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20年起家厝,陳彥翰接棒陳爸精神,催生「2.0」版孩子的書屋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意外驟逝。年僅28歲的陳彥翰接棒父親的工作,扛起重責。 攝影/張皓婷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意外驟逝。年僅28歲的陳彥翰接棒父親的工作,扛起重責。 攝影/張皓婷

編按:隨著開學,許多家庭忙著陪孩子買課堂材料、安排課後行程、提醒用餐時要確實防疫......這些日常光景對弱勢孩子卻遙不可及,他們因家庭失能、家暴或貧窮,連好好長大都成難題。

本月《倡議+》特別邀「孩子的書屋」接班人,陳爸的大兒子陳彥翰擔任客座總編,分享孩子的書屋深耕知本地區20年的看見,如何陪伴弱勢孩子與青少年找回自信,長出力量翻轉自己的命運。也藉此思考,接住一個受傷的孩子,需要哪些支援網絡?

2019年,「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意外驟逝,外界一片譁然惋惜。年僅28歲的陳彥翰接棒父親的工作,扛起重責。3年後,他帶領孩子的書屋迎來創辦20年,為起家厝「建和書屋」展開募資計畫,「透過募資計畫,我們想把孩子的書屋真正的精神重新向大家訴說,不忘最初的本質。」陳彥翰說。

今年3月,孩子的書屋發起《下一個20年,建和書屋重建集資計畫》,在各界響應下,僅僅一個月又一天就順利達標。孩子的書屋透過群眾集資,梳理起家厝「建和書屋」20年來累積的故事,同時希望讓更多人理解,孩子的書屋不只是陪伴孩子的課輔班,還是「社區的書屋」。

2006年建和書屋在陳家巷口落成,成為孩子專屬空間。 孩子的書屋提供
2006年建和書屋在陳家巷口落成,成為孩子專屬空間。 孩子的書屋提供

從受傷的孩子開始,看見受傷的大人

1999年陳爸陳俊朗帶著兩個孩子返回台東建和部落,看見許多單親、隔代教養或經濟弱勢的孩子缺乏照顧、時常餓肚子,因此敞開自家庭院邀請孩子們下課後來寫功課、聽故事,確保這些孩子有人陪、有飯吃。

一開始有些居民不明白陳爸的目的,書屋的作法彷彿隱約暗示部落現有教育不足、做法不佳,一度引來不解質疑。但陳爸沒有灰心,他帶著孩子彈吉他、打球,做運動,用陪伴和身教讓他們不至走偏。

陳爸的付出始終有個人在旁看著。就住在附近、居民極為敬重的部落耆老 Paktaw Mumu主動找上他,願意提供閒置透天厝,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有所去處。2006年,「建和書屋」在陳家巷口落成,成為孩子專屬空間,「孩子的書屋」終於被社區真正接納。

「我跟夥伴坦承,我知道陳爸心中的藍圖想往哪個方向去,但我不知道怎麼做,請大家發揮專業幫忙我,給我建議。」 攝影/張皓婷
「我跟夥伴坦承,我知道陳爸心中的藍圖想往哪個方向去,但我不知道怎麼做,請大家發揮專業幫忙我,給我建議。」 攝影/張皓婷

20年來,以建和書屋為起點,他們看見每個受了傷的孩子背後,也有一位受傷的大人。

曾有次書屋舉辦社區音樂會,一位部落婦女騎著腳踏車搖搖晃晃而來,已喝醉的她走向鋼琴,坐下來就彈起動人音符。居民們輕聲談起那位婦女,年輕時很有才華,卻因遭人欺騙的坎坷情路,在家鄉失意潦倒,如今終日酗酒。

這些發生點滴故事,陳彥翰期待重建後的2.0版書屋,不只是孩子們更理想的教學環境,也能與社區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從建築設計到功能使用,書屋想走進社區更多。未來落成後的書屋,一樓大門,將會朝社區道路敞開,居民可輕鬆走入,參與書屋大小事,也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文化;面向道路的L型兩側牆面,也改以大片通透落地玻璃,裡頭的大小事,居民全都看得到;書屋所在是卑南射馬干部落,有豐厚的卑南文化,青年打獵後或許能在此料理,居民也能夠來使用書屋、下廚,作為另一個公共空間。「我們想讓大家一起,讓社區就是孩子的學校。」陳彥翰說。

重建後的2.0版書屋,不只是孩子們更理想的教學環境,也能與社區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孩子的書屋提供
重建後的2.0版書屋,不只是孩子們更理想的教學環境,也能與社區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孩子的書屋提供

打造書屋前進軌道 不再一人倒,全部倒

一直以來,陳爸作為孩子的書屋的大家長,總是走在團隊前頭,像太陽一樣給予大家能量,因此陳爸2019年突然離世,團隊與孩子們失去依靠,也頓時失去方向。

剛接班時,陳彥翰曾希望自己像陳爸一樣堅強,要扛起所有責任,但經歷過撞牆陣痛期,熟悉法律制度思維,畢業於財經法律系的陳彥翰想通,他的任務是將孩子的書屋運作體制化,建立起一套更有系統、有效率的法治團隊,取代過去領袖中心的人治模式,才不會重蹈覆轍,因為一個人,影響了全團隊。

放下心中的包袱,陳彥翰坦然接受自己的不懂,不再強撐,誠心低頭向身邊的夥伴求助,把沒經驗化為自己的優勢,「我跟夥伴坦承,我知道陳爸心中的藍圖想往哪個方向去,但我不知道怎麼做,請大家發揮專業幫忙我,給我建議。」謙卑且柔軟的溝通,讓團隊成員紛紛站起身認領工作,共同分攤這個大家庭的運轉,事情也一一轉動起來。

如果說過去陳爸時期孩子的書屋像火車頭,僅靠一位司機乘載眾人與任務前行「我不再像是火車頭,而是要為孩子的書屋蓋起軌道。」陳彥翰說。

陳爸創立孩子的書屋的初衷,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好好長大。 攝影/張皓婷
陳爸創立孩子的書屋的初衷,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好好長大。 攝影/張皓婷

從一位陳爸到很多陳爸,種下的種子在社區發芽

孩子的書屋走過20年,陪伴超過3000個孩子,硬體的改造,只是起點,陳彥翰要為下階段的書屋,打造一個孩子能盡情發揮的新教育模式。

陳爸創立孩子的書屋的初衷,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好好長大。但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發現陪伴並不夠。書屋之外,仍有許多心中受了傷,特別辛苦的青少年與大人,核心問題在於,原鄉部落在主流社會競爭下逐漸流失文化底蘊,導致缺乏自信與自我價值認同,只能向外尋求目標,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中苦苦追尋「他人的成功標準」。

孩子的書屋走過20年,陪伴超過3000個孩子,硬體的改造,只是起點,陳彥翰要為下階段的書屋,打造一個孩子能盡情發揮的新教育模式。 攝影/張皓婷
孩子的書屋走過20年,陪伴超過3000個孩子,硬體的改造,只是起點,陳彥翰要為下階段的書屋,打造一個孩子能盡情發揮的新教育模式。 攝影/張皓婷

陳爸與陳彥翰都認為需要回到體制、文化、經濟層面的翻轉,才能創造更多的選擇,這也是書屋從課輔班走向「自給自足」的產業發展原因。如今陳彥翰與團隊以大知本地區為核心發展產業轉型,推動就學、就業、就醫、就養等不同服務、期許以「知本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透過知道在地的本。從情感層面培植尊重、團結與自信心,改變根本改變設定的目標設定。

「我們想讓大家一起,讓社區就是孩子的學校。」陳彥翰說。 攝影/張皓婷
「我們想讓大家一起,讓社區就是孩子的學校。」陳彥翰說。 攝影/張皓婷

參與這些轉變的,還有陳爸曾經陪伴和陳彥翰一起長大孩子們,用不同的樣貌,帶著不同的期許回到社區,就像一個陳爸變成很多個陳爸,散落在部落各角落,串連成推動在地轉變的重要力量。

陳彥翰微笑說:從陳爸開始,孩子的書屋一直是看見需求就去做,團隊穩住孩子的過程看見需要穩住家庭,穩住家庭的過程發現社區的難題,以加法邏輯持續納入,從孩子的需求出發,用書屋的號召力,與更多人攜手前行。

陳彥翰微笑說:「從陳爸開始,孩子的書屋一直是看見需求就去做。」 攝影/張皓婷
陳彥翰微笑說:「從陳爸開始,孩子的書屋一直是看見需求就去做。」 攝影/張皓婷

總編推薦:

練琴去墓仔埔、琴壞了自己修 - 親愛愛樂用音樂開拓孩童生命道路

「有父母才能叫家嗎?」走過愛的蠻荒 文國士陪伴弱勢少年找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政府攜手業界領袖與賀寶芙 推動多元創業環境友善發展

政府攜手業界領袖與賀寶芙 推動多元創業環境友善發展

生命教育最佳代言兔兔「白鬍子教官」 教孩子尊重不同生命

生命教育最佳代言兔兔「白鬍子教官」 教孩子尊重不同生命

烏來老街查獲山老鼠!疑似盜採128公斤國有珍貴木材

烏來老街查獲山老鼠!疑似盜採128公斤國有珍貴木材

台南水雉數量突破3000大關!創下歷史新高

台南水雉數量突破3000大關!創下歷史新高

最新文章

虱生共學!漁村小學逆襲 用永續課程創造學校、社區、產業三贏

虱生共學!漁村小學逆襲 用永續課程創造學校、社區、產業三贏

6年了!苗栗11所學校光電球場仍未完工 學生沒有戶外籃球場可用

6年了!苗栗11所學校光電球場仍未完工 學生沒有戶外籃球場可用

全美第5州!伊利諾州全面禁止公私立學校體罰

全美第5州!伊利諾州全面禁止公私立學校體罰

永續原文書變生活教科書 文化大學「綠色學分」地方修

永續原文書變生活教科書 文化大學「綠色學分」地方修

做偏鄉學子的推手 博幼基金會用教育為孩子賦能

做偏鄉學子的推手 博幼基金會用教育為孩子賦能

博幼基金會攜手滙豐台灣 替偏鄉孩子儲備未來力

博幼基金會攜手滙豐台灣 替偏鄉孩子儲備未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