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陳美惠領隊「永續觀光」-讓台灣旅程走得更久

2020/08/07 郭逸君

0
陳美惠是五年級生,在麻豆農村長大,生命經驗見證了台灣鄉村環境變遷,造就她後來投入保育工作的強大信念。 圖/陳美惠提供
談生態旅遊前,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先說了一個故事。

台灣地理位置恰好在候鳥遷徙路徑上,因此每年國慶日前後,大批灰面鵟鷹南飛,過境在屏東里德村,猛禽平時難以接近,成千上萬落鷹群飛,是相當珍貴的自然盛景。然而里德村受限於落山風勢不利農耕,鷹群過境成了獵人打野食、販售做標本,來補貼日常收入。

生態保育與生計間,似乎常常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但陳美惠卻說:「保育跟生計,不一定永遠站在對立面,永續也能帶來經濟收入,生態旅遊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生態旅遊,是值得一輩子去追求的事!」

生態旅遊在國際上倡議多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並能教育業者和旅客新觀念。」台灣官方也訂定2002年為生態旅遊元年,只是早年對於生態旅遊,還在紙上談兵階段,陳美惠幾乎是台灣第一波開始討論的學者,並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生態旅遊、保護里山。

陳美惠是五年級生,在麻豆農村長大,生命經驗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鄉村環境變遷、人口老化,環境生態已不復孩提時期的樣貌,造就她後來投入保育工作的強大信念。

「社區生態旅遊究竟要怎麼做?沒人做過啊!所以我要趕快建立起本土實踐的模式,社頂部落就是生態旅遊的試煉作!」陳美惠說起社頂部落,就像一位母親講起自己拉拔大的子女,言談流露出關愛與驕傲。

0
訓練社區解說員帶領遊客夜間生態觀察 圖/陳美惠提供

社頂部落作為全台唯一復育梅花鹿的工作站,社區發展日間梅花鹿尋蹤體驗,成為相當經典的生態遊程,到了晚上還可以跟著部落解說員的腳步,一訪社頂夜間生態,在蛙唱蟲鳴的引領下,感受最純淨的自然。

在陳美惠與屏科大學生們長期從事社區營造、推廣生態綠遊,如今地景生態豐富的恆春半島,已有11個社區加入生態旅遊的行列,港口社區以陸蟹生態發展夜觀賞蟹遊程;曾經的獵鷹部落里德村,獵人們也放下獵槍,搖身變成解說員,護鷹的同時,也向光臨此地的遊人,講訴飛鷹與土地的故事。

「幫助偏鄉部落的同時,我們也要慎選旅遊操作的方式,讓美麗的秘境能永續美麗,我們要找到的,是人跟土地緊密的情感連結。」她說。

人潮等於錢潮 !?協力追求永續價值

只是生態旅遊這條路,走來不容易。時間倒回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時,許多部落都被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內,狩獵漁撈文化被禁止,營生活動受到限制,官與民、保育與生計之間,有了劇烈衝撞。

0
帶日本里山專家到水蛙窟部落草原生態體驗。 圖/陳美惠提供

曾經,居民對陳美惠也充滿了不信任感,擔心她是那種做完計畫、完成論文就轉身離開的學者。而陳美惠用行動證明,每天起早趕晚、開1、2個小時的車,帶著學生長時間蹲點,和居民講生態旅遊的永續價值。但要眾人理解新觀念、共同磨合協力,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旅遊管制承載量,居民就很難接受。

「居民都會問啊:『老師,不是要發展觀光嗎,當然是越多人來越好哇!』發展觀光好像就一定要有建設、讓很多遊客進來,人潮就等於錢潮,很少有人考慮到,這些行為對環境有哪些後遺症。」

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在於保育,因此每一條遊程都得經過非常嚴謹的規劃,「除了管制承載量,也要做到生態調查、日常監測。」生態旅遊也創造許多附加價值,遊客尋訪自然景觀,聽解說員講解早年部落生活、古早傳說,生態旅遊維護生態多樣性的同時,也保存了山村社區最具特色的在地文化。

0
現場了解與體驗部落編織體驗活動。 圖/陳美惠提供

居民從一開始的排拒,漸漸地也願意嘗試以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發展旅遊。經過多年的努力,遊客到訪國境之南,不再只往喧鬧的墾丁大街擠,也開始關注到屏東其他社區的人文地景。

「我就在屏東好好蹲點,不需要到處跑,把生態旅遊這個模式做的更完整,我先走在前面,大家看到改變、願意一起做,影響更多地方,這樣對台灣的幫助更大。」陳美惠說。

保護里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看到生態旅遊在屏東的成功,不少外縣市的社區,也紛紛邀請陳美惠前去輔導,但陳美惠彷彿黏在屏東,近二十年來她不曾離開過。

0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副教授陳美惠(中)培育生態旅遊生力軍,創業成立里山生態公司,深耕屏縣生態旅遊發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保護里山這個工作,不會有結束的一天,除了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也是一個做法,我先向前走吧,找到更多幫助社區改變的契機。」陳美惠憑著強大的信念,作為生態旅遊先行者,為人與環境走出一條共生之路。

幾個月前,陳美惠到牡丹與當地族人分享林下經濟,返家車程行經199縣道,深夜裡陳美惠開車慢行,沿途馬路兩側原始林木立夜中,靜謐而美麗,工作了一整天,她體力上感到疲憊,但腦筋思路卻很清晰,開車常常是她一整天下來,唯一可以靜心思考的時刻。

森林立世千年,有蜂授粉、雨水循環,環境因此蓬勃,保留里山、活化里山,透過生態旅遊、林下經濟,人類活動與自然共榮共存,是陳美惠多年來的信念,也是努力追尋的目標,「這輩子做好這一、兩件事情,就值得了。」

延伸閱讀

>>鯨鯊助漁村脫貧 菲律賓Oslob不再靠捕魚賺錢

>>「報復性出遊」害地球承擔報復-開始永續旅遊吧!

>>當旅行變全民運動 觀光、傳統是否只能選一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巴西的環境保育政策很多方面有待改善。 圖/freepik

3年失去960萬公頃原生植被 巴西護林承諾恐難達成

2024/04/20
仁義潭蓄水率剩18.95%,徵收淹沒區番路鄉內甕村瓦厝部落,淹沒在水下的電桿及道...

嘉義「仁義潭水庫」蓄水率剩17.5% 消失聚落遺跡浮現

2024/04/20
金山教育文史基地改造,運用了環球購物中心的改裝建材,讓循環永續的概念擴及到高中校...

翻轉教育空間,拓展「共享」力量 百貨循環建材再生地方文史基地

2024/04/19
將性平融入教學,往往也能收到學生令人驚豔的回饋。示意圖。 圖/shutterst...

性別平等教育法20週年,台灣性別平等了嗎?

2024/04/19
每年盛夏是墾丁陸蟹降海繁殖高峰期,抱卵母蟹到海岸釋幼,過馬路卻面臨汽機車「路殺」...

避免路殺!護陸蟹過馬路產卵 台26線蓋生態廊道3.0

2024/04/19
札波羅熱核電廠官員表示,受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無人機攻擊。圖為無人機殘骸。 圖/路...

烏克蘭核電廠遭攻擊 國際能源署憂戰線風險升

2024/04/19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