對氣候訴訟的明確定義尚未取得共識,林彥廷補充說明,「只要有討論到氣候變遷的相關因素,就算是氣候訴訟。」因此即便提告動機無關氣候行動,但判決結果仍影響溫室氣體排放,也屬於氣候訴訟的範疇,幾年前爭議不斷的雲林湖山水庫、桃園大潭藻礁等開發案,或是莫拉克颱風國賠案,都屬於廣義的氣候訴訟。

公民訴訟未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

在台灣,要提起氣候訴訟並不容易,林彥廷坦言,許多案件經常在第一關就面臨被法院駁回的窘境,民眾申訴無門,這也是《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修法時,環權會密切關注,並極力爭取納入「公民訴訟條款」的原因。

林彥廷直言,環境議題每每朝人民與政府對立的局面發展,主因正是雙方在前期缺乏充分溝通,像是綠能建設過往多次因選址不當,引爆生態與居民居住權益爭議,就是缺乏社會溝通與參與所致。即便「公民訴訟條款」最後以失敗收場,林彥廷依然認為,氣候變遷是關乎生存與國安的重大議題,政府或企業與其避免被告,反而應該「開大門、做大事」,勇於打開訴訟之門,讓人民有機會參與討論環境與氣候的討論。

林彥廷表示,環權會過往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時,就積極爭取納入「公民訴訟條款」。 圖/張皓婷攝影
林彥廷表示,環權會過往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時,就積極爭取納入「公民訴訟條款」。 圖/張皓婷攝影

衝突並不全然是壞事,林彥廷也觀察到政府的態度近期出現了轉變,像是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規劃《能源用地白皮書》,採納民間意見,討論台灣哪些國土適合開發綠能,至於後續成果如何值得繼續觀察。

而《氣候法》修法通過後,台灣的氣候變遷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嗎?無論是「減碳」或「調適」政策,林彥廷都頗有微詞。他質疑,政府在減碳上提供企業太多經濟誘因,導致企業無法負起減碳責任,「減碳本來就可以減少碳費的成本支出,為什麼還有優惠費率?應該要讓企業知道排碳就是要負擔成本。」

不過比起減碳,調適的進展似乎更令人憂心,「天氣很熱的時候有沒有高溫假?開發案有沒有思考未來如何應對大型颱風和暴雨?」林彥廷也指出,《氣候法》雖新增調適專章,但地方負責單位缺錢又缺人,光處理減碳就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心力再處理調適,且相對減碳,調適成果無法立即見效,反而讓主責單位表現更不積極。

一旦政府因減碳與調適力道不足,影響人民的環境權,民眾依然可以挺身爭取有的權益,林彥廷相信,隨著國際局勢影響、人民對環境權的意識提升,未來會有更多人將氣候訴訟視為爭取環境權的手段之一。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鼓勵民眾自帶環保杯!連江縣飲水機地圖上線

鼓勵民眾自帶環保杯!連江縣飲水機地圖上線

TPASS上路增加客運事故?班次供不應求、缺工 今年事故恐創近17年新高

TPASS上路增加客運事故?班次供不應求、缺工 今年事故恐創近17年新高

Google首開先例!領頭簽約採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核電

Google首開先例!領頭簽約採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核電

種電只會長雜草、躲老鼠?光電場破壞棲地 讓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種電只會長雜草、躲老鼠?光電場破壞棲地 讓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最新文章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街頭隱形高溫難民...無家者如何在極端高溫下度過一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萬華老屋電器老化、電費暴增...弱勢家庭在高溫牢籠度過夏天

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萬華住宅老舊、都更難 弱勢租戶如何面對都市熱島煉獄?

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

人與蛇的衝突橫跨都市到山林 爬行類專家游崇瑋:生態教育是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