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教授陳美惠領隊「永續觀光」-讓台灣旅程走得更久

2020/08/07 郭逸君

陳美惠是五年級生,在麻豆農村長大,生命經驗見證了台灣鄉村環境變遷,造就她後來投入...
陳美惠是五年級生,在麻豆農村長大,生命經驗見證了台灣鄉村環境變遷,造就她後來投入保育工作的強大信念。 圖/陳美惠提供
談生態旅遊前,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先說了一個故事。

台灣地理位置恰好在候鳥遷徙路徑上,因此每年國慶日前後,大批灰面鵟鷹南飛,過境在屏東里德村,猛禽平時難以接近,成千上萬落鷹群飛,是相當珍貴的自然盛景。然而里德村受限於落山風勢不利農耕,鷹群過境成了獵人打野食、販售做標本,來補貼日常收入。

生態保育與生計間,似乎常常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但陳美惠卻說:「保育跟生計,不一定永遠站在對立面,永續也能帶來經濟收入,生態旅遊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生態旅遊,是值得一輩子去追求的事!」

生態旅遊在國際上倡議多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並能教育業者和旅客新觀念。」台灣官方也訂定2002年為生態旅遊元年,只是早年對於生態旅遊,還在紙上談兵階段,陳美惠幾乎是台灣第一波開始討論的學者,並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生態旅遊、保護里山。

陳美惠是五年級生,在麻豆農村長大,生命經驗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鄉村環境變遷、人口老化,環境生態已不復孩提時期的樣貌,造就她後來投入保育工作的強大信念。

「社區生態旅遊究竟要怎麼做?沒人做過啊!所以我要趕快建立起本土實踐的模式,社頂部落就是生態旅遊的試煉作!」陳美惠說起社頂部落,就像一位母親講起自己拉拔大的子女,言談流露出關愛與驕傲。

訓練社區解說員帶領遊客夜間生態觀察 圖/陳美惠提供
訓練社區解說員帶領遊客夜間生態觀察 圖/陳美惠提供

社頂部落作為全台唯一復育梅花鹿的工作站,社區發展日間梅花鹿尋蹤體驗,成為相當經典的生態遊程,到了晚上還可以跟著部落解說員的腳步,一訪社頂夜間生態,在蛙唱蟲鳴的引領下,感受最純淨的自然。

在陳美惠與屏科大學生們長期從事社區營造、推廣生態綠遊,如今地景生態豐富的恆春半島,已有11個社區加入生態旅遊的行列,港口社區以陸蟹生態發展夜觀賞蟹遊程;曾經的獵鷹部落里德村,獵人們也放下獵槍,搖身變成解說員,護鷹的同時,也向光臨此地的遊人,講訴飛鷹與土地的故事。

「幫助偏鄉部落的同時,我們也要慎選旅遊操作的方式,讓美麗的秘境能永續美麗,我們要找到的,是人跟土地緊密的情感連結。」她說。

人潮等於錢潮 !?協力追求永續價值

只是生態旅遊這條路,走來不容易。時間倒回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時,許多部落都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內,狩獵漁撈文化被禁止,營生活動受到限制,官與民、保育與生計之間,有了劇烈衝撞。

帶日本里山專家到水蛙窟部落草原生態體驗。 圖/陳美惠提供
帶日本里山專家到水蛙窟部落草原生態體驗。 圖/陳美惠提供

曾經,居民對陳美惠也充滿了不信任感,擔心她是那種做完計畫、完成論文就轉身離開的學者。而陳美惠用行動證明,每天起早趕晚、開1、2個小時的車,帶著學生長時間蹲點,和居民講生態旅遊的永續價值。但要眾人理解新觀念、共同磨合協力,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旅遊管制承載量,居民就很難接受。

「居民都會問啊:『老師,不是要發展觀光嗎,當然是越多人來越好哇!』發展觀光好像就一定要有建設、讓很多遊客進來,人潮就等於錢潮,很少有人考慮到,這些行為對環境有哪些後遺症。」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在於保育,因此每一條遊程都得經過非常嚴謹的規劃,「除了管制承載量,也要做到生態調查、日常監測。」生態旅遊也創造許多附加價值,遊客尋訪自然景觀,聽解說員講解早年部落生活、古早傳說,生態旅遊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同時,也保存了山村社區最具特色的在地文化。

現場了解與體驗部落編織體驗活動。 圖/陳美惠提供
現場了解與體驗部落編織體驗活動。 圖/陳美惠提供

居民從一開始的排拒,漸漸地也願意嘗試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發展旅遊。經過多年的努力,遊客到訪國境之南,不再只往喧鬧的墾丁大街擠,也開始關注到屏東其他社區的人文地景。

「我就在屏東好好蹲點,不需要到處跑,把生態旅遊這個模式做的更完整,我先走在前面,大家看到改變、願意一起做,影響更多地方,這樣對台灣的幫助更大。」陳美惠說。

保護里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看到生態旅遊在屏東的成功,不少外縣市的社區,也紛紛邀請陳美惠前去輔導,但陳美惠彷彿黏在屏東,近二十年來她不曾離開過。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中)培育生態旅遊生力軍,創業成立里...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中)培育生態旅遊生力軍,創業成立里山生態公司,深耕屏縣生態旅遊發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保護里山這個工作,不會有結束的一天,除了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也是一個做法,我先向前走吧,找到更多幫助社區改變的契機。」陳美惠憑著強大的信念,作為生態旅遊先行者,為人與環境走出一條共生之路。

幾個月前,陳美惠到牡丹與當地族人分享林下經濟,返家車程行經199縣道,深夜裡陳美惠開車慢行,沿途馬路兩側原始林木立夜中,靜謐而美麗,工作了一整天,她體力上感到疲憊,但腦筋思路卻很清晰,開車常常是她一整天下來,唯一可以靜心思考的時刻。

森林立世千年,有蜂授粉、雨水循環,環境因此蓬勃,保留里山、活化里山,透過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人類活動與自然共榮共存,是陳美惠多年來的信念,也是努力追尋的目標,「這輩子做好這一、兩件事情,就值得了。」

延伸閱讀

>>鯨鯊助漁村脫貧 菲律賓Oslob不再靠捕魚賺錢

>>「報復性出遊」害地球承擔報復-開始永續旅遊吧!

>>當旅行變全民運動 觀光、傳統是否只能選一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圖/pexels

【倡議圈活動】淨零減碳 x 綠能創新 x 影響力投資

2023/03/31
圖/Skills for U 社團法人國際技能發展協會 提供

【倡議圈活動】《青春路上》斜槓世代的探尋所 — 技職國手X新北青年政策開箱

2023/03/30
圖/慈濟基金會 提供

【倡議圈活動】你也想讓社會與環境變得更美好嗎? 「共同成長,自我實現」歡迎加入熱青年的行列

2023/03/30
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名間鄉松柏街種植山櫻花樹苗,打造山櫻花秘境,為松柏嶺營造更...

號召居民一起種山櫻花 參山處建造賞花櫻木秘境!

2023/03/30
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綠色殯葬」。圖為富德落羽之丘樹葬區。 圖/北市民政局提供

響應「綠色殯葬」台北市環保葬參與人數突破4萬

2023/03/30
芝加哥著名地標。 圖片來源:Sawyer Bengtson/Unsplash

快跟上!「城市氣候當責」的時代來臨

2023/03/30

最新文章

微光盒子透過帶孩子們四處到咖啡廳、電視台參訪,來引導孩子做職涯規劃。圖為團隊與孩...

不愛唸書的「壞孩子」 前進安康社區為弱勢兒少點亮微光

2023/03/29
現為台北市第9屆兒少代表、國教署第4屆青少年諮詢會委員的黃佩琪,成長歷程布滿荊棘...

如果可以變好,為什麼會想當壞人?黃佩琪用荊棘生命勇敢和體制對話

2023/03/20
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 圖/張皓婷攝影

接住迷途中的青春生命-逆風劇團成瑋盛撕下「壞孩子」的標籤

2023/03/01
胖胖樹王瑞閔與他的小小熱帶雨林植物園。 圖/王瑞閔提供

打造熱帶雨林的快樂天堂-「胖胖樹」王瑞閔賺錢幫植物找家

2023/02/15
喝起來完全不像野草做的椿萱野茶,有著相當甘甜的茶感,主要香氣以堅果調性為主,成分...

現代野草生活/野草也能製作抹醬、巧克力!三玉號讓「吃草」很有趣

2023/02/08
EMBERS主廚郭庭瑋期盼透過每一道料理的食材選擇,打造台灣未來的永續樣貌。 圖...

用食材訴說土地與文化-EMBERS 郭庭瑋:做台灣味,是因為希望台灣長成那個樣子!

2023/01/3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